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遂夫错误校勘甄英莲

2012-08-15王纯忠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脂砚斋庚辰曹雪芹

王纯忠

(山东省寿光市环保局,山东寿光 252500)

邓遂夫错误校勘甄英莲

王纯忠

(山东省寿光市环保局,山东寿光 252500)

《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按照作者曹雪芹和批注者脂砚斋的提示,主要体现新雅不落俗套,达到令世人换新眼目的阅读效果。有时是随事命名,有时因情生文;更多是借用戏剧中谐声法命名,一名双关,借以关联故事叙述、推进情节展开,或者服从主题创作的需要,在一名之中蕴含着作者文心作意,启发读者借此深入领会小说主旨内涵。甄英莲的命名,就体现着曹雪芹写作此书的缘起和主题创意。因为己卯本、庚辰本《石头记》前十二回中被删去《凡例》部分和脂砚斋评注,并在正文中将此改作“甄英菊”,使当今迷信己卯本、庚辰本的学者如邓遂夫等,在校勘时难免辨析失当。本文结合甲戌本与庚辰本的比对,把握文本主题内涵与人物命名原则,剖判分析,考误订疑,正本清源,体现《红楼梦》版本校勘中求真、求善、求实的境界追求。

《红楼梦》;人物命名;甄英莲;邓遂夫;版本校勘

邓遂夫先生由四川一县城剧团作家转而深圳经商,爱红成痴进京发展,近年与周汝昌、梁归智诸子相唱和,在红学界风生水起,校勘各脂评本行销天下,到各大学演讲品题,卓然一红学大师矣。

近读作家出版社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修订版)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其中叙述姑苏甄士隐一家由来本末: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菊,年方三岁。

再翻检邓遂夫此校本前七回中涉及甄士隐女儿之章回,均校勘为“英菊”。

甄士隐这个“生的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的小女儿名叫“英莲”,向来读《红楼梦》的人对此耳熟能详。曹雪芹于《红楼梦》第五回拟“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借宝玉观画册预示此女命运遭际: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平生遭际实堪伤”,正契合“甄英莲”命名旨义,一语之中概括着她不幸的命运。“根并荷花一茎香”,亦是让读者明晰后之“香菱”正是此时之“英莲”。“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是当日之“莲”今日之“菱”的命运结局。本是富贵人家的娇娇女,幼小时遇僧人道士前来其家欲舍入空门,爱如珍宝的父亲怎肯相舍?后被家人霍启带到庙会游玩不意反被拐子拐走,养大贩卖,既卖冯渊又卖与呆霸王薛蟠,相争之下,冯渊遭殴致死,薛蟠强抢携入京都中“给他做了亲,不下三月,看的如马棚风一般了”(王熙凤与贾琏语)。

脂砚斋批注“英莲”二字:“设云‘应怜’也。”同“冯渊”寓“逢冤”,“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四艳命名寓“原应叹息”一样,“英莲”的命名,实寄寓着作者作书之旨义。

在全书开篇写疯僧跛道前来甄士隐家,初次见到英莲即想携入空门,那癫疯僧人向士隐说道:

“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着女儿撤身进去……

——癫狂僧人对英莲相命判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甲戌本《石头记》脂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全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交代甄英莲被拐卖被强抢沦为侍妾的不幸遭遇。回目中“薄命女”三字也是甄英莲一生命运的写照。文中借徇情枉法的贾雨村之口,再出一评:“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正契合全书“情缘”与薄命的关联。

此回中,熟知甄英莲遭际来历的门子,向曾受恩于甄家的贾雨村诉说“谁料天下竟有这等不如意事”,脂砚斋批注:“可怜真可怜。一篇薄命赋,特出英莲。”门子介绍冯渊因与薛蟠争买英莲反而送命,脂批:“又一首《薄命叹》……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先用‘冯渊’(逢冤)作一开路之人。”

英莲的命运遭际,与全书豪门闺阁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基调是一致的。甄英莲(香菱)由一个乡宦之家娇爱有加的小女子,陷入不幸的悲苦之中。她这种命运上的大跌落,不仅在写她个人的悲惨遭遇,也是全书主人公命运盛衰相跌(与逢冤、与《薄命赋》相关联)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喻示。

然博读群书、注重考证、不避繁累之邓遂夫先生,何以出此“英菊”之校勘?

