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舆论监督,增强文化软实力

2012-08-15陈天宇

文教资料 2012年6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党报舆论

陈天宇

(江苏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所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1]由此概念推之,舆论监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工具,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其核心是公平报道和新闻批评。研究舆论监督原则,既要重视对新闻学中相关内涵的继承,同时更要以开阔的视野,立足于中国现实的文化环境,在新闻工作中不断扩大舆论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继承理论观点,创新科学内涵

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构筑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舆论的国际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大胆探索与研究舆论监督原则,初步确立了舆论监督的基本框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相关的理论探讨和丰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而在我国无产阶级舆论监督原则的构建中,新闻工作者们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舆论监督原则的科学内涵,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与建设提供了舆论支持。

首先,恩格斯借助党和党的报刊关系阐述了舆论监督的基本思想:党的报刊可以在党的道德的范围内自由地批评党的领导机构。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给论战对手对等的机会和篇幅发表意见。他们尊重党内“自由发表意见”的惯例,只以个人的名义发言,并认为自己的意见不应约束党。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影响,并视舆论监督为建设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其次,列宁在特殊的俄国背景下,提出了舆论监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918年9月,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提到:“我们很少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我们很少注意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2]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列宁的这段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舆论监督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他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并且明确指出了发挥舆论监督发挥效用的时机。最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监督的内容做出了创造性的阐释。我们认为,舆论监督的关键是通过辩证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毛泽东反对“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3]这就说明,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要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众多个体意见要充分进行互动,才能产生一致性意见,进而解决问题。比如,1942年整风运动中党要求各单位进行自我检讨,邓拓同志在检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报刊批评问题,认为党报是自我教育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必须贯彻到报道工作中去,党报应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此结论:舆论监督的原则建构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意义。

由此得知,舆论监督原则不仅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思想的战略选择,而且是新闻工作的现实需要,还是提高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信息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发展舆论监督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为起点,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动力,不断丰富舆论监督原则的科学内涵、时代内涵,实现舆论监督原则在中国传媒界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党性原则,发挥党报职能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事业的总的原则,是一个光荣的传统。因此,所开展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同样受到党性原则的统领。而党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闻报纸,更应该恪守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新闻媒体层出不穷,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舆论话语权,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效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负面新闻的“蝴蝶效应”等热点现象不仅使媒体不能分辨事实真假,而且使广大受众群体的新闻接受心理受到迷惑,进而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辨别。这时候,怎样让党报牢牢占领舆论高地,怎样发挥舆论监督原则成为迫切的需要。

事实上,坚持党性原则与舆论监督原则作为党报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经过党报编辑、记者、通讯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实效。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是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党报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历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第二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广大党报工作者要领悟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注意甄别新闻价值,熟悉并掌握新闻工作需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并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态度去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第三是进行舆论引导。“党报要认清主动引导舆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要围绕国家发展重心,加强新闻报道的公信力,着重从意识形态方面去引导、影响人们,把握舆论导向,牢牢掌握话语权,构筑健康文明的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4]也就是说,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对各种思想问题给予公开讨论的机会,适当进行舆论引导,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杜绝歪曲事实、耸人听闻的文章;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新政策予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客观、准确、清晰的阐释各项内容。概而言之,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作为时代先声、党的喉舌的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报工作人员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心环节。[5]

三、借助网络媒体,构建舆论环境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凭借着信息技术成熟,信息空间巨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流通地域广等特点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中国网络发展硬件已与国外先进技术不相上下,硬件的日趋成熟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网民总数称得上逐日剧增,现已居世界榜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天下事,这一方面证明了新闻的普及性大大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世界成为“地球村”的可能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隐秘性、盲目性、流动性等缺点,新闻舆论空间的可操作性正在大大减小,任何突发事件的信息不透明、负面新闻的连续报道都可能导致网络媒体中的爆炸性讨论,舆论失控的现象也在频频发生;再有就是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对物质欲望的追求通过网络不断渗入国民日常生活中,这一点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借助网络媒体,构建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十分紧迫。

第一,制定长期的舆论监督战略。这种类型的战略应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外交战略相契合,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根据国内外舆情环境进行调整、修正,“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主导性对外传播媒介和地域性传播网络,以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国际传媒舆论斗争的需要。”[6]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原则的一致性与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建立主动的新闻发布机制。舆论监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党和政府凭借有权威信息源的优势,通过展开新闻发布,第一时间向广大受众通报新闻事实,从根本上杜绝谣言、谎言的产生。第三,促进官方与民间的积极互动。舆论监督不仅是媒体外在力量的发挥,同时也是人民民主自身的内在的需要。唯有调动广大公民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使广大民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博采众长,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广纳意见,才能让我们的舆论环境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舆论监督的日益完善,使数量膨胀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外貌,对我们的文化更加尊重,增进了相互理解与合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舆情环境。中国文化工作者对舆论监督原则经历了由理论引介到创新发展的历程,经历了由舶来品到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化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宝库中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财富。现在人们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优秀新闻报道的推崇,对新闻舆论监督原则优良传统的发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舆论监督原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做好舆论监督原则的研究,在促进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公民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扬舆论监督原则的优良传统并拓展舆论影响力,使之在新的条件下为祖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2.

[4]陈天宇.党报如何进一步把握舆论导向的思考[J].党史博采,2010,(12):23.

[5]吴君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力[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7):13.

[6]唐惠虎.舆论监督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88.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党报舆论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