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2012-08-15张啸鹏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本质

张啸鹏

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张啸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诉求,更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本质取向。

共同富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把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到那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每个人将是自由全面发展和彻底平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一科学设想,不仅揭示实现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追求,而且指明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同时说明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彻底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标志。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对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总体性的本质性规定。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进行着思考和探索。建国后,毛泽东就强调:“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他领导人民大力推动农业合作化,就是为了农民的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根本上把实现共同富裕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江泽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2]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反映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人民的事业,代表和反映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集中体现和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发起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110,“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属于人民的”[3]255,“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3]155。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客体,只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价值主体的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体现自身价值本身。“‘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4]171共同富裕标志着“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3]171。可见,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力量,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把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诉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体现着人民价值性的选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有效表达。

(三)蕴含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出,未来社会只有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涌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实践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当然,实现共同富裕,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本质取向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党及全国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此,邓小平指出必须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可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让国家和人民群众从整体上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得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然后走“先富-后富-共富”的社会发展道路。

当前,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例如,城乡、区域、贫富严重失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危及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把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进主题,不仅科学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社会突出的问题在动态发展中得以解决,最终让人民得以实惠,从而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既是走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具体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一)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劳动报酬率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一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印证以刘易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所预言的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和农村收入补偿性上升的观点,呈现在现实中的反而是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当前,最能有效反映城乡差距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为2.4:1就和基尼系数的0.4一样,是黄线,表明此国或此地不公平、不公正;若是3.4:1,就和基尼系数的0.5一样,是红线,表明该国或该地区很不公平、很不公正。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约是3.3:1,重庆则一度达到了4:1,而目前全世界平均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大于2,发达国家接近1:1。这一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着重庆市农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利于刺激农村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重庆市加快建设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6月27日,国务院通过全国第一个 “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重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缩小 “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措施。其一,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改革。其二,落实惠民政策。包括住房、上学、医保、增收、社会保障等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三,各级党政干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让党员干部,尤其是市和区县机关干部密切联系贫困户,既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更转变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克服区域发展失衡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大国间发展的普遍规律,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地区间发展失衡问题,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到现在仍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两个大局”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失衡性更为凸显。当前,就整体而言,全国东、中、西部间发展严重失衡;就各个地区自身而言,各省份内部发展也呈现着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重庆则还有一个较发达的“老城区”与三峡库区(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五个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问题。消除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题中之义,更是促进重庆社会结构更为合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条件。中央对重庆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发展作出了“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区域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

基于自身发展过程中以主城区为主的地区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间严重失衡现象,重庆大力促进“两翼”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人口转移,减轻环境压力,增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为了加紧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两翼”地区发展,重庆积极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到2012年实现‘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农户纯收入翻一番,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基本实现增收万元[5]。另一方面,重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存为最优组合的发展战略。让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缩小“三个差距”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促民生,保民生,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多管齐下”转变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出现差距是较通常的,但这个差距一定要在合理范围内,否则将出现阶层对立、矛盾激化等问题,最终阻碍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是对一个执政党的严峻考验。重庆市以“314”总体部署为指南进行了一系列缩小贫富差距的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其一,进行土地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土地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财富源泉之一。其二,扩大就业,不断增加中间阶层收入。在具体实施中,重庆坚持“授人以渔”的方式,大力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其三,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三、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积极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宗旨有效落实的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党是主心骨,在党的领导下按照“314”总体部署,统领重庆发展的全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反映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意愿,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指导,实现共同富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方针,必须持之以恒。

(三)以缩小“三个差距”为突破口

十七大以来,党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庆市采取多种措施,力求缩小收入差距。(1)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收入差距;统筹区域发展,着力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缩小阶层差距,并以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科学量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体措施为:为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新增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利用“地票”交易制度,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实施动态开发扶贫机制;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提高,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财政支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同时,优化“圈翼”区县对口帮扶,并且加大公租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加快缩小城乡差别。

(四)以社会公正为指向

社会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重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重庆将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有所突破,把改革农民工制度作为统筹城乡的结合点,逐步推进多项社会制度改革。如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确立“一圈两翼”发展格局,将社会公正的实现与现实发展生产力结合,将社会公正的实现与创新制度结合,将社会公正的实现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将社会公正的实现与改善党的领导结合,努力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正发展。

[1]毛泽东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4.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梅荣政,熊启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王绍光.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6]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D616

A

1673-1999(2012)08-0015-03

张啸鹏,男,甘肃礼县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3-12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本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