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2012-08-15郑虹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教育

郑虹

(太原师范学院 学习科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郑虹

(太原师范学院 学习科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高等院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创造教育和传统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在高校开设创造教育课程,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手段,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创造性人才;非智力因素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当今世界各国在综合实力方面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竞争。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造性人才。

当代一些从事教育学、学习学、创造学研究的学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机械的、“填鸭式”的,它以记忆显现性为主,强调死记硬背,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凭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的人思维不活跃,知识面不开阔,综合能力差,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是:注重为学生打下适应在未来多变社会中能够终生独立的基础,教会他们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即学会生存。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在校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却很难适应,便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必将代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创造教育应运而生。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一定区别的。传统教育往往以知识积累为目标,而创造教育要求人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尽力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开发创造型、通用型、综合型的人才。因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与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区别。

高等院校是培养“精神产品”的基地,那么,在高等院校如何进行创造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渠道:

一、应尽早在高等院校开设创造学方面的公共课,普及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介绍创造技法与创造方面的思路

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创造活动都必须经历某种必不可少的阶段和过程,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思维。人们通过形形色色的物质成果,就能够找到创造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活动。现代心理学表明,人人都有创造力,都有创造的可能。同时,心理学还表明,人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而提高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长期坚持“创造工程”这门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那些通过创造工程教学大纲训练出来的毕业生,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方法和速度,几乎比未经训练的学生高出三倍。”梅多和帕内斯等人通过对布法罗大学330名大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课程训练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他们的另一测验还表明,学了创造课的学生,比没有学过这类课程的学生在自信心、主动性以及指挥能力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美国大学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造性思维开发课程。美国拉瓜地尔社区学院开设的“创造性思维”课,成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均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瑞典等国也相继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此课。我国有几十所高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效果十分明显。开设有关创造性思维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显著提高。

从国外创造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创造教育早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只有实施创造教育,大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开设公共课程,则是普及创造教育,对大学生灌输创造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应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教学,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潜能与创新能力是有一定区别的。创新潜能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备的,而创新能力是后天的东西,只有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够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

智力因素是与创造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而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的影响往往被人忽视。因而在谈到开发创造时,人们往往着眼于提高智力的方面,而对理想、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注意不够。德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发现个体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与成就关系密切。他对成就最大的和最小的两组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个性意志品格不同。成就最大组的人在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方面都远远高于最小组的人。这说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能力发展、对于取得成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2年盖泽尔斯和杰克逊做了很多著名的创造力测试研究,发现创造力和智力不存在多大的关系。男生相关系数为0.26,女生相关系数为0.27。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日本学者城户幡太郎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可见,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是创造的重要条件,但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意志、价值观等也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在创造学习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制约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创造性学习的效率和成败。

人格也称为个性,但它不仅包含个性,还包含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如体格、动机、态度、理想、性情、智能、价值观等。许多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创造性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观念的灵活性;(2)个人的独立性;(3)对错误的容忍;(4)价值观念上对细节不感兴趣,而对于材料的意义、相互关系和含义比对于材料本身要关心得多。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不具备高水平的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创造过程的艰巨性决定了创造者需要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一项创造性研究从发现到得到社会承认,要付出一个人毕生的精力以及几代人的努力,没有持之以恒地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一有困难就畏缩不前的人是不能够从事创造研究工作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热情、磨砺学生的意志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

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作用的。一个学生的创造性能否得到开发,除了它的主观因素之外,还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创造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就像种子要发芽、开花、结果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没有良好的创造环境,势必影响创造性人才的出现。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的权威教育环境中学生创造的可能性十分渺小。因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受到了抑制,根本谈不上自发性和积极性,更不要说创造性了。“学生虽然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得注意尽量使自己的答案和老师的一致”,“学生为了好分数而奋斗,所有老师的努力也是为了这一目标”。海纳特所说的这种现象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可以看到,它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如何创造和形成这样一个能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这里就此谈三点建议:

1.高等院校应积极支持教师进行改革,探索进行创造性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不难想象,一个文化素养极差,而且思想保守的人,会培养出才华出众的学生。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彭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具备和创造以下条件:(1)本人就是具有创造性的;(2)知识好奇心强;(3)组建创造性的学习小组;(4)形成宽容的相互理解的气氛;(5)和学生共同学习;(6)创造的环境;(7)实行积极性评价。总之,只有具备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够打破旧的教学方法,创造前所未有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也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独具慧眼,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创造性萌芽,并给予精心培养。换句话说,从事创造性教育工作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水平,否则是难以胜任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工作的。

2.高等院校应开展“产学合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比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所谓“产学合作”,是指高等院校在实现其社会职能过程中同经济、科技、社会各界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教育只有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才有生命力。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不能仅看这个国家学校的数量、培养人才的多少以及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还要看这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程度。

开展“产学合作”,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前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把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美国更将其上升到维持其霸权地位的高度。1986年,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曾就联邦政府、大学、工业界在美国科学和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联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向总统提供了报告,报告称:“工业界也应该使大学重新获得迎接在有工业和国际市场中的挑战和机会的能力。反过来,大学也能够并且应该使他们的工业界伙伴重新获得训练有素、生气勃勃的年轻人才,以及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工业成果,以利于美国工业在一个迅速进步、日益技术化和更富竞争性的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德国高等学校和企业界近年来在技术转让、信息交换和人员交换三个方面加强了合作,从1986年开始,联邦政府逐年颁发高等学校技术转让突出贡献奖,用于奖励高校进行开发研究工作。

实践表明,实现“产学合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一,它能够提高人才质量。高等院校与生产单位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联合,可以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进程,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学以致用。第二,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通过“产学合作”,学生们可以走出知识的象牙塔,了解社会,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产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和愿望。第四,它可以为高校实施创造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第五,它可使高等院校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为学院在课堂设置、教材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

3.高等院校可以成立创造力开发与科技推广部,设立大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并将大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毕业会考等考核活动挂钩,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的管理机制,这会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或者参与创造性活动。另外,大学还可以成立创造教育研究室,对学生在校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造性活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从中摸索出宝贵的经验,以提高整个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

目前,在高等院校开展创造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认清形势,自觉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磨砺学生的创造意志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创造教育之花必将开遍神州大地。

1672-2035(2012)04-0134-03

G640

A

2012-04-18

郑 虹(1965-),女,广东潮阳人,太原师范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冯自变】

猜你喜欢

创造性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