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一战”爆发后中国人的参战主张——兼论中国参战之美国因素

2012-08-15周宇清

天中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战争

周宇清

(内江师范学院 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试论“一战”爆发后中国人的参战主张
——兼论中国参战之美国因素

周宇清

(内江师范学院 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一战”爆发后,有识之士认为战争必将波及中国,中国不可能长期置身事外,主张积极参战,利用参战机会为国家赢得权利。但中国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参战,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有待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及其协约国盟友对中国的争取加快了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参加“一战”的步伐。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联系,并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战”;美国因素;中国;参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这场战争,中国何以自处?朝野上下基于形势并为中国的未来计,有着不同的声音。重新审视这些意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一战”战场主要在欧洲境内,当时北洋政府为了置身事外,颁布《局外中立条规》二十四条,决计“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规定“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1]21。它的意图是将战火阻遏在中国国门之外以苟安于列强纷争之间,事实上,这只能是当政者一厢情愿的梦想。欧洲战场虽然与中国远隔万水千山,但欧洲列强在中国多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他们与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必定成为列强竞相拉拢的对象,大战爆发后,英国、俄国、日本等国驻华公使就曾屡次要求中国帮助联盟方面[2]195。所以,这场战争迟早也将波及中国。

当时,中国朝野上下也为中国何去何从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主张保持中立的,有主张积极参战争取主动的。就主张参战的人士来说,其见解很值得考量。如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不可能不受“一战”的影响,他们认为“中立非神圣,惟自立乃为神圣。自立者,以军力自保证其国势者也”[3]6;“世界无公法。公法者,强者庄严其权力之具也”[3]8;这场战争,“余波所及,更与极东之沈沈大陆相接。正如铜山东崩,洛钟西应,而呱呱坠地之中华民国,遂无安枕之日,此欧洲大战及于极东均势之影响也”[4]326;“要知今日世界潮流,风飙云卷,以中国之大,人民之众,影响于世界商务、工业、经济、财政者不知凡几,而欲曰与人无仇、与世无争,不亦谬乎?且纵吾不与人争,奈人欲与我争何?纵吾不与人为仇,奈人欲与我为仇何?”[4]466―467

还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既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倒不如主动行动。“一战”爆发不久,梁燕孙便向袁世凯进言:“趁今日日本未动兵之前,密与英约,彼居其名,我居其实,即日与德使磋商,刚柔并施,一面派兵前往围守青岛,强彼交还,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若下,日本又何以说进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将来之后患也。”袁曰:“君言良是……至若先行下手,夺回青岛,于情,于势,未尝不是,但我国既经宣布中立,忽翻前议出兵,以助联盟,恐外交上益增纠纷,且更恐动日本之疑忌,此着似可行而不可行也。”[2]195―196此后,梁燕孙“屡有自取青岛之计划与布置,格于袁之迟疑不决,卒未实现”[2]196。

有识者还认为,可以乘参战之机,为中国未来发展谋划。如梁燕孙对袁世凯说:“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幸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于和议中取得地位,于国家前途,深有裨补。”袁对梁氏之言以“容吾思之”敷衍[2]196。日本攻占青岛后,“战祸既蔓延于亚东”,中国的中立实已招致失败,有人认为:“今日之大战争,殆将为吾国未来之十年中开一变局。”[5]21917年2月,对于德国新潜水艇战策,北洋政府提出忠告,李大钊赞赏此等表示“实为我国数十年来于外交历史上,特放一线曙光也”,认为“倘我国外交从此振刷精神,奋起直追,将来国势之转机,未始不基于今日也”[4]468。

有识之士主张中国参战,并非盲目叫嚣,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他们首先审视了参战双方的实力并由此判断中国应采取的立场:“德国军械潜艇世无甚匹,然以一德而抗全世界,战争终年,恐终为协约国所败”[2]300“绝对承认加入协约方面,则对内对外,于国家利多而害少。”[6]181其次,他们注意到了义务与权利的平衡,即认识到中国首先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才能在战后分得一份权利,从而为国家争得一线转机:“查彼联盟国之所缺,海军雄健,军需充足,其所求之不得者,惟人力耳!而人力之供,乃我之特长,以我之特长,供彼急需,是我对于联盟诸国已尽一分至要之职务。”“既能尽我职务,则我虽有所需求,亦必不致见拒矣!”[4]469因此,在世界舞台上,“吾国之外交不在战时而在战后,外交之制胜,不在以其实力与德为敌,而在以其诚心与协商国及中立国为友。此则吾国决定大计之惟一方针”[4]476。

