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8-15李繁荣

关键词:生产力现代农业现代化

李繁荣

(1.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2.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李繁荣1,2

(1.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2.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强调人类农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要以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力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出现了把农业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的现象,出现了不考虑本国、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而一味追求农业现代化的现象。这就使得人类以农业工业化去实现农业现代化,人类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从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角度审视农业现代化,把农业生态的发展作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必须考虑的因素,加入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从而有利于人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现代农业成为一种人类代际可持续农业。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时至今日,人们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这个问题在理解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但在“农业现代化即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这一点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界,对此是有共识的。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便可界定为使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农业,在整体上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1]19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生质变后的新农业,而农业现代化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和手段。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的关系。[2]过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农业的理解,都过分强调机械化、化学化和电气化,都忽略了农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出现反生态的特征。因此,对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目标的界定,便成为研究农业生态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1.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的农业现代化总是和一国经济社会的变迁相伴随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技术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等交织在一起的过程。随着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农业不断采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必然带来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出现,必然促使农业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也由此带来农业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2.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现代农业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完成阶段,就是指传统农业完全转变成了现代农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成为高度机械化、企业化的大农业,是现代科技支撑的农业。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也就明确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目前存在多种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服务体系方面界定。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具体表现在技术与制度方面的不断进步,用机械化代替人力和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以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农产品的农业。

其二,从能源消耗方面界定。现代农业是指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农业,这种农业是以石油能源农业为特征,这种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下封闭式的农业循环生产力,外部系统大量能量的输入使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向农业生态系统之外的输出也大大超过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

其三,从与传统农业的比较方面界定。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从各国推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可以看出,各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都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市场化、信息化、管理企业化等作为现代农业的特征。对现代农业的考察都侧重于如何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方面则考察较少。

3.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内涵界定

笔者认为,现代农业首先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发展着的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支撑的、以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为物质基础的农业,是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结果。因此,现代农业首先是发达的农业,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裕的农产品,满足人类对粮食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在生产和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现代农业应该是使农民富庶的农业,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农业还应该是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现代农业要按照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流动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现代农业还应该是保持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的农业。

二、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生产力现代化

以往对现代农业的界定更多地侧重于从生产力上进行界定,从而出现了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以农业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这种只顾当前利益的农业现代化只会将农业的发展推向绝路,是难以为继的。农业现代化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

1.理论界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重新审视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更多的是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产力观。今天,研究者在从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也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朱万斌等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不同于以往用质量单位、货币单位或者简单指标表示的农业生产力。其成本包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其产出包括一切具有食物、材料、能源、休闲等支持功能的物质和对环境的正面或负面影响。[3]这就将自然生产力及人类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入到农业生产力的衡量指标中,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一大改造。巨乃岐等认为,现代生产力概念把社会生产力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全部内容,把自然生产力涵义完全排除在生产力范畴之外,这是一种对生产力的片面认识和极端理解。生态危机在根本上是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片面发展、单极膨胀的必然结果和时代表现。[4]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自然生产力是后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范畴的命题。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对传统生产力理论重新审视,把自然生产力重新纳入对生产力发展的衡量中,这对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农业生产力的实质是生态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将自然力排斥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之外,而是将自然力范畴作为生产力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内在统一的基础上来研究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认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必须超过再生产他们自己的劳动力即再生产他们本身所需要的时间。他们总是必须完成剩余劳动。这是主观的条件。而客观的条件是:他们也能够完成剩余劳动;自然条件是,他们的可供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足以使他们自己作为生产者再生产出来和自我维持下去,他们的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不会耗费掉他们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自然的肥力是一个界限,一个出发点,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另一个界限,出发点,基础。”[5]716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分析就是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对于农业生产力,马克思同样认为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基础。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6]864“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5]713因此,“生产力即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误解。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学界提出“生态生产力”的概念。农业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的生产力,其实质是生态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即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态生产力是指人类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7]1生态生产力是对工业文明生产力的扬弃,它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生产力,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维和力量维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价值维,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和最优化。农业生产力是典型的生态生产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然生产力是农业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农业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正是因为一味强调社会生产力,片面注重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和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才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3.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内容

