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目入,脑筋转,身体行

2012-08-15杨伟荣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脑筋理论课课本

杨伟荣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普遍地遇到怎样去学习,怎样去掌握,怎样去提高的问题,而在我们的教师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怎样去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掌握等问题。虽然大家都努力着,也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和一些路径。但笔者作为从事第一线的教育者,根据多年的所思所想所虑,也提出一些看法加以归纳提炼,并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所启发和有所帮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教师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有所认识、了解和掌握。当然,除了课堂教与学外还有其他课外学习途径。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学习方式方法与路径的问题。

笔者以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耳目入”。所谓“耳目入”,指的是充分发挥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发现、认识和了解相关的事物和问题。在这些当然离不开课堂课本。应该说,课堂课本有很多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东西,里面有很多概括理论知识、提炼好的经验教训、指引式的模式范式,这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动用我们的耳目感官去感知、认识、了解,去学习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课堂及教育蓝本的课本就具有非同一般的位置,应该得到真正的重视。但我们的耳目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课本这一层面,而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范围。课堂课本之外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动用耳目感官去感知去观察去学习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但也应该多几只耳朵多几只眼,把耳朵目光倾注于课堂课本之外,倾注于宿舍、校园,倾注于社会;从中认识、感知、了解更多更鲜活的事物,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走千里路”,道理就在于此。进一步来说,通过课堂、课本和课堂、课本之外的广泛接触、了解、认识,也同时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耳朵”和“眼睛”得以相互印证或相互纠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认识应建立在科学、正确的实践基础之上。

同时,在动用我们的耳目感官去感知、认识、了解外面世界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关注我们身边的老师同学,关注社会的其他人,也应适时把它拉回到自己身上去审视自己;不能只关注网络世界,不能只通过网络去认识、了解社会,而更应该关注现实的大千世界;不能只关注现实中那些负面的舆情而罔顾或抵触正面的社会现象和道理。

可以说,“耳目入”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一个最基本和最基础的要求,紧随着眼珠一转就要动动你的脑筋,即所谓的“脑筋转”。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开动脑筋转一转、想一想,多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不要为以往的旧框框所束缚,不要死背书、读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要有一点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思维去激发头脑的潜能。通过转动我们的脑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去找寻或尝试找寻解答疑惑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才真正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才有真正的学习效果。而人们的学习一旦离开了人脑筋的转动,那所谓的学习恐怕只是应付罢了,对学生来讲就是应付考试而已。勉强可算是学习但效果存疑。其实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观点,也都有其得以成立的理由,我们暂且抛开其理由是否正确是否充分而不顾,首先我们都应该去了解或理解;然后再进行分析去加以判断:然或不以为然、理由充分或尚不够充分,等等。经过如此一般,相信不管你是否认同,都会印象深刻而无须刻意去死记硬背;更何况经过再思索,可能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认识和感受,或者有另一种不同的观点。这都应归功于你的所思所想,即“脑筋转”的结果。只有进入到这个环节,你的学习才渐入佳境,你的学习才有真效果。对此,很多大学生的不以为然很可能并不是针对“脑筋转”本身,而是对思政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这里头是对思政课的认识态度问题,但也不得不说这到底是否属于与“脑筋转”有关的问题。可以清楚地讲,即使是当今的思政课,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内容。以“05”方案最先在高校全面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说,就有不同方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内容。难道在你饱满的额头里一点都不认为里面有对你在社会、在你对他人、在你对自身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有一丁点?因此,还是要回到我们正说着的话题:“脑筋转”,也就是说,在这关节点上我们的脑筋还是要转一转。倘若这时候你脑筋懒得去转,到那时候你脑筋再想去转,恐怕为时已晚根本就转不动、转不了,因此在思政方面的学习上还是急切需要我们“脑筋转”、转脑筋,转变我们的认识、态度,再进一步地发掘我们头脑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渐入佳境,使学习卓有成效。

当然,从思政课教育与学习的目的来讲,是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乃至综合素质,要具有实效性。而是否具有成效,往往需要通过大学生的行为加以体现。因此这里就有更高的要求,即最高的一层:“身体行”。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通过我们的亲身实践去检验所学习东西的正确与否,也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思想层面上,所有的这些都很难达到。其实在学习中,也有“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运用学习到的理性知识去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所掌握的理论及检验我们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可能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对于他们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亲身实践的机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机会就在你的脚下,在家里,在宿舍,在校园,当然也在复杂的社会当中。机会就在你的眼前,它存在于你自身,也存在于你与他人之间,当然也同样存在于你与社会当中。机会除了在在于你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大千世界外,也同样存在于虚拟的世界。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在用心找寻。因此不要想当然,不要武断下结论,更不要当逃兵。须知该来的还是会来,须面对的还是须面对,今天不来明天来,明天不来后天到,与其当逃兵,不如积极主动用心去发现并珍惜你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不要去侈谈伟大的实践,但我们有太多的平常又琐碎的事儿需要去面对,需要去解决。而以何种态度及如何去解决,当然与你自身、与你自身的实践有密切关系。而通过你自身的行动体验你的理性、你的德性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什么样的层次,也从而验证出你的学习有什么效果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耳目入”、“脑筋转”、“身体行”三者密切相连,都是学习的方式方法,但它们三个又有不同。从上面的论述中可认识其实质的区别,而差别同时还表现在它们对学习而言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其中,“耳目入”应该是我们学习方面的基础。一切的学习都应该也只能从这里开始,知识的获取、理性的认知需要借助“耳”、“目”感官来实现,不管其视域大小,具体来自何方,是课堂课本还是其他,是宿舍、校园还是社会,是自己还是他人,是现实还是虚拟,这一切都无关紧要。而最要紧的,当是为学习提供一个基础,最好是提供一个更坚实的基础,便于后面学习的进一步展开。“脑筋转”则是学习方面的关键。没有思索,不会思考是我们学习的大敌,因为离开了思索、思考,很可能不仅仅是无知,而且往往会盲从以至盲动;而脑筋转错方向也会导致走极端。有没有思考,会不会思考,怎样去思考,对于我们能否建立一种科学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动动脑筋去思考,去学会思考,也要学会正确的思考,从而得到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使到我们的认识永远朝着真理的方向发展。最后,“身体行”还是我们学习的归宿和试金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没有效果,其效果如何,当然要看在受教育者身上所发生的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讲并非是大学生的言辞,不是夸夸其谈,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其行为,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其他实践中的所作所为。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通过大学生大量的日常的亲身的实践,来检验我们学习、教育的效果;也以此作为我们学习、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归宿。大学生们抖擞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我们学习、教育最好的归宿和最好的验证。

从学习的路径来看,“耳目入”、“脑筋转”、“身体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行道一直往前走,而是在很多时候走的是循环道,而且是双向循环而非只是单向的循环,可以从“耳目”入手,进而转动“脑筋”,再落实到亲身的行动,然后又回复到其他任何一个环节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情况。这样的一种相互交错相互循环使得我们的认识、学习、教育及其效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假以科学的导向,使我们认识的层次、学习的水平、教育的效果更高更好。同时,在这三者之间虽可有往返回复但都不能有所缺失,也不能只停顿在某个环节,否则我们的认识、学习、教育将是片面的,低层次的,效果也将不会令人满意。因而对于学习、教育而言,应强调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及保持动态的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才能实现我们学习、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猜你喜欢

脑筋理论课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脑筋转转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