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2-08-15冯光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教师

冯光辉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冯光辉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应该积极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产学研合作办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顺利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创新就是把该做的事情换一种新的方法做得更好,或者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或者成功地将想做的事情做出来.它不仅对个人和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它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源泉.如今,国家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极少有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在制造业,很多核心部件如发动机、电脑CPU等都是国外的,这样很容易被别人牵着走,受国外的制约.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1 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经历了紧张的高三生活和严峻的高考后,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都或多或少进入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他们“考前狂背”、“60分万岁”,整天想着如何放松,如何玩,很少有创新的想法.而且,现在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第一”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蔓延开来,所有的人都想着靠关系解决问题,那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1.2 有了创新思想,却不敢大胆付出行动,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

有的同学即使参加了一些创新科研项目,但对创新这条路的艰辛预测不到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或者遭到几次失败后就灰心丧气了,他们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使得创新项目最后不了了之.其实,在创新的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如何对待这些失败,怎样找到失败的原因,这才是重要的.即使最后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也没什么,至少我们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同时给别人提供了借鉴,避免他们犯同样的错误.

1.3 有创新的想法,想要去做,却没办法实施

一些科学实验和科研项目,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这与教学资源,科研经费密切相关.试想,如果一个科研项目没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支撑,没有领导的重视和科研经费的支持,这个项目就没有结果,最后肯定是应付了事,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成果可言.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他们不是不能创新,也不是不能做好创新,而是不去思考如何创新,不去实践创新,或者没有条件去创新.我相信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得靠教育改革.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关心学生成长,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终身奋斗目标,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翅膀,有一个创新的启动力.具体措施如下:

2.1 学校要积极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行为需要有环境的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氛围可以使人产生创新的意念和灵感.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丰富,实验设备较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地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并出台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鼓励大学生创新,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其次,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学术报告会,技能竞赛等等,使校园充满激情、智慧和创造的氛围;另外,大学生们应该主动营建自己的创新团队,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建立自己的宿舍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创建自己的班级文化、以社团为单位创新自己的社团文化等等,同时,大学生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2.2 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学

大学引进企业、研究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实现多赢的局面.一方面学校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招揽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项目,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们更能通过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其次,学生们参与科研项目了解社会生产实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下面我来介绍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方式.

2.2.1 建立实习基地.与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生产和工程实际,增长见识.这种联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见习式的,学生可以去体验那种工程实践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可以是顶岗实习式的,学生实习的时候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理论和实际,如果能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具体的成果,那爱才的单位一定会想办法将你留下来,这在一部分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2.2 建立校内创新实训中心.在校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资金和设备的缺乏仍然是他们创新创造失败的主要因素.高校可以和社会团体相结合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训中心,并设立创业基金,为那些愿意创新的学生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创新实训中心.譬如:郑州华信学院为了弥补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实验的缺憾,以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创建了电子商务创新实训中心,依托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淘宝网”的资源优势,与新郑好想你公司、中通快递和韵达快递公司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真正体验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过程.相信电子商务创新实训中心必将成为一个为广大大学生谋福利的创新创业园地.

2.2.3 举办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创新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不如练,练不如赛”,要想让学生的创新视野更开阔,就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创新大赛,一方面在参赛的过程中及时取长补短,发现不足,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大赛获取经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创新氛围.譬如:郑州华信学院学生参与的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和建行“E路通”网络商务创新大赛,参赛的选手通过这些平台认识全国不同高校的朋友,同时还可以得到企业资深人士的指导和帮助.除了校外的创新大赛,高校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举行针对性的创新大赛,鼓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2.4 多举行学术报告活动和多进行学术交流.聘请各界名流、学者、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们接触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开启学生心灵创造之窗,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未来希望之火,同时激励学生努力创造.同时,经常派遣教师外出学习访问参观、参加学术交流或继续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自会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更加完善老师和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创新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2.3 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和教师都要树立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关心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理成长过程,体察学生的心态,走到学生中去,从生活到学习、到创造、到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高尚的师爱和人格魅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不断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翅膀,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2.4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就是创新.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的课堂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也要随之更改.第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有超前性,要综合化.超前的课程设置,学生才能接触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修、选修、活动课应有合适的比例,千万不可顾此失彼.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多样化.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教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传授文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如果可能的话,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开设一些技能特色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这样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贴近市场,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时间、充实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并且通过相应课程的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创新的机会和本领.

2.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老师和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创新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了,如果教学评价体系没有改变,还是以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有时还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好:“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我们应当坚信只要培养机制合理、培养方法得当,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该确信“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3 结论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应该积极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产学研合作办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顺利培养.

〔1〕李玉贤,陈正波.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2〕赵海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2010(14).

〔3〕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4〕王祚桥,周培松.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G645

A

1673-260X(2012)02-0200-02

2011年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SKL-2011-214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大学生教师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美教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