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2012-08-15李湘刚匡卫红匡彩虹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责任感公民大学生

李湘刚 匡卫红 匡彩虹

(1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3益阳市六中,湖南 益阳 413002)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李湘刚1匡卫红2匡彩虹3

(1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3益阳市六中,湖南 益阳 413002)

大学生公民教育关注价值观和道德规则的知识学习,更注重人格培养和行为引导;在养成大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注重公民义务及其社会行为能力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遵循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大学生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应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出发,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推进大学生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公民教育 实践模式

塑造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是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都对大学生公民教育开展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大学生公民教育关注价值观和道德规则的知识学习,更注重人格培养和行为引导;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注重公民义务及其社会行为能力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遵循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水平。大学生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出发,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推进大学生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公民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检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没有实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会失去动力。实践性原则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中的重要性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于实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必须引领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和思考,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社会性原则。

社会性原则是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发展、社会性认知发展与社会性交往行为、能力和人际关系发展等。社会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性质、方向与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大学生在观察、探究社会生活现象、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1]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大学生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公民教育各个环节中必须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探究为主。

4.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就是引导全体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民教育全过程之中。公民教育应该是所有大学生都参与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全体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的内容

1.大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通过公民教育,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

2.大学生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八荣八耻”是一种道德价值导向,关系到道德发展方向和道德原则体系的根本性问题。不同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可以不同或者多种多样。从社会整体看,只能在个体多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进而将多元价值取向引导到全社会统一的方向。胡锦涛指出:“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强调一种道德价值取向,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就会引发道德冲突。因此,大学生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3.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公民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该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或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把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对立,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发展。没有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提高,没有生产关系完善,没有精神文明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实现。大学生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自愿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大学生明白成人成才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大学生必须明白成人成才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大学生要强化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公民教育实践模式不够完善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

6.大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具有社会主体性的人。

通过公民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思考。当今社会正逐渐成为学习型社会,信息爆炸,知识内涵更深、更广、更新,大学生将不断面对新的学习课题,新的学习内容,实践新的学习成果,要只争朝夕,锲而不舍,敢于钻研,勇于实践,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才能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具有社会主体性的人。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的形式

1.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政策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发挥政策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统筹大学生公民教育规划与协调;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教育法规和政策;重点办好大学生公民教育示范作用的高等学校;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公民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教育督导制度。

2.通过课程改革把大学生公民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

大学生公民教育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把大学生公民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为增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保障。

3.建立大学生公民教育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高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网络。一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二是齐抓共建,强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三是切实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社会管理,净化大学生公民教育环境。

4.抓住重要的教育时机引导大学生做合格公民。

培养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公民教育这个主题,调整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方式,拓宽社会实践渠道,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为此,必须抓住重要的教育时机引导大学生做合格公民。

5.鼓励开展志愿服务行动,采取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向合格公民过渡。

志愿服务体现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反映社会文明程度。我国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群众基础和独特优势。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大力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过程是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信念追求和价值认同的体现。因此,鼓励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行动,采取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向合格公民过渡。

6.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国际交流,拓宽大学生公民教育视野。

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国学习和工作已成为常态,在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教育的前瞻性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力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宏观视角看,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体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要在传承华夏文明的同时主动吸纳多元文化,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必须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国际交流,拓宽大学生公民教育视野。

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的途径

1.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列为教育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理论源于凯兴斯泰纳在 《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及《学校工作要义》等著作的详细阐述。美国公民教育以权利观教育为历史主线,强调一种积极参与及具有影响力的公民角色,公民政治意识浓厚,对美国宪法、政治自由、民主等充满自豪感,强调个人应该是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自信公民能力的运用没有限制。[3]在我国,随着市民社会到来,高等教育体制发生深刻变化,从纯粹政治主导到社会主导,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逐步从显性走向隐形,用公民教育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早在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养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实施公民教育。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当前国内学者对公民教育内涵存在不同见解,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体现为“公民教育技能说”和“公民教育身份说”,认为公民教育是指培育与民主生活方式有关的态度、行为模式,发展个人担负公民责任的技能的教育。广义的公民教育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四个方面,体现为价值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结合,有机地整合思想、政治、道德和社会教育。简单地说,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受育者”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根据现代意义上公民素质的要求,公民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态度和技巧三个方面。知识层面以权责教育为核心;态度层面以道德教育为重点;技巧层面以政治参与为突破口。教育(公民教育)是个连续过程,不限于课室之内,每个公民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都获得知识。当然,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因此,从我国教育现状出发,社会应当对公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公民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将公民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为大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4]

2.开展师德教育,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大学生的道德榜样和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教师。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的表率。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是教师美德。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言行仪表是教书育人的镜子,对大学生具有直接感染、引导和激励作用,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大学生固然要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做事,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引导和保障,那么根本无法追求科学创新,或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却不去为社会服务,甚至可能用它危害社会和人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实施教育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成长具有楷模作用。加强师德建设,把以人为本的观念确立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并赋予新的内涵与外延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提出的要求。如何开展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这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成才为本。

3.大学生要切实关注身边、学校和所在社区的公共政策和社会问题。

大学生通过切实关注身边、学校和所在社区的公共政策、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与公民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改革30多年以来,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实际参与也取得较大发展。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政治冷漠”现象值得关注,必须进一步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理性、有效地参与政治。[5]艾滋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蔓延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社会发展,其预防控制是社会各部门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已经初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腐败问题、房价问题、就业问题等,都需要大学生切实关注。

4.大学生选择和确定各自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搜集资料,掌握信息,制订实践方案。

大学生面对诸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资源环境、医患矛盾等问题,可以选择和确定各自关于这些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搜集资料,掌握信息,制订实践方案。深圳富士康发生13连跳问题,表面上是心理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他们是刚从学校出来怀着梦想的年轻人,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进入有名的企业工作,但这份工作榨干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也只拿到每个月仅够吃穿用的工资。别人羡慕的工作尚且如此让人绝望,承担社会发展希望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这个社会也会变得令人绝望。

5.大学生实施实践方案,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实践教学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但高校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公民教育具有不适应性。学校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侧重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及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共性方面。加强实践教育必须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效果保障。一是加强实践工作的领导。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实践活动的计划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实践实施大纲,适当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分配进行调整,促使大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实践过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1]李湘刚.论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行政诉权的构建[J].政治与法律,2011,(6).

[2]李湘刚.诉权理论与公民诉权[J].求索,2011,(2).

[3]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丁东红.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价值范式[J].理论前沿,2001,(17).

[5]赵志毅,唐湘宁.政治参与:高校公民教育的起点与归宿[J].道德教育研究,2008,(2).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C23)、“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责任感公民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