且读邓遂夫于此书第104页所写校注:

“乳名唤作英菊”,己卯本作“乳名英菊”,其余各本则作“乳名英莲”。英菊与英莲二名之异,甚可注意。似不属过录者笔误或擅改,疑为作者有意修改。甲戌本在“英莲”二字之后,原有批云:“设言‘应怜’也。”己卯、庚辰二本因前十一回未过录脂批,故不知作者改“英莲”为“英菊”之命名本意。本书《导论》第三节曾推断:“想来怕是设言‘应去’之意吧(江南方言,‘菊’‘去’音近)。也许作者后来觉得这小女子虽遭拐卖,却因祸得福进了大观园,反比留在甄家遭祸更好一些,故把她的名字也改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1982年3月所出《红楼梦》于第一回中关于此“英莲”名下亦有校记:“英莲”,原作“英菊”,己卯本同。从梦稿、甲戌、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改。下同,不再作校记。

红学所1982年版《红楼梦》校注凡例中注明,“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一七六〇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为底本。”故此校记中所述“原作‘英菊’”,即庚辰本是这样,同时点明己卯本一如庚辰本。至于谁这样校改的,红学所校本并无邓遂夫所言的“疑为作者有意修改”、“也许作者后来觉得这小女子虽遭拐卖,却因祸得福进了大观园,反比留在甄家遭祸更好一些”那样的推断。邓遂夫校记中“疑为”、“想来怕是”、“也许”三组词语,即是凭空揣测之语,论而令人生惑,这于校勘学则是大忌。

邓遂夫论甄英莲“虽遭拐卖,却因祸得福进了大观园,比留在甄家遭祸更好些”,令天下读《红楼梦》的人不禁哂笑此公之巧舌如簧、悬想之妙。

香菱进入大观园后有两个阶段的发展。先是住进藕香榭(第四十八回)和宝钗一起,暂时摆脱了薛蟠。作者以《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为题展示她的聪慧和天真无邪的性格。后一情况就是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香菱再度跌入了受折磨的痛苦中。香菱的判词暗示她是受薛蟠正妻夏金桂虐待致死的,八十回后的续书反写夏金桂自作自受毒死自己,香菱扶正。曹雪芹原要写一个绝顶聪明、心地善良的小家碧玉在“情天孽海”中逃脱不了情缘命运的摆布,悲惨可怜的死去。在《红楼梦》的大悲剧中,甄英莲(香菱)始终是一个陪衬、一个预示和缩影,可惜续书违反作者原意,没有突出这一悲剧性。邓遂夫也如当年续书作者一样,既不明曹公对这一人物命名和形象设计之寓意,也不读曹公第五回于甄英莲所下图画谶语,“因祸得福”作如此解,也算是川中名士邓遂夫先生诳世之言。

己卯、庚辰两个过录本对于甲戌本“斩首换心”,于前十一回削删脂砚斋批注和削删《凡例》(红楼梦旨义)等处即可观察到。于此“英莲”的改动,也是一个观察点。此两本之同,而有别于其他脂批本,恰恰能反映己卯、庚辰两个所谓“己卯冬月定本”、“庚辰秋月定本”的怪异之处,并非作者定本。此两本当源自于同一个被作者曹雪芹和评注者脂砚斋、畸笏叟之外的人故意删改的祖本。当时情势之下,著作权、批注权、传抄权、校改权和所有权是混乱的。作《石头记》欲传之天下的曹雪芹并不一定能够最后据有这些传抄本,而占有者也能假手施以校改传写。冯其庸先生正是在这点上犯了迷糊,被“定本”二字限制了思维,迷蒙了眼睛。邓遂夫先生念念不忘“定本”二字,僵化地认为“作者有意修改”。作者岂能背离自己的写作意图和情节展开的文字描述,作此拙劣无据的“有意修改”?

