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2012-08-15王迁丽

当代经济 2012年12期
关键词:责任人员经济

○王迁丽

(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2)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以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所做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工作和表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的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被审计对象包括实体会计资料和抽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它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对干部使用的引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的正确界定,这一前提同时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经济责任的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基本都有正职和副职行政干部各一名。一般来说,正职干部要承担直接经济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所有事项都负有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由正职干部主管或直接签署意见经济事项,应该由其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经济事项正职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2、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由个人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由集体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集体负责。但在集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在做出表决时个人明确提出异议而未被采纳的,其个人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个人负责。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职能部门、院系等教学单位,又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负责人、后勤集团,并且这些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期内的资产状况。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材料。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仪器采购程序的合规性、使用的效率性和维护的完整性。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评价还应包括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等。第二,任期内的经济决策情况。高校行政、教学部门的经济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预算经费的收支方面,因此内部的经济民主程度是经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而言,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经济决策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它的审计评价应从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合规性与充分性,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效果等方面考察。第三,任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高等学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预算经学校审核批准,各部门按此核定的预算开展年度收支计划。各部门在批准的预算内有审批权。因此,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包括预算编制的合理、可行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预算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则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第四,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评级工作主要从遵纪守法、个人有无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无偿占用公物等以权谋私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根据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级的内容,为正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执行,审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评价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审计评级工作要在法定职权或授权的范围进行;审计评价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第二,重要性原则。因被审计对象经常涉及较多经济事项,因此评价时要有所侧重,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详细评价。第三,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审计人员实地调查取证为基础,经济责任的认定不能脱离客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更不能受其他非审计人员意见的影响。第四,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内容应是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凡是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第五,规范性原则。一是指审计评价用语要恰当、规范,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和客观性;二是指对同一类的被审计对象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应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评价。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法律规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种种现实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模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的内容。这对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为这一原因,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全面。表现为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纳人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和审计的风险。

2、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和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给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扰。在大多数高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较为复杂。新上任的领导往往不清楚自己的经济责任,有些院长、系主任是学术型人员,他们可能不直接分管所属部门的财务和行政工作,这使得被审计对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很大困难。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报告文本格式不标准。没有评价指标和标准是评价工作最大的困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仍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评级指标最大的不便在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判断标准的不一致往往导致对审计责任的评判缺乏公信力。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报告并没有采用标准的格式。评价格式及语言的不规范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或歧义。

4、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审计评价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审计工作长时期不被重视,导致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需求。

四、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质量的对策

1、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是为了使评价与目标一致,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其经济方面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上应负的责任。在审计调查中,被审计对象会强调一些非经济行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在干部监督机制中的职能。审计机构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从经济角度紧紧扣住经济责任这一问题,公正、客观、谨慎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必须是被审计对象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

2、建立经济责任交接制度。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交接制度,有利于正确界定交接双方的经济责任,避免审计评价工作的模糊不清,同时对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具有正面作用。

3、建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内部有独立核算与非独立核单位。独立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较多,相应的单位负责人承担较多的经济责任。反之,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较少,负责人承担较少的经济责任。因此,应对不同的审计评价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方便实用和层次清晰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对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把握评价尺度和方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方法。审计评价应根据评价的重点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定适当的尺度。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四种:定量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对比评价法、分析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不廉洁自律、存在违法违纪情况和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值的情况。定性评级法的关键是要将审计内容量化同时与所评定经济行为的性质一一对应。对比评价法适用于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其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性质的指标完成情况。在评价某些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情形下适用于分析性评价法。

5、重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能够增加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加我加强学习,为审计人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提供便利。集中讨论和分析审计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和技能;三是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恪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审计专职人员的作用,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阎银泉: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财会月刊,2005(24).

[2]段兴民、张海成: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与方法[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4(4).

[3]高景波: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8).

[4]成法民: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1(16).

猜你喜欢

责任人员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期望嘱托责任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