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山东方言中与象声词相关的特殊行为动词

2012-08-15高玉蕾

文教资料 2012年11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聊斋语素

高玉蕾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南京晓庄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明清山东方言是现在山东方言的直接源头,一批用山东方言写成的白话作品如《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等记录了当时活生生的口语,为我们了解现在山东方言源头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刘叔新(2005:117)说:“拟声法无论是示音型的还是表事物型的,所造出的词的声音都只是大体像某种现实的声音,有的比较近似,有的不过约略表现声音的简单轮廓甚至部分轮廓。但是都能造出在不同程度上具体表现某种对象的词,都是增强词的听觉印象、使它极利于人民记忆和掌握的一种特殊命名方式。”象声词因其生动的声音效果及细腻的表情为普通百姓喜爱。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象声词,在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但选用那些声音表示动作则具有民族性。象声词在明清山东方言中使用频繁,有些偏离传统用法,用如行为动词。有的可以直接转指相关言语行为①或作为构词语素构成行为动词。因来源不同,这些象声词用作动作行为时分别带着原来拟声的痕迹。试举例分析。

一、象声词用作言语行为动词

象声词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人类言语发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在本质上相同,有许多共同之处,山东方言常用声音特征相似的象声词表示相关言语行为。如:

喳喳(插插、嚓嚓)

象声词“喳喳”用来描摹鸟类或物体发出的连续不断、细碎的声音。人类类似的声音也可以用“喳喳”描摹。

(1)休得把虚脾来掉,嘴喳喳弄鬼粧幺。(洪昇,《长生殿·絮阁》)

(2)送女客,进绣房,见我模样仔乱喳喳,谁知郁屈这几年,今日才便扯拉扯。(《聊斋俚曲集·琴瑟乐》)

以上各例中“喳喳”仍为象声词。明清山东方言中“嚓嚓”还可以直接用为动词,表示低声交谈、耳语。

(3)刑房嚓嚓了两三句,他才欢喜把头回。(《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4回)

(4)狄周媳妇笑着合狄婆子插插了声。(《醒世姻缘传》第40回)

(5)夫人道:“谁肯对咱说?这是媳妇子们背地插插,我绰见点影儿。”(《醒世姻缘传》第7回)

例(3)(4)“插插”后面紧跟动态助词“了”,例(5)“插插”前加状语,它们在句中均作谓语,用如动词,且从文献中看,此种用法较为频繁,“插插”应视为动词。除单用外,“喳喳”还可以与表示声音多而嘈杂的“央央”及表示声音低而不断的“嘁嘁”组成“嘁嘁嚓嚓”“(栖栖插插、凄凄插插)”“央央插插”等词。

《临朐县志》“咠詧”条:“《说文》‘咠,附耳语也’。 ‘詧,言微亲詧也’,俗谓耳语声曰咠詧。”按,《说文》:“詧,从言,察省声。 ”“咠詧”即“嘁嚓”。

“嘁嘁喳喳”“叽叽喳喳”“喳喳哇哇”“吱吱喳喳”等词多见,例多不烦举。《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喳喳”条含义为“小声说话”,下列方言点为“济南”。可见“嚓嚓”一词用为言语行为动词时带有山东方言色彩。

呱嗒(瓜打、呱哒)

“呱嗒”,象声词,模拟物体拍打的声音。清代山东方言用例如:

(6)了吊儿乱瓜打,拾石头把门砸,全不听的人说话(《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2回)

(7)那鞋掌子印着那涩道上边嗤的一声,抓下来了半边,走一步刮打一声。(《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14回)

例(6)中“瓜打”模拟“了吊儿”(门上用来挂锁的金属部件)拍打门的声音;例(7)指鞋底与鞋面半脱离状态,走路时鞋底拍打脚底的声音。

“瓜打”为物体拍打发出的声音,在山东方言中又可转用为发出类似声音的动词。如:

(8)鸨儿本是个爱财货,见了银子花了眼,刮打着嘴儿笑呵呵,我不收下恐见错。(《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9回)

上例中“刮打”后接宾语,“刮打”用为及物动词。山东方言中“呱嗒”也可以单用为言说动词。如:

(9)他也不知尚廉计,到处逢人尽呱嗒,老头听说变了卦。(《聊斋俚曲集·翻魔殃》第1回)

(10)拿到街上可休说是奴家,那秀才们嘴臭,看他再瓜答,说你写的到还不差。(《聊斋俚曲集·蓬莱宴》第4回)

(11)明明知道不中用,还要买他胡瓜答。(《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24回)

以上各例中“瓜答”的主体为人,后面未带宾语,前可受副词修饰,“瓜答”应为言说动词,带有贬义,指态度不严肃或不负责任地乱说。

毕哩礴喇(必溜必辣)

“毕哩礴喇”本义为火花乱爆的声音,明清山东方言中用来表示嘴巴不停地说话。如:

(12)(月娘说道):“我倒不言语,你只顾嘴头子毕哩礴喇的! ”(《金瓶梅词话》第18回)