曹雪芹因“鹡鸰之悲、棠棣之戚”而锥心泣血作此“闺阁庭帏之传”,多用村言俚语,雅俗共赏。此中读音,多有不同,亦在情理之中。中国之大,于方言俚语差异之大可知。但邓先生考释此“英菊”来历,除妄言“作者有意修改”之外,则是采用训诂之法的“音训”:“想来怕是设言‘应去’之意吧(江南方言,‘菊’‘去’音近)。”

民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于方言也是这样。邓先生所言“江南”,是地理疆域上的江南,还是文化传承中的江南,抑或是历史变迁中的江南,我们不得而知。江南之大,世人皆知。江淮吴语,诘屈聱牙,字音呼读,外人听之难辨。当年胡适先生评论苏州话写成的小说《海上花列传》即有此弊。我之朋友陆根生,苏州人,在寿光经商办厂,与家人说苏州话,我于旁听,几乎不懂。邓先生何来此“江南方言,‘菊’‘去’音近”之说?

训诂三法中的“因声求义”,实际是一种虚证推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一些人物的命名,就使用了这种因声求义的命名方法。果如邓遂夫先生所校勘之“甄英菊”,那“英菊”与“香菱”(相怜)、与“平生遭际实堪伤”又有何关联牵合?

版本校勘是传统国学中的专业学问,有其独有的原则和方法,其基本原则不外“杂采各家,择善而从,字皆有据,绝无凭空揣测之词”。1791年程伟元、高鹗初次排版刻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即提出“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定讹”。俞平伯先生校勘《红楼梦》版本,向来着力尤多。他关于校勘,有两个目的,一是尽可能接近曹著本来面目;二是使它的文字情节能够比较完整可读。在此目的之下,有三项校勘标准,即“择善、从同、存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俞平伯汇校本,以1911年有正书局石印戚序本为底本参考各旧抄本汇校而成,其第一回“英莲”名下,即舍弃己卯、庚辰两本的误改不用。

邓遂夫关于“甄英莲”的这个错误校勘,有其版本来源上的历史原因。这里笔者不得不梳理一下《石头记》版本流传中的讹乱残缺。在1911年有正书局石印戚序本八十回《红楼梦》和1927年胡适发现购藏甲戌本、1932年徐星署购藏庚辰本之前,整个清代没有八十回的本子正式流通。普通读者读到的大都是1791年、1792年程伟元、高鹗汇集校勘补续之后刻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或者是许多评点派红楼梦爱好者据此评点的本子。程高的一百二十回本有两项工作:一是补完后四十回(据研究,这后四十回也并非是高鹗所写,续作者是谁,尚待考证);二是连着前书把八十回整理了一遍。这样一来,表面上比较完整,然而就保存曹雪芹原著本来面目来说,就成为缺点了。现在看,程高还有一项手术,就是把前八十回中脂砚斋等曹雪芹亲友的批注给一并削删掉了,虽然于此删繁就简,留取曹著文字主干,显得明畅易读,但对于读者了解这部著作的创作经过、素材来源、写作缘起、创作主旨等,失去了据依。1911年有正书局石印戚序本,是脂砚斋评注系统的本子,但系抄写后重印,自不免抄错妄改。

而此前则是《红楼梦》手抄本流传的时期,自曹雪芹生前有抄本的时候(乾隆甲戌1754年)算起,直到程高初次排印刻本行销(1791年),这中间不足40年时间。曹雪芹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除夕去世,有不足十年时间,目前发现的有三个脂砚斋评本,即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这三个脂批本,只是些过录的本子,而且是残缺讹乱的,俞平伯先生论此三本“连草稿的资格也不够”。这三个过录本,以署年甲戌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最古本,保存仅有不连续的十六回。己卯本仅有四十回,庚辰本大体完全,只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

