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背景下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2-08-15刘成荣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校训工科校园文化

刘成荣

(盐城工学院 社科部,江苏 盐城 2240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又能有意识地作用于师生员工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凝练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生活方式,是有一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

近年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但是地方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与其他综合型大学、专业艺术院校相比,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自然科学的地位远远高于人文学科。很多人认为,科学技术才是真才实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空头理论”。虽然很多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状况,很难一时改变,因此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弱势地位仍然没有较大的改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沉迷网络。因此,传统的校园文化如果不能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全面的创新,势必会被网络文化所冲垮。

二、加强地方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改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局面,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高雅性,从而使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得到提升和优化。具体来说,地方工科院校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1.大力加强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网络化背景下,各种民族文化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广泛传播,面对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有可能产生民族自卑和民族虚无的颓废情绪,就无法以开放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分析和判断多元文化,吸取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其次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怀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大学生要关爱自然,关爱社会,使自己的科研有利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缺乏人文精神的人,其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良好的人文精神在个体上的体现就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最后,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创造能力与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网络文化成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形态。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工科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要改变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现状,最有效的方法是扬长避短,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立足网络的时效性、便捷性优势,引导网络文化开放性、丰富性特征,抵制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建立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要不断加大互联网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与频度,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各种多媒体文艺作品,使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由此使得大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与功能,把大学生吸引并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改变传统校园文化的状况,通过开展一些全新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中华诗歌诵读大赛,创新大赛,校园文化节等,并把这些作为学校的传统固定下来,以引导校园文化的走向,争取出精品,创品牌。同时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文素养熏陶。另外,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科技知识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充满魅力,对互联网文化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抵制和抑制作用,以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高雅的校园文化。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网络化背景下,校园文化不仅是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关系到高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包括校风、学风建设与校园的整治、校内的舆论导向、学术气氛、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位、师生关系等。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在网络时代,更要大力弘扬爱党和爱国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高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材为志的学风。这样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才会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进行显性和隐性塑造,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体来说,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方面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不断激发和激活他们的创造性;②营造支持创新的氛围,使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③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使师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创新状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4.利用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利用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是工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互联网条件下,传统的校园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人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对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和促使道德升华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校园里高大的科技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温馨的墙语和严谨的校训牌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了学校开拓进取的美学特征。置身于校园中,每个人都会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发出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利用山水花草对校园环境巧装饰,既能美化育人环境,又能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和人文个性特征,人们在健康文明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艺术熏陶。特别是校训在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校训是大学校园精神浓缩的文字表达,是校园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和体现。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这些大学的校训都集中反映了自身的独立精神和风格传统、映照了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且激励着代代师生为践行学校精神去拼搏、去奋斗。因此,工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凝练出本校的校训,用校训、校歌引领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总之,网络化条件下的地方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的对策去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闫海波.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提高途径[J].苏州大学学报,2005,(5).

[2]彭斌.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猜你喜欢

校训工科校园文化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