“毕哩礴喇”形容嘴巴像火花乱爆似的频繁开合,带有一定戏谑与嫌憎色彩。“毕哩礴喇”应为方言记音词,在《醒世姻缘传》中还有个语音与意义相近的象声词“必溜必辣”。如《醒世姻缘传》第92回:“后来南瓜渐渐的熟滑,又看了荷叶的好样,嘴里也就会必溜必辣,骂骂括括的起来。”

“必溜必辣”指“嘴巴不饶人,喋喋不休,吵吵闹闹”。如上各例,象声词用于口语言语行为时声音特点基本不变,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也为象声词的常见位置,只是发音主体发生改变,词语发生相关义域转移。另外,山东方言中表示言语行为“瞎聊、闲扯”的“割拉”“呱嗒”“呱拉”也是由相关象声词通过义域转移而来。

二、由拟声语素构成的行为动词

明清山东方言中象声词除经常单用为动词外,有些象声语素还可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动作。如:

凄凄离离、嘁喱

“凄凄离离”仅于《醒世姻缘传》中见到1例:

(13)(童奶奶道)“这灶上的调羹,是狄爷算计要留着房里使用的,这却不可合他凄凄离离的。”(《醒世姻缘传》第55回)

“凄凄离离”,来源于模拟声音的象声词。“凄凄”,即“嘁嘁”也就是“小声说话、嘀咕”;“离离”即象声词“哩哩”。如《野叟曝言》卷5:“老太师不是喜那一个小女娃,哩哩喳喳的,唱得有趣啊?”“凄凄离离”即私下悄声说话,多为不便当着众人的较为隐私的话,特别是男女间的玩笑话。“凄凄离离”由私下小声开些玩笑话,引申为关系暧昧。

如同“嘁喳”即“嘁嘁喳喳”,“叽叽喳喳”即“叽喳”一样,“嘁哩”也就是“凄凄离离”,符合象声词的重叠构词形式。“嘁喱”仅于山东方言文献中见到如下两例:

(14)说长道短嘁喱咱,看不上那种浪张势。(《聊斋俚曲集·琴瑟乐》)

(15)对月搬回家,对月搬回家,尖嘴嫂子嘁喱咱。(《聊斋俚曲集·琴瑟乐》)

以上“嘁哩”指姑嫂之间私下打趣、开玩笑。

仍崩(扔崩)

在山东方言中“仍”多用来描摹鸟类飞行、物体飞速前进的声音。还可以用指人跑动速度快、动作发生突然。与另一表示急促爆炸声的“崩”组合成词“仍崩”。

(16)咱不如也就仍了,咱不如也就崩了,也就仍崩拿了腿。(《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7回)

(17)樊亲家你好乖,仍崩一去不回来,再找那得个影儿在!(《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30回)

(18)拿腿仍崩,拿腿仍崩,路上坐下才啀哼。(《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4回)

以上诸例中“仍”“崩”义皆为快跑,是对跑的形象、戏谑的说法,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音响效果,口语色彩浓郁。“仍”“崩”表示声音都具有急促、速度快的特点,语义上具有相似性,结合为双音词后提取共同语义特征,形容动作发生得突然、迅速。另外,《红楼梦》中亦见一例,字形写作“扔崩”。《红楼梦》第119回:“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用“扔崩”形容走得骤然、迅速,别人来不及反应的状态。“仍崩”现在山东方言及北京方言仍在使用,可能是个北方方言词。

三、象声词用作动词的语义、句法基础

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同其他声音有共通之处,因此象声词可以用来指称声音特征相似的口部声音并进而转指相关言语行为,这是人类的转喻心理在起作用。这些由象声词通过义域转移而来的动词保留了象声词的原有声音特征,用于言语行为时更具形象性,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增强表达效果。

以拟声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其构词语素表示的声音具有某种相似、相容性,如“嘁嘁”“哩哩”均为表示人低声说话或吟唱的声音,“仍”、“崩”模拟的声音均较短促而有爆发力,它们构成新词后抽取其中共同的语义特征。“凄凄离离”抽取共同的声音特征即小声说话、嘀咕,“仍崩”则抽取声音迅疾的特点,转指动作行为“走”“跑”的猝然而迅速。可见,语义特征的相似性是象声词用为动词的语义基础。

从句法上看,象声词具有独立性,可以临时用为动词或形容词,象声词用作行为动词通常属于修辞用法②。山东方言中象声词使用频繁,其中一些经常转指相关动作,在表述相关动作的同时携带着丰富的声音特征,引发听者的联想,词语发生了相关义域转移和转类,形成山东方言特殊的词汇现象。

注释:

①谢洪欣,张建重点讨论了“巴”“叨”“邦邦”三个来源于象声词的言说动词。从拟声到言说——明清山东方言中一类词词义来源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

②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1.

[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志锋.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谢洪欣,张建.从拟声到言说——明清山东方言中一类词词义来源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

[4] 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聊斋语素
温暖讲成语:歪打正着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读破聊斋
首届全国《醒世姻缘传》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爱玲与《醒世姻缘传》
两本《醒世姻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