有识者意识到在这场中国无法规避的战争中应有所作为,以便为中国的未来留下筹码。为此,中国组织了20万劳工远赴欧洲服役。这20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上,“掘战壕,搬炸弹,制枪子,无论在后方,前线”,“均奋勇当先”,他们因战争而做出了牺牲,也为国家争得了权利。在巴黎和会上,日本指责中国“未出一兵,宣而不战,应不下请贴,不为设座”,企图在和会中“独霸远东权利”,中国政府代表即以这20万华工的业绩与之抗争,致使“各国代表皆为色动,遂定下帖设座之议”。在华盛顿会议上,“陆征祥顾维钧二氏,为中国争回国格,亦以二十万华工为武器也”[2]301―302。这更加验证了主战者的远见卓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至迟在日本占领青岛时中国事实上已经卷入了战争。因此,中国直接的宣战,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中国选择什么时机参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这有待国际风云的变化。

1917年2月2日,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政策。美国认为这一政策侵害了它的海外商业利益,于次日宣布对德绝交,同时希望所有中立国与其一致行动“以抗德政府”,美国驻华公使也奉命将其政府的这一意图通知北京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中足数之国,皆不能保其中立”[4]460。

当时的中国虽然国力虚弱,内部意见不统一,但就其领土和人口来说,仍不失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是世界政治舞台上一个很重要的实体。中国若参加协约国作战,就使得亚洲东部很大一片区域变成协约国的势力范围,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政治地图的面貌,无疑也会增加协约国的声势。因此,当中国政府做出向德国提出抗议的决定时,“中国和协约国的影响都增加了。美国的股票价格增加了百分之一百”[7]197。另外,中国还是个资源大国,“虽然中国的能源和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因而不能立即用于战争,但是如果战争长期持续下去的话,经过有计划的准备工作,它们可以大大增加盟国的力量”[7]189。而“美国一旦带着巨大的工业能力参战”[8]154,再加上中国的资源、能源和人力,无疑将大大改变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美中参战后,协约国必胜已经是普遍的看法了”[8]152。所以,美国对于中国“应取之态度,尤斤斤注意”[4]466。为了能使中国与美国一道参战,美国及其协约国盟友们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对中国作努力争取工作。

一是协约国驻北京的公使们对中国政府的争取。“特别是在美国参战后,为使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协约国的驻京公使们使尽了混身的解数”,他们许诺,如果中国参战,“保证中国会取得大国的地位”[8]155。他们还把“美国参战当成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无可争议的理由”[8]153。在这些人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由于他“精心培植了与中国各界人士的友谊”,还由于他在二十一条期间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各方面都把他看成是中国真正的朋友”[8]153。美国参战后,他的任务就是要说服中国政府“赞同美国的行动”[7]187,他立即指出,“同美国站在一边是符合中国利益的”[8]153。“通过积极地与美国公开宣布的政策联合,中国将在对内和对外方面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大大加强”[7]189。

二是美国对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的影响以及这位公使对中国应持立场的理解。美国参战后,顾维钧从美国各位高级官员和一些重要的国会议员中了解到:“他们都认为中国应当与美国站在一起。”“这不是为了美国,而主要是为了中国。”他“把有关美国政策发展的情况尽可能完整地提供给政府”,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让政府考虑“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好处”。从当时的局势看来,“不难理解,为使山东问题获得妥善解决,为在战争结束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必须参加协约国”,而其本人“对鹿死谁手是毫不怀疑的”,他相信“美国是中国真正的朋友”,这可以从在二十一条期间,美国的政策与行动中得到证明。因此,他“力主与美国采取一致的行动[8]152。在国内为参战问题纷争不已的时候,顾维钧发了一封电报给政府,“列举中国参战可能获得的好处”,这封在关键时刻发出的长篇电文,还摘要介绍了顾氏与美国高级官员以及与协约国大使们谈话的内容,对那些“支持中国参战却不大热心的某些内阁总长和国会议员,电文也许还有些作用”[8]154。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努力,“一种强大的舆论在中国人当中正在平静地形成”,“中国人当中的进步人士、具有现代思想的人士以及有远见的人士都乐于支持这个想法:在这个行动中中国应该站在美国一边”[7]191。

