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

2012-08-15辜小花杨利平

关键词:言传理工类身教

辜小花,杨利平

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

辜小花,杨利平

当今多元化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却存在着严重的“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失衡现象。分析了理工类高校出现失衡的表现形式,从文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及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克服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失衡的对策。

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失衡;对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教育家韩愈对教师职责的定义。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传道”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是塑造学生的灵魂。而“业”可以理解为“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是数代人长期努力积累的经验的固化。因此,教师“授业”就是要将人类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大量知识传递给学生。由此可见,高校和高校教师肩负着传递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双重任务[1]。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发展的或多或少偏离了这种定义,普遍表现出“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失衡现象。

一、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表现

(一)“重知识,轻文化”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今的高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类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2]。这一点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国内理工科类高校除去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和极少的人文选修课之外,大部分课程都是知识或技能类的。统计表明,理工科类高校人文类课程的学时仅占学生大学所有课程学时的1/15左右。第二,从学生和老师对知识课和文化课的态度来看,学生大多把人文课程叫做“豆芽课”,根本不放在心上。大多数学生会认真学习知识类课程,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认真学习文化类课程。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直至考试的时候才出现。老师们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心理,普遍不重视文化课。有的辅导员甚至告诉学生,不能逃必修课但是可以逃选修课。这就导致了在人文课上老师讲得随意,学生听得随意,无法达到文化教育和文化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分而治之

在我国,高校一线教师一般分为辅导员和普通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管理和德育教育,即文化教育;而普通任课教师则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即知识教育。很显然,这是将教师“传道授业”的双重责任进行了划分,让辅导员仅肩负“传道”的责任,而普通任课教师仅肩负“授业”的责任。然而,把教师分为辅导员和普通任课教师的原意是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显然不是为了剥夺普通教师的“传播文化”的职能,而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把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是,这样的区分在不正确的理解中导致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无意中把普通任课老师排除在“传播文化”之外了。

(三)“重言传,轻身教”

教育离不开言传。传道、授业、解惑,都必须通过言传实现。然而,言传却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包括“言传”和“身教”两种。这里的“身教”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言传的内容而采取的肢体、行为语言,可以说是言传的技巧和方式;另一层含义是教师的行为将是学生行为的参照。为此,“轻身教”也可以分为忽略了身教和错误的身教。前者主要指教师不重视“身教”,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没有“身教”意识;而后者则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修养举止、行为表现不符合其身份,给学生带来了负面作用。

二、克服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的对策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理工高校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是的成为仅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机器,而丧失了对真、善、美的辨别与追求,从而表现出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甚至会使人逾越道德良心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迷失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或犯下严重的错误。为此,理工高校应该在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3]。

(一)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全新的文化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开展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设计文化教育规划。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教育的低学时和课程体系缺乏规划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课程体系,从制度上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和知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的万能教科书,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广泛、全面的影响。当前,理工高校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妨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化教育,给学生文化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高校应通过大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并强化教师“身教”意识,让教师真正做到“能传道”、“擅传道”[4]。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体系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人文环境建设要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构建,形成具有个性特色、包含人文思想的校园精神文化,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推进人文环境的建设。

[1]章立源.大学教授要传道授业[J].群言,2009(10).

[2]申成,田超,庞桥.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3]缪小红.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4]楼笑梅,杨云芳,刘冬梅.论学院的教师发展环境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G642

A

1673-1999(2012)01-0168-01

辜小花(1982-),女,四川眉山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从事测控技术及仪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1-10-09

猜你喜欢

言传理工类身教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浅析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