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雄人物“京”的形象解读《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

2012-08-15王姗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命运革命小说

王姗姗

从英雄人物“京”的形象解读《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

王姗姗

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政治性题材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之一“京”的形象解读,探讨《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能够展示马尔罗通过此著作向读者们展现的一个男性的世界,里面有爱、有恨、有死亡、有孤独。

马尔罗;“京”;人物塑造;《人的命运》

一、前言

1933年新年伊始,《新法兰西评论》开始连载一部长篇小说,题目叫《人的命运》,至六月份连载完毕。紧接着,伽利玛出版社发行该书的单行本。《人的命运》刚问世,立刻引起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获得该年度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奖,并被列入“二十世纪的经典著作”,本来不太出名的作者也一跃跨入“法国第一流大作家”的行列。

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这部法国人有口皆碑的作品所描写的并非在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中国革命。这部书的作者就是三十岁出头的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Malreau)。

《人的命运》是马尔罗以东方为题材的三部小说(另两部为《征服者》和《王家大道》)中最有影响力,所蕴涵的艺术价值也最高的一部。书名取为《人的命运》,明显是来自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关于人类状况的悲观哲学的一段名言:“请设想一下,戴着锁链的一大群人,他们每个人都判了死刑,每天,其中一些人眼看着另一些人被处死,留下来的人从他们同类的命运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痛苦而绝望地互相对视着,这就是人的状况的图景。”小说《人的状况》正是对这一描述的阐述、充实和发挥,并渗透出对存在主义颇有影响的马尔罗哲理。那么,如此大气势的命名,作者想要通过发生在中国的大革命向读者传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又是如何布局谋篇,描写人物群像的呢?

二、巧妙的人物安排

此部小说不同于另两部塑造的个体英雄,而着重描绘的是一个英雄团体,浓墨重彩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男性的力量的世界,表现了男性的友谊。虽然是以真实发生了的中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但其出发点并不在纪实,而在表意。马尔罗写《人的命运》的创作动机并不在于描写中国革命,而在于表现“他存之于心的一种图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哲理、一种人生观与人生态度”。因此,从主题看,作为一本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小说,《人的命运》并没有涉及有关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京,文中正义一方高举大旗的人物,法日混血儿;卡托夫,一个共产主义思想坚定的俄国人;陈,唯一作为主要人物出现的中国人;海默里西,比利时人;梅,京的妻子,小说中唯一费笔墨描写的女性,德国人。也许单看主要人物的安排,不禁让人心生疑问,明明是以中国1927年的大罢工为舞台,为什么在上面表演的却都是外国人,唯一的中国人陈,还是“形是神非”的,思想完全被西化了的?马尔罗究竟对中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革命事件抱何态度,是何居心?通篇读罢,不难看出马尔罗是站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之上,感情色彩十分鲜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寄予同情和支持,而贬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马尔罗对1927年蒋介石血腥屠杀共产党人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十分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无须争议的。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为什么小说人物的国籍如此多样化呢?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在马尔罗的心目中,革命并不是一国范围之内的,不是一个民族的革命,而应该是全世界的,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应投身于人类正义的历史洪流之中,而责无旁贷。这也正如马尔罗身体力行的那般。而且,对于这样的人物身份的设定,我们不能不承认,马尔罗是十分聪明的。作为一个外国人,要把握中国这样的斗争环境,更要生动地塑造出十分成功的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如果赋予主人公以“半西半中”的特征,一方面既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人物命脉,挥发自如,另一方面又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来。