当时,日本乘着欧战这个天赐良机,加紧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大有将美国从这一地区排挤出去的势头,而美国也意识到了“中国作为太平洋地区国家的重要性”,因此,美日矛盾加剧。由于“英、法以全副精力应付战争,美国就成为能够干预并防止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政策的惟一重要国家”[8]157。中国若在美国引导下加入战争,这不仅有利于抵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而且对中国实现重建国际新秩序尤其是远东新秩序的意图将大有裨益。

最终,中国带着对美国的信任,在协约国公使们的许诺声中加入了协约国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中国有效地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提供的战略机遇,在一个有利的时机以一种有利的方式加入一个有利于自己的集团而参战。这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外交策略,落后国家或半殖民地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某些条件和优势,在某一时机内与一定的国际局势相结合,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和缝隙,争得一部分权利,局部地、渐进地改善自己的国际境遇,进而逐步增强实力,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尽管有许多有识之士为国家积极应对国际局势精心谋划,但是在中国参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极不协调的音符。一个就是“府院之争”。这场争论是由美日两国利用中国内部的派系分歧、企图使中国的外交举措符合他们各自的利益而引起的。虽然这场争论最终以段祺瑞(国务院)获胜、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结束,但军阀政客们相互排挤,“意在政争,假外交为手段,以国家为孤注”[9]316的行径,给国家形象造成了严重不良的影响,是“暴其弱于四国”,引起“莫大之遗憾”[4]523―524。另一个就是1918年9月25日达成的《中日山东问题换文》。该文件规定:“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胶济铁路“巡警队本部及枢要驿并巡警养成所内应聘用日本人”;“胶济铁路所属确定以后归中、日两国合办经营”。这其实是以条约形式认可了日本对青岛的占领和对胶济铁路的控制。对于这样一个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北洋政府代表竟表示:“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右列之提议,欣然同意。”[10]1410早在大战爆发之初,日本对中国的觊觎,已是路人皆知,有人就明确指出要“提防日本侵略”[2]195,而在战争已经进行了四年之久、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暴露无遗的时候,还有人签订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不能不斥之为愚蠢和卖国的行为。这给后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造成了极端被动的局面。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性的战争中,中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动参战,这是中国参战的内因。美国的参战以及美国和其他协约国国家对中国的争取,加快了中国当政者的抉择,这是中国参战的外因。中国加入了协约国,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这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局外中立条规[J].东方杂志,1914,11(3).

[2] 凤冈及门弟子.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上海:上海书店,1990.

[3] 中立与自立[J].东方杂志,1914,11(4).

[4] 李大钊全集: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 伧父.大战争与中国[J].东方杂志,1914,11(3).

[6]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 [美]保罗. S. 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M].李抱宏,盛震溯,译.游燮庭,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1分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陈独秀著作选:1卷[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 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中外旧约章汇编:2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责任编辑 杨宁〕

On the Chinese Advocation of Taking Part in the War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War I——on the Factor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China’s Participating in the War

ZHOU Yu-qing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12, China)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War I, persons with broad vision considered that the war would affect China sooner or later and China can not keep out of the affair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advocated that China c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ar to win the rights for the country by use of the opportunity of the war. But when China could join the war on earth deserved to be carefullyhttp∶//www.iciba.com/carefully/ weighed, which would depend on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llies’ inducement to China accelerated China to join the Entente countrie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war, which closed China and other mai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a’s future.

World War I; America; participating in the War

K258

A

1006-5261(2012)03-0135-03

2012-02-25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1SA014)

周宇清(1974―),男,安徽肥西人,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节日与战争
两只猪的战争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
战争
两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