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

2012-08-15丁丽娟

关键词:同辈子女群体

丁丽娟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31)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这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重视,所以,高校开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但是,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其中除了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生命教育的实践环节不够等原因外,还有就是与教育方法陈旧、微观教育环境较差、教育力量没有得到较好地整合相关。所以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优化微观教育环境、有效整合教育力量。

一、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命教育要有效适应这种状况,不断取得成效,需要在传统的诸如理论灌输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生命教育方法。

(一)同伴教育法

大学生多是同龄人,又住校学习,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间的影响相应也比较大,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更容易听取或者采纳同伴的建议。

进行同伴教育首先是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同伴教育者)进行相关生命教育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生命教育知识以及生存技能,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同学进行传播和培训,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中,比较侧重于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训,其中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其身份不再是教育者,而只是话题的引导者,以启发大家就共同关心的生命教育话题提出建议。同伴教育法的优点是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二)休闲教育法

大学生活较之中学生活,由于不用整日被父母或者老师督促学习,闲暇时间比较多,当问及这些闲暇时间怎样度过?许多大学生会说:“上网、逛街、看影碟、玩游戏……”其实这些都说明大学生不懂得怎样休闲。休闲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容,休闲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可以促进生命健康发展。

在生命教育方法中引入休闲教育法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蕴含在休闲教育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休闲活动使大学生获得生命教育。比如,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多向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公共场馆如体育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青年宫等应多向大学生开放,以形成经常性的,富有特色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休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建立各种野营地、休闲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休闲设施,并开发各种休闲项目,创建健康而正确的休闲文化等等。

(三)艺术陶冶法

所谓艺术陶冶法指的是教育者运用音乐、美术、舞蹈、影视、雕塑等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其本身就包含着关于人生和生命的丰富教育资源;同时,艺术陶冶法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其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利用艺术陶冶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在具体做法上,例如,可以将一些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中的优秀作品引入校园,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到此类艺术形式,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引导学生自发组织一些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生命态度的书画展,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也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认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要性等等。

二、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微观环境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环境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微观生活环境,实践证明,这三种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命教育成效的高低。因此,优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学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学校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命教育的效果。优化学校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整体规划好校园。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教学设施、环境布置、绿化美化都要体现出“学校的历史、学校的精神、学校的底蕴、学校的品位”[1],这种学校物质环境所渗透出来的文化气息和生命活力,能够使学生的生命态度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其二,营造充满生命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上要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性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足够的尊重;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存在的快乐。

其三,建设绿色生态校园。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应该有春花秋实、夏荫冬翠、鸟儿啁啾,充满着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色彩,这样的绿色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学校这种优美的环境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荣。

(二)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生命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正确与否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子女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正确地形成。优化家庭环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关系。在亲子关系上,如果父母对待子女专制粗暴、漠不关心,子女就会对父母采取回避态度,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的话,可能导致子女过分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民主和睦的亲子关系,以保证子女健康成长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其二,父母要加强同子女的沟通。父母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子女的成绩和学习上,而应该多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并就子女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地为子女解决困难,帮助其成长。父母不应因“死”不吉利,便忌讳同子女谈论“死亡”的话题,相反,为了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死意识,父母应主动就这方面的话题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

其三,父母与子女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关爱父母;作为父母,也应该尊重、理解子女,在子女的择业、择偶等问题上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但绝不能横加干涉。

(三)优化同辈群体环境

同辈群体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尤其在大学时期,由于大学生多是同龄人,又长期生活在一起,其相互间的影响就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超过了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情感交流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其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改进班级的构成方式。班级是大学生进行经常性互动的地方,建设良好的班级群体环境,需要改进传统的班级构成方式,应“根据性别、成绩、籍贯、个人志愿等多种因素进行平衡互补,构成性别比例、成绩分布、志愿与志趣都比较合理的班级”。[2]

其二,营造温馨的寝室氛围。寝室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也是校园中最基本的同辈群体环境,寝室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寝室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温馨舒适、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不仅能够促进其成员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其成员形成团结协作、热爱生活的观念。

其三,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群体。同辈群体的生命态度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小部分群体生命观、人生观错位,比如结伴酗酒、吸毒,甚至因“哥们儿义气”导致伤人杀人等,这类群体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反作用,所以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群体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力量

大学生生命教育力量主要包括学校力量、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三个方面。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来施行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并将三者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以不断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校应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地是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以及人生观。这些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家庭状况,与家长做好配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特别是在发现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更应该加强同家长的沟通,积极了解情况、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意见建议,帮助学生和家长相处得更加和谐。

(二)家长应主动与学校以及老师进行联系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远离父母,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情绪状况等,这就需要家长主动与学校以及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家长不应该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应该就孩子的心理、情绪以及生命态度,积极与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三)学校应积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开展蕴含生命教育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存在的,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同社会的合作,开展一些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活动等,使学生在体验参与快乐的同时,获得生命的教育。此外,社会也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珍惜、尊重生命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1] 龙鸣.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2] 姚进风,李志德.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构成、影响与教育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9(14).

猜你喜欢

同辈子女群体
消失吧!同辈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自我—同辈评估教学评价模式对提升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