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把握好的“度”

2012-08-15范丽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显性

范丽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入到受教者的生活环境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促使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形式。

一、显性隐性适度,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一般认为,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常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要形式,教育方式较生硬,带有一定强制性,感染力缺乏,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太理想。“灌输论过时”说法是错误的观点。古往今来,任何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都包括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的灌输教育”。[3]40柯尔伯格曾说:“我不再坚持用否定的态度看待带灌输性质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了解到,道德教育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灌输的性质。”[3]39因此,理论要掌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灌输、说教等方式方法来强制认同,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和习惯。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做好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坚持和发挥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地位。

但是,教育过程并非仅是理论传授的过程,受教育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理论,我们强调要向被教育者传授抽象的理论,但教育的本身更应注重的是“在具体的相关实践中对这些理论进行具体运用、感受、体验、阐明和发挥”,[3]40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运用和感受理论、接受教育,正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质。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有效开展要把握好显性和隐性之间的“度”。无疑,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区别而存在,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作为对立统一的双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做好显性教育,又要注重隐性教育,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有机统一。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离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或许会迷失或偏离正确方向;而离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孤立僵化、单一片面、苍白无力的局面。在坚持和发挥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地位同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和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二、主导主体适度,主动引导与平等交流相结合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别强调的就是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4]以受教育者为本,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上,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师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并未改变。“主导”“主体”的关系并不妨碍二者在实际过程中的平等关系。现实表明,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导地位的丧失。相反,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非常不稳定,信念不是很坚定,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老子说“无执,故无失”,意即手里不拿任何东西就不担心丢掉任何东西。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思想而言却未必正确。正因为我们头脑里没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即“没拿东西”,所以也就很容易受到一些思想观念甚至是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即“拿起任何东西”。不能让大学生的头脑成为错误思想观念的跑马场。是当前互联网资讯发达而且鱼龙混杂,给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善恶区分、美丑辨别带来了困难,如果没有积极正确的思想引导,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影响。

因此,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度”,平等交流不能排斥主动引导,而是在平等交流中积极主动地加强引导,做到主动引导与平等交流相结合。另外,我们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隐”是有针对性的,它特指对受教育主体的“隐”。对于教育者来说,“隐”不是目标,我们不是为了“隐”而“隐”,而是为了“隐”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目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教育载体上的“隐”,特别是对教育主体而言,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积极引导。因此要求教育主体要通过事先的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合理规划,预先筹备,认真组织,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

三、物质文化适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

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园物态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乃至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施分布、校园绿化等方面。这些物质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它不会自发地起作用,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和有意识地去发掘,通过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发挥其隐性思想教育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也告诉我们:“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及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一位教师的房间可以告诉我们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在干什么”。

但是,楼宇的高度并不代表学问的高深和科技进步,更不代表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思想品德的高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历史和现实一再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经济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大学校园美丽优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传承。

“文化”由“文”而“化”,“文”使人发生变化。 所以文化是力量,更是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经济的力量在于创造一个利益世界,那么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创造一个意义世界。经济和文化必须协调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和个人健康地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高校要积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握好物质与文化的“度”,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能滋润心田,涵养德性,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 “文化育人”的形式,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112。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精神贵族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忙碌与喧嚣、物欲与功利已浸入“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融的地方。为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蔽性、渗透性、陶冶性的隐性思想教育功能,高校必须主动占领校园各种文化阵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避免校园文化低俗化、过度娱乐化倾向,摆脱功利主义培养人才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的走向。

[1]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2]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

[3]陈志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显性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