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的目标定位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7期
关键词:子女目标职业

张 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管理科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愈加激烈,个体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知识、技能上的竞争,这些竞争不断淡化中国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主张,也模糊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教育核心和教育范围的界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其中对儿童的教育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和学校。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侧重点不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家庭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意愿,受父母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目标定位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只凭家长的满腔热情,但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目标是不现实的,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仅使许多家庭白白花费精力与财力,更使得很多家长失去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因此,给孩子提出适度的目标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目标定位要注重教育孩子“做人”,切忌唯智化倾向

目前,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智育教育。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家庭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将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当做家庭教育的全部内涵时,家庭教育就会失去其本来目的,同时也丝毫不利于受教育者智能与技巧训练期望值的圆满达成。目前的情形正是如此,家庭教育的重心完全倒向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忽视了其他方面并且也是最重要方面的人格养成、身心素质养成。家长在育子目标上过多地关注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绝不是意味着子女们在品德、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上没有“问题”,而是反映了家长们在育子目标上的一种偏差,即家长在育子目标上存在唯智化的倾向。正是这种偏差的存在,导致我们的孩子在道德发展、心理素质、劳动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目标定位上的唯智化倾向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家庭教育目标的错位造成受教育者所受教育的“畸形化”,使受教育者在“学做人”等方面形成严重的缺陷;第二,家庭教育目标的错位带来教育的负效应:传授知识重复、超前或错误,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使孩子对学习失去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家庭教育目标的错位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当家庭成为第二学校,它自身的作用便随之消失了。

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教孩子学会“做人”,奠定孩子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教子做人,旨在于使人人格完善,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做人的教育是孩子整个人生的奠基石,做人的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摇篮启蒙,贯穿于家庭生活的始终。在中国历史上,尽管不同的教育思想家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分别隶属和代表不同的学派,但都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并将其视为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孟母断机、岳母刺字是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的成功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它们都是注重“做人”教育的结果。“做人”教育的重要还在于如果不能成为 “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成才”也可能成为“危险品”,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回顾我们自己以往的历程,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人生重要的不在于哪个阶段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时时处处都能够适应自如,我们所受到的各级各类知识教育到头来总会遗忘殆尽,这是规律。但当我们忘却这些东西却能知道怎样去获取新的东西,怎样去为人处世,怎样创造自身价值,这才真正是我们教育的成就。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家庭教育中绝大多数人恰恰忽视了根本性的东西,一如既往地去追求那些迟早会被遗忘的东西。

二、目标定位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理想化倾向

“望子成龙”自古皆然,但当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却存在理想化的倾向。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位过高是当前许多家长存在的共性问题。有调查表明,98%的家长希望子女从事脑力劳动。有关统计数据也表明,79.86%—92.66%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子女达不到父母要求会感到自卑并出现适应不良。①这与当代父母对孩子高期望值背道而驰。家庭教育目标定位上的理想化对孩子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家长的期望多是以自己的理想或社会的要求为基础进行的“想当然”式的设计而很少顾及或全然不顾孩子本身的兴趣、能力和体力。家长用同样的方法可塑造出“神童”,但也可以塑造出任性倔强、自卑懦弱、反抗或冷漠的“问题儿童”。过高的期望终将扭曲孩子的个性,孩子或者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可奈何地服从,或产生“逆反心理”,如对学习的厌倦情绪、对父母的怨恨态度等。青少年因学习原因导致自杀、杀人,以及家长失手打死孩子的恶性事件,几乎年年发生,虽然受害对象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起因,那就是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

家庭是一种凝聚力很强的社会心理群体,双亲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成为子女上进的强有力的激励力量。罗森塔尔效应不仅存在于学校班级里,家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效应。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IQ有高低之分,就是同一个体不同方面也存在天资发展程度的差别。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而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实际相吻合,期望便能被孩子理解、接受,从而转化为孩子的奋斗目标并成为内驱力,产生促进孩子上进的巨大能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家长的期望值偏离了孩子的实际,不仅家长因此得不到满足,还有可能导致过激行为,而且由于不可能被孩子接受,反而转化为消极的力量,在孩子的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反抗乃至形成心理障碍。可见,期望值不是越高越好,期望值必须恰当。这样,一方面不会扼杀天资优秀孩子才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天资较差的孩子负担减轻,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目标定位要以孩子为主体,杜绝父母定向的倾向

今天,由于家庭民主精神的增强,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特别是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新生代的父母在育子动机上,更多地想到的是子女自身的发展、利益和生活幸福。然而,也有部分做父母的,以培养孩子达成自己未实现而又艳羡已久的理想为教养目的。从母亲开始妊娠之时,他们就已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为孩子预测和设计了“理想”的人生航线。如此的家长在教养动机上往往存在“父母定向”的倾向,把孩子当成工具,当成他们未来梦想的延续,要求孩子给父母争面子。因此,他们存在微妙的攀比心理,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把孩子的成绩、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当成了装饰品,当成可以向别人炫耀的东西。家长为主体导致家长事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别人的孩子3岁识字数千,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识字神童;别人的孩子的孩子考试100分,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拿100分。于是,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

我国桑标等有关父母意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父母有着较强的亲子一体化意识。在亲子一体化方面,58.7%的父亲和59%的母亲认为“我觉得子女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②所谓亲子一体感,指母亲或父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子女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亲子一体化意识强,一方面有利于密切亲子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相互间的牵制也大。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把子女看作“私人财产”,把对子女的教育看作单纯的个人行为。

家庭教育中以孩子为主体就要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兴趣、个性和选择,保证孩子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为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力准备前提条件。孩子就像待打磨的石块,你使用的磨具必须适合于他。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为孩子设计好了模具,然而有多少孩子能不走样地按父母的设计成长呢?孩子是有思想的人,他不是凭家长摆布用来光耀门庭的摆设。做父母的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父母只是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四、目标定位要考虑社会需要,避免功利化倾向

我国古训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据家长期望孩子的职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选择较多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③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当“工人”、当“农民”,尽管家长本人就是一位工人或农民。可见,市场经济使一些职业十分抢手的同时,也使另外一些职业遭到冷遇。家长对孩子职业的期望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今天的家长优先选择的多是那些有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反映了人们功利倾向的增强。如此的家教完全成了一种社会本位教育,它一切以适应社会为目的,却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以致培养的孩子只能适应社会却没有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有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分工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系统正常运转,高职业地位的人只能是少数。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了解劳动关系中的经济规律、处理好职业的选择与其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适宜的职业理想,在竞争激烈而充满机遇的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个性与职业协调一致是最重要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年龄、性别、智力、家庭结构、生活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孩子的性格特征也不一样。家长在为孩子树立职业理想做参谋的时候,应从孩子的个性特点出发,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爱好,知道孩子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有识之士,根据孩子的天赋、资质、爱好,随时调整培养方向和要求。如许相卿认为:“子弟性资绌钝,莫将举业久担,早令练达公私百务。”“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人有常业,则富不暇为非,贫不至失节。”他们的做法与主张,对时下那些不顾子女条件,专以某些职业为追求的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对父母而言,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远比培养从事何种职业更为重要。

注释:

①李幼辉等.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5).

②桑标,唐剑.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J].心理科学,2000,(3).

③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1.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

[3]唐淑,钟绍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子女目标职业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