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选择因时而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012-08-15赵燕斌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赵燕斌

(南京医科大学 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身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其思想行为彰显着冲破传统,标新立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只有及时了解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采取新对策,才能增强教育的时效性,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政治关注度高,思想活跃,但对一些基本问题认识较为模糊。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鼠标一点,世界尽现眼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变幻莫测。大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除专业学习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如对党的十八大、国际关系、台海局势等均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但大学生们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盲目崇拜,也不被动接受。而是按照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和实践,在思考和实践中既有鲜明正确的立场也有困惑和迷茫。一般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如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钓鱼岛、黄岩岛问题的纷争,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祖国的行径,他们均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表示极大的认同。但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上,主要体现在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反对实行西方多党制;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等又存在偏差和模糊观点[1]。

2.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取向务实多元。

当代大学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自幼就受到升学、择校、就业等压力,他们普遍接受了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市场经济的意识,多数大学生崇尚奋斗、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乏以志愿者的形式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但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观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重实惠、图享乐,淡漠理想,短期行为等功利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将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也在不少大学生中存在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视,如一些学生在入党、当学生干部、选择性地参加实践活动时会带有一些不纯动机。

3.认知能力较强,知识面广,但动手能力弱。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各种传播媒介的涌现,当代大学生有了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加之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从各方面汲取知识,内容相当丰富,知识面宽泛,但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结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宽泛多样的需要,学习后劲不足,面对市场选择时,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譬如许多大学生在实践中存在干不了和干不好的问题,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知识能力的欠缺。

4.善于利用网络平台,但过分迷恋网络。

当代大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网络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工具遨游于网络世界。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每人至少有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一个QQ号,20%以上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上网俨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除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外,还在网上发布信息、聊天、交友、购物等,然而,网络毕竟是“双刃剑”,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离开网络就显得焦躁不安,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看小说、玩游戏已司空见惯,更有甚者逃课进网吧,彻夜打游戏而导致精神恍惚,荒废学业,还有一些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回归现实生活却难以融入,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以致悲剧时有发生。

5.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较少受到传统的约束,具有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他们喜欢自我设计,自我展示,喜爱与众不同,张扬个性。但同时他们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过多的关注和宠爱,生活中少有挫折,少有担待,自以为是,缺少团结协作精神,进入大学后,面对同样的个性群体,独立生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忍耐包容能力等方面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他们中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据调查,“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发展为自杀、犯罪等”[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因时而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挑战着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有的放矢,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加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感。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向,变强势灌输为因势利导。

在政治信仰、价值选择多元化的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选择判断能力不强,容易出现摇摆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偏离的主体方向和永远的主旋律,但教育方式要变强势灌输为顺势引导。教育者要放下架子,与大学生对等地探讨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对话交流要融入情感,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引经据典阐述分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3],真正使大学生从情感上,更从世界观的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构筑起当代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

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的过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了教育者居高临下灌输,受教育者被动聆听接受的模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效果不佳。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具有反叛精神,崇尚独立思考的当代大学生早已厌恶了那种被动接受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变以教师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关心、理解、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满足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贴切、亲和,富有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实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展示,教育者要以赏识的目光、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鼓励他们,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结合,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新型教育方式。

3.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变空泛说教为有的放矢解惑。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青年大学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疑虑,如对社会公平问题、消极腐败现象等表现出疑问、不满均不足为奇。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时代感,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立足大学生的思维视角,了解他们的疑点、难点,并敢于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回答他们的质疑,变空泛说教为有的放矢解惑,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4]。

4.创建网络平台,变传统式沟通为现代式沟通。

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为当代大学生开启了全新的文化空间,开辟了快速、便捷的沟通渠道,其覆盖面、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网络文化和信息良莠不齐,腐朽低俗的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腐蚀消极作用不可低估。思想政治教育要抢占网络这个重要阵地,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变传统式沟通为现代式沟通,赢得学生教育的话语权,通过构筑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新奇特效果和视觉冲击,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弘扬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并利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网上交流的特点,采用QQ群、博客、微博、飞信等形式,恰当使用网络语言与他们进行双向交流,借此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形成共鸣,增强传播效能,提高网上引导的有效性,实现网络育人的目标。

5.加强心理教育,变知识传授为人格塑造。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象,复杂的社会环境、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加之学业竞争、能力挑战、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各方面的压力,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难免出现心理失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培养健全人格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成果,通过采取心理咨询、心理帮扶、心理干预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疏通各种渠道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具备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这一点相比知识传授、人格塑造更为重要。

6.开展实践活动,变封闭为开放。

缺少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创造条件弥补大学生的这块短板,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社会是鲜活的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变封闭为开放,让大学生通过广泛地、多层次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印证理论,认识社会,从而正确定位自己,提高社会融合能力,为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但无论如何必须针对他们鲜明的个性,因时而变,采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熊荣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原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23.

[2]高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08,9月号中旬刊.

[3]王军.从学生角度出发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09(33):152.

[4]袁而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90后”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与回应[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4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