三、感人至深的人物情感

虽然这是一个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品,但给人的感觉并非单调、冷冰冰的,恰恰相反,充满了浓浓的各种人间情感。“男性的爱无疑是最为深沉的”,马尔罗通过人物的塑造成功地验证了这句话。在众多人物中,塑造的最为丰满的当属京这一革命者形象。在京和父亲吉索尔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亲情,仿佛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表面平静,内里所包含的情感却又十分的丰富和深厚。老吉索尔是一个深居简出的智者和哲人形象,他从不参加实际斗争,但深深地理解儿子的事业。对于老吉索尔来说,京意味着他的一切,是京的存在把他与世界、与人们联系在一起,没有京的世界已对他失去了任何意义。他感到心灵深处震颤着一种本质上的痛苦:生之为人的痛苦。那是他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当蒋介石开始疯狂对付共产党人,京冒着随时付出生命的危险离开租界去地方委员会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吉索尔心里清楚他什么也不能讲。他儿子可能去赴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只能忍痛和保持缄默。”“当京的眼睛碰到他的目光的时候,他强装微笑,京也如此。”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把一个深爱着儿子,又无私、默默在背后支持儿子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儿子牺牲后,他异常的痛苦,“从今往后,他只能把自己交托给自己了。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世界已不复存在了:在那儿,在那个把他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的(京的)尸体旁,永恒的静止状态就象是上帝寻了短见。”[1]

京和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仿佛一条涓涓细流,没有任何爱情誓言也没有只字片语爱情表白,相反,坚守着让对方绝对自由这一观点,他们彼此让对方非常的痛苦。尽管在爱情上遇到了波折,但又在战斗中得到了升华。当京欲独自面对危险时,梅表现的十分坚决,要和丈夫共同行动,同舟共济。深爱着妻子的京不愿让妻子有任何危险,在去与留之间,两人争执不下,最终,京意识到:“拖着他所爱的人共归于尽,这也许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任何东西都不能超越的。”他和梅一起共同面对死亡的威胁。另一处深深触及读者心灵的,是在京死后,由于服食氰化钾脸扭曲变形,梅为他整容,没有泪水,因为极端的痛苦已经使她流不出眼泪了。梅不愿接受京已死的现实,对着京的尸体喃喃自语,“我心爱的”,“我的亲骨肉”,“我的命根子”,她甚至觉得京的身上还有体温,希望她深爱着的丈夫能醒过来。爱的溪流终于汇集成了大海。没有任何人物心理的描写,仅仅几个细微的动作,马尔罗已经让哪怕世界上最铁石心肠的人都会为两人之间的爱情感动落泪。

京和患难与共的战友们,如卡托夫之间表现出来的友情,则像一挂瀑布,热烈而真诚。在战斗中,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扶持。在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迫害中,他们同时入狱。在小小的阴暗的牢房中,这两个亲密的战友相互依靠着,“他们之间仅仅被痛苦构成的空间所分隔”。“毫无保留、无需检验、只有死亡才能赋予的纯真友谊却将卡托夫和他(京)联系在一起……”,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在这处处是威胁和伤痕的黑暗之中,两个人都因为对方的存在更多了一份面对死亡的勇气与坦然。

在文章的结尾处,马尔罗写道:“是的,毫无疑问,只有看到人类所改造的那一切,才可了解人类的价值。革命刚刚经受一场可怕的疾病,但并没有夭折。是京和他的同志们——不管他们活着还是已经死去,不管他们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把革命传播到人世间来的。”正是由于马尔罗本身对革命的这种执着的积极的态度,他笔下的革命英雄在中国大革命的背景下才显得尤具人格魅力。

四、结语

因而马尔罗对英雄的塑造是成功的。《人的命运》所刻画的各类人物是很有深度的,他们的每一举手投足,每一句话,乃至整个形象,都为读者提供了宽广的思维空间和回味余地,充分显示了艺术巨匠高超的大手笔。

[1]柳鸣九,罗新璋.马尔罗研究[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

[2]柳鸣九.中国革命与马尔罗哲理———对《人的状况》基本内容的说明[J].当代外国文学,1989.

[3]马尔罗[法].人的命运[M].李忆民,陈积盛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8.

责任编辑:郭一鹤

I565

B

1671-6531(2012)08-0014-02

王姗姗/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04级法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西安710061)。

冯时/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006)。

猜你喜欢

命运革命小说
命运的更迭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命运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