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信心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基点

2012-08-15杨翼鸿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大学生

杨翼鸿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心理学研究

自信心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基点

杨翼鸿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当代大学生自信心缺失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生理性自信心缺失、素质性自信心缺失、交往性自信心缺失和竞争性自信心缺失。自信心缺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应从树立形象、注重修养、参与实践、提升素质、端正态度和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培养自信心。

大学生;自信心;自我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其价值观、健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充满着许多特殊的矛盾,显现出了积极与消极心理并存,以及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状态。未来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为了让个体在不断变化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就必须建立一种强烈而可靠的自我感觉——自信”[1]。只有充分自信的大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 自信心及自信的价值

自信心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明地说即自己相信自己。现代心理学将自信定义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的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2]。自信心对于个体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

(一)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虽然持各种观点,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普遍认同积极的自我观念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美国著名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其中包括 “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标准。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也就心理健康标准提出七项标准,其中包括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由此可见,无论是 “积极的自我观”、“适度的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意识”等其实都表达了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应该具备的自信素质。

(二)自信是人际交往的坚实桥梁

人际关系状况是反映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充分自信的人表现出热情开朗、虚怀若谷、豁达大度,真正做到理解与关心他人,从而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大学生交往的范围大大拓展,交往的频度也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个性特点、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差异,人际关系显得格外复杂。“当代大学生如果不懂得运用交际技巧,失去的不仅仅是良好的交往机会,而且也会失掉原有心态的宁静和平衡,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会使其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甚至逃避与人交往”[3]。而良好交往氛围的建立,则又与个体自信心的建立密不可分。只有拥有积极的自信心,才能跳出个人狭隘的心理圈子,体验被人关心尊重的感觉,带动人际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满足交往的目的和心理需求。

(三)自信是取得成功的巨大动力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过:“自信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秘诀”。萧伯纳也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在心理素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古今中外许多成就的人都有非常强的自信心。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正是自信,使阿基米德成为光照科学史册的佼佼者。居里夫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正是拥有自信,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斯洛指出:“事实上,我们绝大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自信的人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因而能激发其自尊、自爱、自强之志,使其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取得成功。反之,缺乏自信的人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自卑、自弃等自我挫败行为,从而不易获得成功。

二 大学生自信心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生理性自信心缺失

进入大学后,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大学生们对自身的生理素质特别在乎,如相貌、身高、体重、肤色等方面,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的男同学会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身体不够强壮、长相不够英俊而不自信;有的女同学则会由于自己皮肤黝黑、身材不够苗条、长相不够漂亮而感到自卑。在与别人进行参照比较时,如果感觉自己不如人或是受到他人的轻视,就会远离他人,特别是在男女同学相处中,这种表现极其突出。很多学生在失恋后,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身的外在条件,因此感到痛苦与无奈,继而失去勇气和自信,从而收缩自己的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有病或有不能矫治的缺陷,如聋、哑、盲、肢残、口吃等则更容易使其产生自轻自贱的负面情绪,并由此陷入沉默、孤独、神经过敏的境地,所以存在不自信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

(二)素质性自信心缺失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成绩优秀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追求。但是大学是人才汇聚的地方,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失去了往日的受宠感和优越感。再加之不适应大学学习、老师的授课方式,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甚至有的会重修或者补考,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另外,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如文娱、体育、写作、演讲等活动随之开展,在这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往往深受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而在这方面没有特长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觉得自己默默无闻和平平庸庸。

(三)交往性自信心缺失

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畏畏缩缩,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谈、交往,不敢在公众场合下发表意见、表现自我,总是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对主动与自己交往的人产生怀疑;而当别人不愿与自己交往时,又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总觉得别人轻视自己。不自信心理在人际、社会交往中的另外一种极端表现就是故作姿态、自视傲慢、不屑与人交往,表现出瞧不起他人的言行。对同学们不顺不敬的言行表现出极大的反应,有的甚至采取冷嘲热讽,反唇相讥,密谋策划加以报复,以这些极端的形式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孤独。

