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

2012-08-15余娟陈杰

文教资料 2012年7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北美

余娟陈杰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46)

美国生态文学从梭罗时代开始就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处于欧美生态文学的领先地位。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生态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繁荣,这一时期恰逢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盛行。因此,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相一致。本文试对后现代语境下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作一番探讨。

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根本原则的现代性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理性主义原则引导之下,人类仅仅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远远高于过去数千年以来所创造的生产力。然而,理性在给社会物质领域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导致了战争、核冲突、生态危机等危害和毁灭人类的恶果。所以,后现代主义试图颠覆现代理性主义的“神话”,在对待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态度上,积极批判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及其负面效应。在颠覆现代理性主义“神话”这一根本性问题上,美国生态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对工业文明和科技批判上,不仅揭露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紊乱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而且进行生态预警,告诫科技发展很可能给自然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罗宾逊·杰弗斯在《大拉网》一诗中就把现代工业社会比喻成一张巨大的罗网,这张由“机器”、“城市”等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编织而成的“网”使人类陷入了无法自由生存下去的境地,而人类却仍然麻木不仁,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我们开动了一台台机器,把它们全部锁入相互依存之中;我们建立了一座座巨大的城市;如今在劫难逃。我们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他们无力自由地生存下去,与强有力的大地绝缘,人人无助,不能自立。圆圈封了口,网正在收。他们几乎感觉不到网绳正在拉。 ”[1]P171-172

美国著名的生态思想家比尔·麦克基本在 《自然的终结》一书中把当今世界称为“后自然世界”。“后自然世界”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东西都用光了或者就要用光了。约翰·厄普代克“兔子”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兔子安息》,就表现了这样一个环境被污染、资源被耗竭的世界。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个“后自然”国家,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差不多已被消耗一空。按主人公“兔子”哈里的说法:“我们已经把它淘空了,这个世界。 ”[2]P167在这个世界,大地的形象,就是一片一片荒芜的、被污染的土地,河流也成了核工厂的废料处理场所,环境污染无处不在。

T.C.博伊尔的《地球之友》是一部典型的生态预警小说,讲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泰尔·瓦特尔如何预测2025年的美国环境状况的故事。在2025年这一未来时间里,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的全球性气候恶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南加州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狂风暴雨和严重的泥石流。在如此严重的恶劣天气下,热带雨林被夷为平地,昔日的森林也无影无踪;处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垃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多数动物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只有老鼠等少数动物泛滥成灾。然而,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人类依旧不能联合起来有效地拯救自然。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水资源的匮乏、生化污染、气温上升、两极冰川融化等所有这些在上世纪就已经相当严重的生态问题没有一样得到缓解。因此,小说通过对未来生态环境恶化的预测来告诫人类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很可能给人类带来致命的恶果。

除了对现代理性主义神话的崇拜以外,现代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推崇。在现代主义看来,人类是支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上唯一的主体。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掠夺性的伦理学,它将自然与人类人为地割裂开来,把自然当作没有任何内在价值和目的的僵死客体,把人类看作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万物之主,所以在决定对待自然的方式时,人类的欲望及其满足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东西,人们不必去顾及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仅仅将自然当作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任由人类肆意掠夺和征服,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切感的丧失,同自然的交流之中带来的意义和满足感的丧失”。[3]P39因此,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和消解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主张。而这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与消解也是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主要表现在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掠夺和征服关系,倡导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

女诗人玛丽安娜·穆尔就在歌咏大海的诗歌 《坟墓》里批判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告诫人类:人的那点狂妄骄横,与大海相比,显得极其弱小与可悲。人类永远不可能征服和控制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不敬,必将导致他们葬身于大海的坟墓。她写道:“人们凝望着大海,带着和你有同样权利的人的目光,以我为中心是人的天性,可你却不能站在大海的中心;大海无所赠予,只有一座挖好的坟墓。”[1]P183

雷切尔·卡森也认为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指出,“犹太—基督教教义把人当作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4]P223她还声称:“‘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5]P295

在《汀克溪的朝圣者》(又译《溪畔天问》)中,安妮·迪拉德则认为人不是世界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像其他物种一样,只是自然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其他物种是人类平等的伙伴。与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因此,她幽默的写道:“一棵大榆树,光是一个季节里就能制造出600万片叶子,全都十分繁复,却也不费吹灰之力;我连一片也造不出来。 ”[6]P112

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中将“有机主义”看作是后现代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他指出“后现代人世界中将拥有一种在家园感,他们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存在,并能感受到他们同这些物种之间的亲情关系。借助这种家园感和亲情感,后现代人用在交往中获得享受和任其自然的态度。这种后现代精神取代了现代人的统治和占有欲。 ”[3]P38可见,后现代的“有机主义”主张尊重自然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为人类只有栖身于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同大自然物种之间的亲情关系,才能真正拥有一种在家园的感觉。后现代主义所崇尚的这种有机主义也正是美国生态文学家的一贯追求。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G.A.洛夫就认为,美国生态文学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因为“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的真实性、美丽和重要性,而且表现了人类意识到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重要意义”。[7]P237

加利·斯耐德是一位具有生态整体意识的诗人,他说:“自然中的文明/文明中的自然/这个界限应该被忽略”,因为“自然与文明本是一家”。[8]P381可见,斯奈德是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文明的,明确反对西方文化中沿袭已久的自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他反复强调,人类从属于自然,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只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存在脱离自然生态系统的人类文明。如果人类用生态整体主义思维方式来看待人类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巴里·洛佩兹则给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开出了一剂良药。在《重新发现北美》一书中,他指出北美大陆对于20世纪末生活在北美的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因而他们需要对其作为北美居民的身份及其赖以生存的北美大陆进行重新的认识,与他们自己称为家园的具体“地方”培养一种亲密的友好关系,也即培养一种“地方意识”。所以他建议北美的居民应该到北美的土地上走走看看,感受北美的自然,呼吸一下北美的空气,观察一下北美春天盛开的鲜花,看一看北美空中飞翔的小鸟。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重新审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放弃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的生活方式,亲近自然,增强家园意识,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然,这一思想与后现代的“有机主义”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使美国生态文学家们逾越刻板的文本界限,在虚构与非虚构的文本世界里自由嬉戏,大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在打破现代理性主义神话的同时,还试图引导人类逾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鸿沟,逐步走向后现代的“有机主义”。

[1]彭予.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Updike,John.Rabbit at Rest[Z].New York:Ballantine-Books,1991.

[3]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雷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6]安妮·迪拉德著.余幼珊译.溪畔天问[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Glen Love.Revaluing Nature:Toward an Ecological Criticism[A].Ed.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C].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8]Gary Snyder.Ripples on the Surface in No Nature:New and Selected Poems[Z].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Pantheon Books,1992.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北美
北美灰熊被杀案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向西!穿越北美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北美纪行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