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8]44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包括劳动力的现代化和劳动资料的现代化。不仅如此,“分工、使用机器以及利用自然力和科学的力量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9]134。因此,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还需要农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现代化,从而使农业生产的分工能够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是通过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作用于农业生产力的,因此,对农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是放在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中进行分析。综上,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包括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农业劳动资料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几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9]197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早期,农业生产经验是由种植农业的人通过田间种植日积月累总结出来的,新的农业生产方法和技术可以说是从下往上然后再逐渐得到推广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农业劳动者是“最强大的一种农业生产力”。但传统农业发展到工业化农业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这种“强大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弱化,农民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更多的是从农业科研机构的推广中而来。农业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这种农民被动接受的状况。Keith Douglass Warner认为,生态化的农业要求农场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来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农民必须在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农业耕作活动。[10]26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结合,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首先要求农业劳动者能将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不是原始生态文明基础上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结合,而是在已经发展了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在自然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已经遭到破坏的条件下,在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具备复杂的知识,需要专业化的劳动者,在一些情况下还需要农民承受一定的经济风险,因为他们需要坚持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10]3所以,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劳动者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而且需要农业劳动者对农业生态系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农业科学家和农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条件都充分了解时,农业生态化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也才能真正实现。

农业劳动资料是指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兽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农业投入品的总称。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故农业现代化经常被理解为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和手工劳动,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需要大面积耕种土地,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需要农业生产关系同时实现现代化。但以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业自然力的可持续发展关注较少,从而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分工、使用机器以及利用自然力和科学的力量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并且能比孤立的劳动提供剩余产品。”[9]134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指农业技术本身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还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制的现代化。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各国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环保型种养技术等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需要兼顾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在继续推动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要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这就必须发展生态化的农业科学技术。

三、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表明农业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是生态生产力,因此,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的内容必须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1]412与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相适应,农业生产关系也必须实现现代化。

1.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将自然排除在社会生产关系之外,相反,认为社会关系和生产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2]724社会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这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尤其明显。农业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每一代农业生产者都会面临一个已经有前人作用于其上的、已经发生变化的自然界,要在这个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前提下,来面对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一定关系,即生产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的历史积累过程中发展的。“积累在这里就是把已承受下来的、被实现了的东西加以同化、继续保存并进行改造”,“但是对生产来说,这并不是唯一的前提。对动物和植物来说,这种前提就是它们外部的自然界,——因而既包括无机的自然界,也包括它们同其他动植物的关系。在社会上从事生产的人,也同样遇到一个已经发生变化的自然界(特别是已经转化为他自己活动的工具的自然要素)以及生产者彼此间的一定关系。这种积累一部分是历史过程的结果,一部分就单个工人来说是技能的代代相传”[13]324。从这里的表达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2.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的要求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多种方式来表现。分工是生产关系。[9]119信用、货币是生产关系。[9]139“交换只是使消费者和消费品互相接触所必要的一种‘仪式’。同样也可以说,一切经济关系都是直接消费借以进行的一些‘仪式’。供给和需求(恰如个人交换一样)就是某种生产的关系。”[9]87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关系通过分工、交换、信用等具体方式表现出来。农业生产关系也即在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换、农产品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郑光贵等认为,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业要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农业生产资本化、农业生产股份化、农业合作化。[14]杨万江、徐星明也认为除了农业生产力自身的变化外,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现,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必须予以考虑。[15]14并认为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土地制度、农业劳动组织和规模、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15]14

可以看出,以往学界共同的缺陷是,在对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时,没有明确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来研究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导致所研究的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仅仅是为了促进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现代化,忽略了农业的自然生产力的维持和发展。真正的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等,都要以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目标,在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使用过“生态”一词,没有提出过“农业生态”概念,但从其大量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非常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演变,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农业生产领域的分析中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所以我们将其整理和总结,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关系思想、农业生产方式演变的生态影响、工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态的影响等内容。无论是农业生产方式演变还是工业发展对农业生态产生的影响,抑或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对农业生态产生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中都始终贯穿了人类农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但其论述中关于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等等,正是有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出发,无论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还是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都要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关系作为分析的前提,都需要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是人类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互动基础上的现代化。

[1] 袁亚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与展望[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 孟秋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3] 朱万斌,邱化蛟,常欣,等.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度量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5(5).

[4] 巨乃岐,田华丽.自然生产力:后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范畴——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5).

[5]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 廖福霖,祁新华.生态生产力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Keith Douglass Warner.Agroecology in action—— extending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through social networks[M].London:The MIT Press,200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郑光贵,吴勇,周爱珠,等.安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5]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进峰】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Marxist Agro-Ecology Thinking

LI Fan-rong1,2
(1.College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2.Department of Economics,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12,China)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fers to a process transform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the modern one.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ist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at of agricultural relationship.The influence of what mankind has done to the nature b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e are the emphasis of the thought of Marxist agricultural ecology.Agricultural moderation in Marxist agro-ecology thought requires that we must regard the virtuous circl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a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relationship.

Marxis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idea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moderniz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2011-09-20

李繁荣(1974-),女,山西临汾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讲师。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1CJL004)

1672-2035(2012)01-0059-05

B032.1

A

猜你喜欢

生产力现代农业现代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边疆治理现代化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