APP下载

探析大学生课外锻炼中“圈子体育”模式

2012-08-15刘宝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圈子课外体育锻炼

刘宝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探析大学生课外锻炼中“圈子体育”模式

刘宝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

“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课外体育活动同样也将受到这一发展观的引领.针对“圈子体育”在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与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圈子体育”模式主要表现为竞技型、健身型、娱乐型和社交型四种形式,并呈现出自发性、内部活动一致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

体育锻炼;圈子体育;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等新兴体育观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各项体育活动中,“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已经被当代大学生广泛接受,并且表现出了高涨的体育锻炼热情.学生在参与日常体育锻炼过程中,追求个性、标榜自我,“要一个自己的圈子”正成为这个时代日益壮大的声音.本文从“圈子”现象入手,以学生个体角度为出发点,主要针对“圈子体育”模式在我国高校大学生自发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形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这对于高校体育主管部门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圈子”文化

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会分出圈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是由若干有共同目标或者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以一定方式组成的人的集体,它属于社会学范畴.圈子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个圈子当中,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加入圈子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选择圈子”比“进入圈子”更重要.另外,由于圈子的组成分子之间的联系是相对松散的,所以圈子并不是一个很稳固的社会群体,它是动态存在的.

2 “圈子体育”模式

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建立在同学和朋友关系之上的.他们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是以友情同学情为纽带,以某一体育项目为载体,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育圈子.其形成机制是: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和动力.从学生个体需要方面而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锻炼身体不是唯一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十分重视,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对友谊和交往的需要非常迫切;从学校需要方面而言,学校同样需要通过体育这个纽带更好地维系大学生之间较为稳定、和谐、健康的同学和朋友关系.“圈子体育”是满足多方面需要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放大了体育的功能,提高了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除了那些为了合理有效地完成或实现特定的体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较为复杂的,如学校各单项运动协会、大众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群体之外,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大学生常常两人一伙、三五成群自然的聚到一起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们之间或是同宿舍的舍友,或是跨年级、跨系的朋友.“圈子体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或自然组成的体育群体,即“体育缘”.

3 “圈子体育”模式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篮、足、排、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地比较好外,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也逐步在高校开展起来,如轮滑、网球、定向运动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主动积极性.无论大学生选择的项目是否不同,无论大学生自身锻炼水平是否有所差异,有一点不容质疑,那就是他们都有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这是“圈子体育”形成的前提条件.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而言,“圈子体育”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3.1 竞技型“圈子体育”

在这种形式下的大学生大多有一技之长,在中学时期曾参加过某一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并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他们把体育活动视为表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在这个圈子里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能体现出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另外,他们需要关注,即需要观众的认可和喝彩.只有在高度竞技的氛围当中他们才能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失去竞争的条件,其行为也会由积极转为消极,对高校的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圈子”多集中在那些有直接身体对抗的项目当中,如:篮球.在任何一所高校校园内都能发现这种类型的“圈子”.

3.2 娱乐型“圈子体育”

在这种形式下的大学生多数为性格开朗,爱好活动者.他们组合成体育圈子崇尚休闲、娱乐,参加活动中把活动视为调节生活,休闲娱乐的手段.他们不关心自身的运动水平是否够好,是否能从体育活动当中获得乐趣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较大,对感兴趣的项目热情高,但他们活动的项目随意性大、兴趣较为广泛.

3.3 健身型“圈子体育”

在这种形式下的大学生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效果为主要目的的.在这个圈子里的学生个体,相互制约,互相鼓励共同参加体育活动,对那些强身健体效果显著如健美、长跑等运动项目尤为钟爱.他们在体育活动当中常常表现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遇到困难也轻言放弃.

3.4 社交型“圈子体育”

在这种形式下的大学生是以通过共同参加体育活动来达到“沟通、增进友谊”为目的的.他们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语言举止、人情世故等方面是否接近,那要看他们的沟通如何了.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的“圈子体育”是体育缘较深、成员关系较为稳定的话,那么社交型“圈子体育”可以说是体育缘较浅、成员关系不够稳定.在这个圈子当中的个体并不关心自身以及其他成员的运动水平,也不会关心自己能否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运动乐趣,他们只关心“圈子”当中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旦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或是矛盾时,该圈子的体育活动就可能暂停甚至是结束.

4 “圈子体育”的主要特征

4.1 “圈子体育”形成的自发性

“圈子体育”是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或自然形成的体育群体,它在不违反校规校纪的前提下,不受任何行政管理约束,也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圈子内的成员,所有活动都没有既定的计划、步骤和安排.“圈子”的组成可以是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甚至更多;活动形式灵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4.2 “圈子体育”内部的行动一致性

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除了兴趣爱好、活动内容表现出一致性外,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一是“圈子”的内部成员往往具有相似的作息时间,他们的活动时间相对固定;二是在“圈子”当中,总是有一个或是多个成员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而且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他们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圈子”的核心,并且在核心周围必然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三是在“圈子”内部会形成被所有成员认可的,能够表现和反映全体成员共同心理特点的一些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个成员都将在它的指导和约束下进行体育活动.

4.3 “圈子体育”存在时的动态性

“圈子体育”存在过程中的动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从学生个体为出发点来看,由于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同,或者是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圈子里的每个成员都可能同时存在于多个不同的体育圈子里;另一方面从“圈子”本身来看,它总是面临着毕业生等原有成员的离开(缩小),和尝试接纳新成员的加盟(扩大)的双重考验.可见,圈子及其内部成员都是处于“平衡——不平衡——再调整——平衡”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周期当中动态存在的.

5 结束语

“圈子”既是无形的,又是客观存在着的.“圈子体育”模式已经在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当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并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圈子体育”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今后,我们应加大对“圈子体育”模式理论体系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从而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力争为高校体育改革添砖增瓦.

〔1〕张刚.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与体育分组教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180-181.

〔2〕陆亨伯,王章明.“圈子体育”——大众健身活动的新载体[J].体育文化导刊,2005(2):37-38.

〔3〕张同宽.论“圈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4):76-77.

G807.4

A

1673-260X(2012)02-0154-02

猜你喜欢

圈子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