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12-08-15楼天宇

文教资料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大学生

李 凯 张 烨 楼天宇

(1浙江科技学院 轻工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西安通信学院 通信与指挥自动化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106)

“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李 凯1张 烨2楼天宇1

(1浙江科技学院 轻工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西安通信学院 通信与指挥自动化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106)

“90后”大学生是社会转型期下成长的新一代,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然而“90后”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就“90后”大学生群体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和思考,并探寻和揭示失落的原因及其相关的解决措施。

“90后”大学生 传统文化 教育

一、“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教育现状分析

“90后”大学生正处于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是极富个性的一代。“我行我素”、“我的地盘我做主”是他们的口号,由于深受个人主义思想、网络文化和外来亚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现状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

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遗产如今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根据一项对当代大学生“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期”的看法调查时,我们却得到了令人隐忧的回答[1]:74%的大学生持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态度,然而究其根本原因却是可以放假,并不是将传统节日视作构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应得到足够的尊重。随着多元文化的深入和发展,当代的大学生们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日益追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2.网络化的普及推动“90后”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隔阂。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已将网络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休闲、娱乐、交往、生活的主要方式,忽略了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和无序化的混乱状态,使各种非传统意识和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快速地撞击与交流,造成了一些“90后”大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混乱。有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更是沉溺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以至于旷课、夜不归宿等违纪率居高不下,造成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低下,学业荒废。根据我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曾经泡过网吧,7.8%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近70%的学生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其中退学和降级的大学生中有90%以上因为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3.应试教育使“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功利化。

大学的扩招和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当代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困惑:就业?考研?抑或是出国?成为大学生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大学本身也以对英语、计算机的等级性考试将学生的主要注意力不自觉地引导到对顺利毕业的渴望上,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核仅以基本的知识性普及为目的,从而导致“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认知不足。

近年来,高等教育深受市场经济及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高校不得不将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教育的首位,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甚至将其附属于选修课程。高校为了提高就业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将学生视为简单商品:市场需要什么,大学里便教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大部分高校悄然形成[2]。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于中,传统文化教育被遗忘在角落。

4.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

大学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造成了部分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悲观主义倾向。受到挫折后在一段时期内常常感到精神空虚,不知所措。

由于很多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有的甚至迷失了方向,对自我价值不能客观评价,造成了强烈的“茫然感”。对民族精神、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极其淡漠,失去了生活的源动力。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工程。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3]。它不仅外显地体现在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经典、文献、制度当中,而且已经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与创造者,无疑应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既是历史赋予“90后”大学生的重要职责任,又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迫切需要[4]。“90后”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新生力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传统文化的必然承受者、传递者和弘扬者。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递必须以教育为基础。

1.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熏陶。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能够有效地促进“90后”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地位,“90后”大学生以其特例性备受社会大众的注意,但是对于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旧有文化的承袭之上,否则就会出现道德的失范和价值取向的盲目。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而经久不衰。特别是现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极易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具有独立的价值评判,就极易出现道德的崩塌。盲目的价值常常还会导致拜金主义或者尊崇暴力现象的发生,造成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2.民族精神的提升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支撑,是该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文化传统陶冶下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灵魂”。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完整、健康的理想信念,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3]。

文化的多元化侵入,经济和网络的全球化,使我们有更多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然而多元文化的入侵也越来越使得“90后”大学生出现了传统意识的弱化和削减,在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同时没有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加以溶解,而是单纯以外来文化作为价值取向,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指导,使外化的不同缺憾转而以内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自身的存在感到茫然与传统精神的丧失。“9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理应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宝贵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5]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显示出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改善“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对策

1.让传统文化教育重新进入课堂。

据调查了解,多数“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途径仅仅来自于课堂教学。目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了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论语》等必修课程外,也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国诗词欣赏》等选修课程。这就为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必要的课堂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高校逐渐将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编入培养计划是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重新进入课堂,更要打破陈旧的课堂教育方式,以更强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的视角、新的语境下对其进行解读与宣传,做到古今结合。拉近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以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2.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文化生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6]第二十九条规定,要 “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并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基于传统节日与习俗,利用校园资源与力量,举办特色活动,让同学们体验活动愉悦的同时获得知识的丰收;通过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鼓励同学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参观校外的人文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使学生在享受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洗涤,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充分发挥社会、校园、家庭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校园和家庭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泛文化化”与“泛娱乐化”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精神领域的空虚日益显著。因此,培养“90后”大学生的传统意识需要整个社会、校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领导者,需要以道德、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管理和导向,激发全体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道德意识的提高。不断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通过典型的树立和宣传使更多“90后”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校园作为文化教育的阵地,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借助不同的活动和文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90后”大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民族的精髓。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从小灌输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每一个“90后”大学生都能够对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徐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1.

[2]李宗云.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08.

[3]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王少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06-09.

本论文获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资助 (编号:F522113A03和2009IB-s04)。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