(四)竞争性自信心缺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取代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学生们就业择业的灵活性。面对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受挫折,逐步失去自我、充满失落、丧失信心。面对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不自信心理。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毕业的学生面对大量的博士生、硕士生、重点学校本科生的竞争以及社会对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偏见,更加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不自信。其次,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 “太差”“没有吸引力”“自我形象不好”“背景不硬”从而消极对待就业,不敢尝试甚至自动放弃许多应聘机会。另外,某些毕业生在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到几家单位都碰了壁,产生自卑感,他们在择业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最后无法落实就业单位。

三 大学生自信心自我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形象,注重修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偶像崇拜的影响,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容貌、体重、身高等外在形象的变化,希望自己的仪表形象能得到别人的好评。无可厚非,天生丽质、英俊潇洒是每个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因为仪表美总会给别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在赞美和享受的过程中,个体产生强烈的自信心。个人形象的建立不仅包括外在仪表的塑造,更包括内在修养的提升。外表容貌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勇敢承认它、接受它,并可以通过穿着打扮进行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穿着打扮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奢侈华贵、流行时尚、奇形怪异,而是在自然大体、干净清爽的基础上,与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格调与品位。另外,我们不仅要求注重个体的外在美,更要塑造其内在美,从而通过后天的修养、完善、补偿外在不能矫正的缺陷,一个人在道德、品格、气质、学识、处世等方面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是获得自信的 “护照”。总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穿着打扮,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美丽,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体现出一种风度美,做到内外兼修。良好的内外形象会使你永远受到欢迎、为你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助你增强自信。

(二)参与实践,提升素质

“艺高人胆大”。自信源于能力,能力来自实践。实践中成功的体验对于克服自卑是十分重要的,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创设机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感受自我价值,体会自我成就,最终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其在该领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提升其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应该多参与排球、羽毛球、健美操、表演、演讲等文娱体育活动以至于在其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增强意志、提升能力,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例如以健美操为例,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练习者的注意力易于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激情与快乐,从而摆脱烦恼情绪,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一个个难度动作的过程中,慢慢体验自己能力的提升,增强自信心。所以,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逐步培养和稳固个体的自信心。

(三)端正态度,主动交往

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自信层面之一,也是其自信心形成的主要源泉,它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学业、生活、生理、心理等层面。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因追求完美主义,缺乏辩证客观地评价自己,总是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作为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改变这种对自身不利的社会交往倾向和态度,在全面认识自我中需要我们既要悦纳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短处和缺点,相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选择自我评价参照时,讲究可比性,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作比较,调整自我评价,学习别人的优势长处,克服自卑心理。其次,保持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以轻松自然的姿态积极主动与人交往,一方面勇于敞开心扉,学会倾听,善于交流,排解苦闷,从而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与人相交,须宽以待人、谦让大度、克制忍让,切记拿圣人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要求他人。在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情境氛围中,使自己受到关注与青睐,同时你也会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并获得他人的接受与认同,从而切实提高与增强自信心。

(四)调整心态,参于竞争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是失败,遇到挫折失败后产生诸如困惑、郁闷、自卑、不平衡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成功者并非不失败,而是不怕失败”。当他们遇到磨难与失败时选择了用积极心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人生、接受挑战和应付困境。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正视问题、进行冷静分析、保持平和心态、增强竞争意识、进行心理调适。此外,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除了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必要的技能训练,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沟通技能、时间管理、压力调试方法等。另外,通过日常见习、毕业实习、参加社会服务等社会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完成就业前的必要训练。总之,需要通过大学生的主观努力,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在社会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信心是播撒人生希望的种子,它让人产生发展的希望,开启发展的源泉,使人产生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自我,在方法上科学评价自我,在实践中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使自己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1][2]史红丹.关于大学生自信的自我教育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45-46.

[3]卢新发,李小芳.自信的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4,(10):8-11.

[4]艾丽容.大学生自信心的缺失与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11-113.

[5]付绯凤.浅论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农业职业教育,2006,(3):33-34.

[5]车丽萍.浅论大学生自信的自我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44.

G444

A

1674-3 652(2012)08-0 127-0 3

2012-06-19

杨翼鸿,女,重庆黔江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责任编辑:黄志红]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