己卯和庚辰这两个旧抄本,前十一回均缺少脂砚斋批注,而且削删了《凡例》(红楼梦旨义),开篇中石头与僧道问答的三百多字也失掉了。“甄英莲”也被改名“英菊”。据冯其庸等人的比较研究,这两个抄本有六个方面可以证明存在特殊密切的同源关系。但据我将此两本与甲戌本的比较研究,可以明显证明这两个过录本是经过“斩首换心术”的抄本。曹雪芹创作《石头记》,“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有时是“缺中秋诗,俟芹溪”,加之脂砚斋等曹雪芹亲友阅读品评时“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以至“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还有后来八十回后几个章回文字被借阅时“迷失无稿”,这就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未定型之作。但己卯本、庚辰本的被削删修改,则不会是曹雪芹或者脂砚斋、畸笏叟等参与撰作评注者的行为。

曹雪芹生前写《红楼梦》时,大约只在亲人和过往密切的友朋之间传观,不曾公开流传。这从敦诚、敦敏兄弟以及明琳、明义、墨香等满清旗人的诗文记述可以得到证明。他创作的缘起和主题,也已经被一些政治性敏锐的清宗室人物意会和发现。弘旿所谓“《红楼梦》非传世小说”(瑶华道人评永忠咏红楼梦诗,见《延芬室集》)即为显证。冯其庸关于己卯本出自怡亲王府抄本的考证,更说明了己卯本、庚辰本被“斩首换心”,系出政治人物的作为,而非“作者有意改作”,也不会是邓遂夫所推测的批注者之一的畸笏叟所为。

曹雪芹逝后至程高刻印流通《红楼梦》,大约有30年时间,也是抄本流传的时代。这30年中抄本的混乱,大都是后人的瞎改。瞎改的原因,可能出于牟利,即“昂其值置庙市中”,故意造出文字的差别来眩惑人。我们利用这些辗转传抄、随意削删、纰缪间出的手抄本作校勘,虽然能够提供版本的支持,如果辨别不当,反而会被它搅糊涂了(俞平伯先生语)。

上述两个时期不足40年间流传的抄本,是我们获取、观察、鉴定曹雪芹原著文字和脂砚斋、畸笏叟等评注文字的第一手资料。程高刊印本已经固定下来的文字,也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但于此多变、残缺、讹乱的过录本中,谁识其真?且又时至今日历世夐远,时移世易,谁能做雪芹隔世知音,解得其中寓意况味?

《红楼梦》第四回中即有一则批注:“近时错会书意者多多如是。”于邓遂夫误校“甄英莲”一名,可以看出邓先生首先错在“错会书意”上,既错会书意,也就失去了辨析“存真”之眼力。再者,不能“从同”之时“择善”而从,陷入“穿凿附会,以自炫异”的路子。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畸笏叟于丁亥年夏评曹雪芹此回文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语言有声有色,能使读者于纸上耳闻目睹其音其形:“真是‘卖弄有家私’之笔也。”邓遂夫所出这个庚辰本的校勘本,实质也是他借此炫耀自己据有异本的一个讹乱本,除了出版牟利,只能起到惑乱红学的效果。

由此观之,邓遂夫于红学要补课,除了读懂读通《红楼梦》外,还要抓紧补上版本校勘学这一课,切实提高自己明辨真伪论列是非的校勘能力。

(责任编辑:牛守祯)

I207.411

A

1009-2080(2012)03-0075-03

2012-04-12

王纯忠(1965-),男,山东寿光人,寿光市环保局副主任科员。

猜你喜欢

脂砚斋庚辰曹雪芹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庚辰定本时第十九回之回目已经完备补论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傅庚辰及其歌曲创作
封面人物 傅庚辰
迈上新起点——在《傅庚辰作品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