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聊城大学为例

2012-08-15斯正马晓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实践型聊城我院

斯正,马晓辉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聊城大学为例

斯正,马晓辉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结合时代要求和聊城大学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思路和目标进行重新梳理,制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育制度改革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力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聊城大学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在30余年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作了一些改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短期改变的痼疾,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课程设置重复化、人才输出口径狭隘化。所谓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是指过分强调统一,如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方式,以致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方法被大量地引进到教学领域。这种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但却更多地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带来了无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忽视因材施教的弊端。所谓专业课程设置重复化,是指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细,导致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内容较多,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还影响了有些课程自然体系和独立课程体系的形成。所谓人才输出口径狭隘化,是指学生一入学就被定位为中学政治教师,按既定的方向及既定方向要求的教学模板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活动,既影响了专业面的拓展,也影响了学生就业。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状况,不适应社会道德发展的新状况,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状况。一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转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的利益需求与利益诉求手段多样化的要求,如何针对物质利益诱引下的价值观倾斜的现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育人环境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多方挑战,传统封建腐朽思想与外来腐朽思想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何将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外来文明成果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有效结合起来,探寻一种有效的方式来避免其负面影响,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信息化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涉及到教学手段,还涉及到教学内容。信息化过程伴随有效正面信息传递的同时,也有信息泛滥的情况。各种负面信息、小道消息传递的速度、范围也比以前大大增强。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所以,创新教育模式,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培养实践型人才变得尤其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时代要求和我院专业的实际,通过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定位进行了重新梳理,决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育方法改革为支撑,以教材建设工作为辅助,本着以学生为本,深入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以“崇德、尚才、重能、求新”的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与目标,设计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实现三个适应和五个转变。三个适应包括:一要适应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使改革有利于学生成人及成才;二要适应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使改革顺应专业趋向、拓展专业领域;三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改革符合时代特征,促进社会的进步。五个转变包括:一要实现由精学理论向活学理论转变,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体悟结合起来;二要实现由理论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通过实践能力来深化理论学习;三要实现由学术定向型向职业定向型转变,将知识传授与获取当作职业能力提升的环节;四要实现由文本封闭型向实践开放型转变,避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情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深化和提高;五要实现由单一能力培养型向多维能力诱导型转变,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相关技能结合,不断向外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立足鲁西,面向全省,辐射包括冀、鲁、豫、苏、皖乃至全国,为中学政治教师、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党政机关及社区组织培养具有“思想立得住、能力靠得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基层政府管理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工作者等实践型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第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培养实践型人才,在课程设计方面落实“崇德、尚才、重能、求新”的精神。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探讨出一套较为完善、循序渐进、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由课程实践(军训与国防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劳动实践)、专业实践(教学见习、实习达标、实习支教、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三大部分构成。

第二,开拓学生实践空间,丰富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班内、校内、校外定点、社会四个方面广泛参与实践。首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我们创立了班内实践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课前试讲。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利用课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逐次轮流讲述相关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提炼、口语表达能力。二是班内学生干部轮换制。将班内职务定期轮换,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干部实践,增强其宣传、组织、号召能力。其次,设置校内实践:一是组织参与校内社会团体,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新农村建设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自己的专业优势定期交流。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院教师的重要课题研究与实践调研活动,挖掘自身的科研潜力。再次,根据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定期到聊城三中、聊城四中、莘县中小学、杜郞口中学等单位去见习、试讲、实习,根据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最后,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农村、社区、工厂企业、中介组织等单位搞实践调研,以便更好地提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社会适应性。

第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科学建立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与考核指标,采用笔试、口试、演习、报告、论文、答辩等多元实验考核方法,使考核成为实践教学工作的指挥棒。通过考核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把校内成绩考核与社会实践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四,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主要环节质量标准,从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实习大纲、毕业论文、实践课程考核实施细则等方面,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做到管理有序高效,信息反馈及时,为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听课的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判,通过期中、期末检查以及课程考核分析总结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建构了运行机制、奖惩制度及师资力量三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第一,运行机制的保障。我院实行三级建制(院、系、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隶属思想政治教育系,主要教学内容设置、师资配置由教研室提议交思政系全员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报院领导申批。我院内部形成以院为主导中心、系为组织中心、室为实施中心的教学体系,院领导主抓专业教师培养,主管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的选择与拓展;系(室)有课程设置权与组织授课权,教师确定学生的实践课题选择与评定,学院只是负责检查与督促工作;院团委及学生干部在实践工作中具体负责联系与协调。院系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院系领导之间建立良性互动互评制度,形成一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检查有力、运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二,奖惩制度的保障。为了贯彻和落实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培养成效,我院规定了比较精细的制度。一是教师定期实践检查制度。围绕教师的专业领域、从事的课题研究,每学期都有一次调研情况大检查,院领导亲自负责对教师的实践情况做出客观评判,并以此作为教师工作表现的重要方面,作为期中或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学生定期实践检查制度。根据所学专业课程和每学期规定的实践任务,由院团委组织,班主任牵头,相关教师配合,院主管领导协调,对每个学生的调研情况进行客观评判,以之作为学生学期或年终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部分。

第三,师资力量的保障。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自己必须有实践能力才行。为此,我院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增加校内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承担各种社会兼职。如我院教师陈化成在莘县教育局挂职,魏宪朝是莘县政协顾问,于学强是聊城市特约研究员。二是积极聘请校外有实践能力的专家、学者来我院担任兼职教授,给学生讲实践课程。我们聘任莘县教育局副局长李立光、茌平小杨屯的全国劳模人大代表张国忠、浦东干部培训学院刘昀献教授担任我院兼职教授并前来授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保证了师资力量。

(责任编辑:张连军)

G641

B

1009-2080(2012)03-0019-02

2012-04-24

斯正(1971-),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实践型聊城我院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型教师的发展及启示*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人本位理念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