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情感语文

陶 峰

(南京市六合区新篁镇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516)

情感教育,它的渊源可追溯到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常以内驱力量作用于智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前苏联教育专家德雷格尔的研究表明:要在一门学科上取得成功,一种投身于其中的热情是不可缺少的,这种热情就是情感。确实,人是有情的,语文课也是有情的,要想“两情相悦”,就得在语文课堂中下工夫。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纵观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往往文质兼美,是“情”和“理”的统一,学生只有先“通情”才可能“达理”。因此,情感不丰富的语文课堂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努力在语文课上让情感教育进学生的心里。

一、听——让情感在动听中激发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为“激”情准备条件,让学生在听中“激”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春》时,配合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静静地听着小雨滴滴的声音,微风的摇曳声,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歌声,牧童的短笛声……通过这些悦耳的音乐,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热爱大自然与生活的感情便油然而生。在配乐诵读中体验情感,语文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显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陶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中,更能激发心中美好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观潮》时,先组织大家听江水涨潮的声音再朗诵这篇课文,当汹涌澎湃的潮水此起彼伏、互相撞击的声音响起时,学生便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仿佛来到了无边无垠的大海边,又仿佛乘着航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磅礴的气势,那种激昂斗志便一刻不能抑制地暴发出来,然后再来学课文,学生就能轻松地进入情境了。

二、说——让情感在语言中流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动情的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上朱自清的《春》时,用满含诗意和激情的语言这样开课:“每个人谈起春天,都可能会浮想联翩,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李煜却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但这些诗人只是从几句诗一两个角度来描述春天的感受,我们现在要品味的散文描绘的却是另一番天地,告诉我们春天的美到底在哪里……”①这席话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这节课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学《信客》时,就先用生动的语言作导语:“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与人的联系方式也高速发展,由电话到手机到网络,只要眨眨眼功夫便可以联系到了。这不,念旧的我们又想起了一种古老的联系方式——写信,又让我们想起那些普通的带信人——信客……”这样就有效地激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本节课也慢慢地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读——让情感在诵读中品味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充分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达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才能渐入佳境,进而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这时学生在朗读之中才真正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从而把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②的确,有些好文章本身就是作者一唱三叹吟诵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及对故乡大陆的怀念之情,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就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在要求学生朗诵《陋室铭》前,就先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古诗文的押韵知识、作者生平经历、托物言志的手法等),来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写的景物特征,争取获得身临其境、心领神会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当学生认真诵读,深刻感悟后,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也就渗透到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视——让情感在美看中生发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把“绘画”渗透到课堂中来,景中有情,画中有情,让学生面临实景似的感知景物的形象美。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雪》里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体会《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虚无飘逸的意境,感受《斑羚飞渡》中斑羚“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飞渡场面的悲壮时,我们心中能不产生审美情感吗?当我们品味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呢?当我们欣赏《三峡》中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美丽风光时,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有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悦人耳目”的美感,自然地受到情感的熏染。

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使学生感知“北国风光”之美,播放了一些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广袤的高原等,使学生感知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基础,也使这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想——让情感在想象中放飞

鉴赏美须凭借想象,创造美也离不开想象。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了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前三句用九个名词点出景物,如何把几种景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呢?就得运用联想了。首句以“枯、老、昏”来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使它们有了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在深秋晕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在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处,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联想和想象中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思乡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曲中所揭示的诗人凄苦的情感就能产生深切的同情。此情可待成追忆,虽然痛着、苦着,但那种情感可真让人感动,让学习此曲的学生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也就是发挥了想象对语文课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写——让情感在写作中展示

语文教学的终端体现便是在写作中。你可以说你想说的话,抒你所想抒的情,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可以妙笔生花,又可以高谈阔论,自由肆恣,这些都是真情的体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有一篇题目为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的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并提示说: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平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郁闷的。对于这篇作文,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大海,但根据平时对小河、小溪甚至小池塘的观察和积累来写作,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水面”的描写较为细致深刻,但对大海的广阔无际和波澜壮阔却无从把握。那么是不是没有见过大海就写不好这篇作文了呢?也不一定。其实只要在对生活中所能见到的“水”的细心观察、用心积累的基础上,再静下来用“心”去深刻感悟,并联系电视、电影中、网络中闪现的画面来体味此“水”与彼“水”的异同之处,从而为本篇作文的写作奠定了“雄伟壮观”的基调,也使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最基本的“大海”的轮廓,写出的作文也一定会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流畅。文章如树,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一草一木总关情,要想领略其中的真谛,唯有认真观察、积累,细心去感悟并常常练笔才行。

所以,我在教授话题作文《爱》时,我便要求学生放开自己,敞开胸怀,写出自己心中的“爱”。可以写自己爱亲人、爱友人、爱陌生人,也可以写别人爱你,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细事来反映真挚的爱,也可以写新闻热点来反映人间至爱……只要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就行,学生在领会后都写出了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其实,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过程,这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又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潜移默化中展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展示了自己“爱”的情怀。

的确,语文课是个“有情”之课,在这有情的课堂中,只要你在“听、说、读、看,想、写”上下工夫,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语文课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情感观的培养。

注释:

①本段话选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北京师范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

②本段话出自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语文教研员,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猜你喜欢

语文课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