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的思考——从安徽改革开放成就说起

2012-08-15王继云朱宗友

关键词:国有经济公有制改革开放

王继云,朱宗友

一、安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邓小平指出:“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安徽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干起了“大包干”。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江淮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114亿元增加到7364.2亿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由22.5亿元增加到1034.7亿元,年均增长14.1%[1]。其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4.6元增加到现在的11473.6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3元增加到3556.3元,年均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7.8亿元增长到240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6m2和8.5m2,增加到21.6m2和28.9m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60.5%和75%下降到39.7%和 43.3%[1]。再次,文化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到2007年末,全省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达3325所,全省高校从1979年的21所增加到2007年的8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

安徽省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安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7%。目前,我国经济总量(GDP)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至2007年的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至 2007 年的 13786 元[2]。

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确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干扰改革开放。比如,有人说,“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带给社会的是永远的贫穷落后,永远的缺吃少穿,永远的票证经济。”“‘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办法造成比资本主义‘高得多’得劳动生产率,没有办法让人民过上像欧美百姓那样富足的日子。”有人提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比如,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土地产权问题没有解决。”“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也没有完全到位。不但在股权结构上一股独大和竞争格局上一家独占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在某些领域中还出现了 ‘国进民退’、‘新国有化’等开倒车的现象。”这所谓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实际上就是“私有化没有完全到位”。有人提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不是由国有经济所占份额的多寡决定的。”这种观点,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众所周知,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无论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还是党的纲领性文件,都明确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必须继续推进,因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同时,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说,要把改革开放和坚持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

二、我国国家性质决定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否则,国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三股错误思潮干扰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其核心是主张经济领域全盘推行私有化,崇拜否定国家宏观调控的自由竞争。二是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其核心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和政治上层建筑模式。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其核心是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为现在推销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服务[4]。这些思潮的实质就是否定社会主义,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胡锦涛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5]显然,全盘西化的主张是与我们党的主张相悖的。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的关键,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不是所有制,而是分配方式。”实际上,这一论断颠倒了所有制关系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整个社会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不消灭私有制,不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6]。

主张全盘西化的人要求将为数不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彻底改革”。主张国退民进,认为“国进民退”、“新国有化”是开倒车的现象。按照他们的逻辑,当国有制经济全部退出变为私有制时,“一小撮剥削者”掌握着全部生产资料,自然而然地,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保证不住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道理。一旦公有制不占主体地位,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怎么能够保证?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7]133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3]这都是十分正确的论断。

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8]364今天,国内有人把无产阶级专政称之为专制、独裁的 “暴力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成了他们攻击的目标,他们把民主同专政对立起来,打着民主的旗号,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然而民主与专政都是国家政权的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民主,就必然有专政。对一个阶级讲民主,就必须对与之相敌对的阶级实施专政[6]。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而不是相反。

尽管阶级矛盾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仍没有完全消失,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7]182在存在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情况下,在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背景下,我们如果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就无异于拱手让出政权。这样,社会主义制度还能保得住吗?

三、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方向策略选择

(一)经济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时注意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现有的经济成分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全民所有制,二是集体所有制,三是个体经济,四是私营经济,五是外资经济。前两种属于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经济,后三种属于私有经济或非社会主义经济[2]。而在这些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占辅体地位。当前,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有经济在布局上存在战线过长的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是需要的,但是这个调整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9]。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奠定基础,进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也是支配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条件[2]。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8]111根据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策,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通过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说,国有经济不仅有退的问题,还要有“进”的问题。然而,有人却有意曲解中央精神,把“有进有退”硬说成“国退民进”。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就是非国有化,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央精神和国有企业改革目的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目的是增强其活力,而不是把它改掉。总之,我们既要避免传统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在布局上战线过长、力量分散等弊端,又要实行区别对待、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合理流动的正确方针,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

二是正确认识股份制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企业,并美其名曰“新公有制企业”。这种观点指出,无论是国家控股、参股建立的股份制企业,或是完全由个人直接投资建立的股份制企业,都属于公有制企业。已有学者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驳,认为股份制并不必然等于公有制,应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做具体分析和界定[2]。实际上,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参与全球化的过程。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国外市场、国外资源,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使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可以走出去,到国外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压力。所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是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动,才不会受制于人。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以防国际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安全。

(二)政治上,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改革开放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必须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这些根本政治制度,因为这些根本政治制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政治生活,反映了人民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8]116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鉴于此,在坚持根本制度的条件下,对具体制度(体制)必须改革和创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7]250,“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7]32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处理一元化和多样性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像其他事业一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与境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化,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不断发展,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由度不断提高,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10],要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然而,由于“西方反华势力一直试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捆绑在一起,以便从社会存在和社会认同两方面颠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相反的认同还大有市场;思想理论界和学界,在许多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上还严重缺乏共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和导向力不强,而对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思潮缺乏有效的批判和抵制方式。归结起来,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合法性的动摇[11]。

鉴于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工作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同时,应正确处理一元化和多样性的关系,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1]吉洪武.辉煌的三十年—安徽改革开放之路[J].党史纵览,2008(11).

[2]郭飞.深化中国所有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8(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郑科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三股思潮[J].政治学研究,2008(1).

[5]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杂志,2008(1).

[6]本刊记者.《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新城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

[10]朱佳木.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

[11]侯惠勤.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命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公有制改革开放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