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打好“情感牌”

2012-08-15孟庆超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养猫阅读教学情感

孟庆超

(邳州市邹庄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态度的一部分,又和态度中的内向感受以及意向等部分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课堂上,教师情感冷漠常会使学生消极、对抗,而积极的情感则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喜欢某个老师时,就会自动撤除障碍,乐于接近他,包括赞同他的观点,或者接受他的安排;反之,就会隐蔽自己,选择逃避,远离不喜欢的老师及科目。

语文课是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渠道,是一门最具人性和感染力的人文学科,许多经典名著和优美名篇不仅是作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人类丰富情感的汇聚。阅读教学是传递情感的平台,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发生碰撞,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情感的力量,引起对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伟大创造力的遐想,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堂应当是个情感场,如果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育的生命力,就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就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生成。

打造有利于情感陶冶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语文老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学识修养,更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入情:教师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无疑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作品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全身心融入其中,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激情投入,不仅调动了自身的情感,更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高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材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体验,不要依赖于教学参考书。中学生最厌倦反感的就是那种味同嚼蜡、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他们最崇尚最向往的是全员参与的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作品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对文章的倾情投入也会很大程度地感染学生,老师的秉性和才情所产生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品格的完善更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把自己对语文、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具独特魅力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共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对学生的感情引领之后,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品味和揣摩语言文字的时间,指导学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开展与文本的对话,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二、动情: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流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营造课堂融洽的氛围,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教学。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期待。如果教师用爱去帮助学生,学生就会给教师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产生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情感健康地发展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课堂上和蔼可亲,对学生每一次的微笑,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行充满信任的目光都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加强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反复品味、咀嚼,体味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因素,紧紧吸引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流露。如在教学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先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获得初步体验,然后紧扣“三次养猫”让学生说出主要情节,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饶有趣味,尤其第二次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次误会了猫之后,“我家永不养猫”更是真切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情感,同时启发学生理解每个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小说情节优美,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实,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启发学生想想自己成长历程中养过的小动物,在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都发生过什么故事。孩子是细腻的,有的说养的狗被卖给贩子杀掉的时候,眼含泪水,相信他们更能体会到文中作者“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的真切感受。学生坦然自若,侃侃而谈,用情体会,言辞真挚。这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所谓感动,就是思想和感情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移情:学生因感动才会用真情来进行表达、诉诸行动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首先,通过深入阅读,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情感效应”,从而执著地寻求精神家园,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当学生为这些优秀作品所感,被彻底打动,感情澎湃,激情燃烧时就能从文本的丰富语义中归纳出鲜活的思想,碰撞出智慧和理性的火花,咀嚼出蕴藏的人文资源,从而产生感动、激动、热泪盈眶、拍案而起、唏嘘不已……我至今还记得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后,我播放了阎维文的一首《母亲》,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一个个都打开了感情的闸门,动情地演说,眼角流下的不是泪水,而是奋发图强的誓言。

“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当学生进入一种激情之中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神与物游,步入美境之中,尽情投入,全身心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对作品有深刻的领悟,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品的情绪色调。如在学习流沙河的《理想》一文时,通过反复诵读,自由讨论,发表感想等活动,学生理解了理想的意义,体悟到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实现理想的荣耀。每个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后都写了读后感,并在学习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情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就不会强烈,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己及人,发挥情感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去感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养猫阅读教学情感
养猫还是养狗,这是个问题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猫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