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

2012-08-15文丨王丽娜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语言

文丨王丽娜

1 引言

媒体运用新闻语言来报道事件,向受众传递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做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需要有超凡的思维,善于运用新闻语言。媒体的职责,就是为了让受众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懂得如何运用新闻语言,如何把握分寸,才能写出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报道,才能吸引读者目光,激发阅读兴趣。运用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将报道写得真实、确切、通俗、简明就需要将这门艺术运用到新闻写作的实践当中去,为多出新闻精品做支撑。

2 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随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产生,随长期的新闻实践而发展壮大,这其中融合了多种语言的特点。那么,何谓新闻语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给新闻语言下了这样的定义:“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基石,语言运用得优劣,直接影响报道的整体效果。新闻语言是融合了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及生活化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语言,但它并不完全依赖于某一种语言形式,而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并以其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来实现广泛的社会传播。

2.1 真实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必须真实,所以,真实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语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鲁迅先生曾主张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所谓新闻语言的真实,就是要用事实说话,准确反映生活,寓理于事,而不能想象夸张,信口胡诌。新闻五要素中的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要如实的记录在报道中,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更是需要注意,切不可主观臆断或以偏概全。新闻作品一旦失去了可信度,读者就会反感生厌,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价值。

2.2 确切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语言,遣词造句要符合新闻事实,语言分寸拿捏恰当,忌含糊抽象。对事件、人物的描述和分析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新闻语言不准确,莫过于言过其实,吹牛浮夸。新闻记者作为人民的公仆,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做报道之前对事件本身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分析真假是非,用真正的、实际的新闻语言写新闻。

新闻语言的确切性是为了防止和减少新闻事实,降低传媒假事件的发生概率,但这并不是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弥补了精确语言描述新闻事实的不足。所以有些时候,为了获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可以适当使用模糊语言,变被动为主动,便于更深入地展开主题。

2.3 通俗

新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语体形式,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所以新闻报道必须符合与受众的接近性的特点,使之大众化、口语化、通俗化。媒体的报道应该植根于大众,采用的新闻语言也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应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运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加以报道,清新活泼,深受读者喜爱。新闻报道不应该是板起面孔的教书先生式的模样,而是平易近人、亦师亦友的和善形象,所以要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及过于华丽空洞的辞藻。

2.4 简明

新闻的时效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学会用简短、明快的文字撰写各种新闻,应该是记者、编辑的一项基本功。新民晚报社的老社长赵超构,在其新闻思想中,总结了一套办报风格,主张写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其中一个“短”字就是要求编辑、记者要学会精选事实,用简短有力的语言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矫情不做作,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又无拖泥带水之感。它简练而直接,故文章可以短小而精悍,也有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之势。

3 新闻修辞的运用

新闻语言的运用很大方面体现在新闻修辞上。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强化新闻的真实感、“镜头感”,再现当时场景,让读者在报道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正如A·梵·迪克所说“新闻修辞的形式不仅仅是建立在语法层次的音韵学、形态学或句法的基础上”,“它完全是通过运用提示新闻特征的各种相关性或显著性的方式来实现强调具体内容的目的”。具体说来,以下三种修辞被运用得较为广泛。

3.1 比喻

比喻又可被细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拉近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例如,人民网上刊载的《优酷土豆“恋爱结婚”历程曝光投资机构促成合作》,写的是优酷和土豆联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文件,促成了合作。文章将合作比喻成是双方联姻的过程,并把合作的进展情况比喻成恋爱进程表,使文章既形象又富有动感,给人一种“看下去”的欲望。

3.2 比拟

比拟是把物人化或人物化的一种手法,达到“人物交融”的境界。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显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载一篇题为《救市传言是害了“单相思”》的新闻报道,文章指出,住建部正酝酿新一轮刺激楼市刚需政策的传闻,使得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或将放松的猜测不绝于耳,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有关房地产救市的猜测只是房企的“单相思”而已。把这种一厢情愿的猜测比拟成是人的“单相思”,深化了主题,也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新闻内涵。

3.3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已经肯定了或否定了的思想观点和强烈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反问修辞体现了新闻的核心内容,可以造成悬念,肩负着吸引读者的重任。例如,光明网上刊载的《人大代表证还有保护儿子行凶的功能?》一文,一经刊载就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问号吸引读者眼球,更加关注人大代表的权力义务问题,也暴露了一些人大代表的人格素质和政治素养,以及这种素质和素养对其家属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4 总结

新闻语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闻作品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善于运用新闻语言,可以增强吸引力,提高阅读率;增强形象性,有效提高报纸新闻的亲和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魅力。

总之来讲,我们新闻语言力求写实,朴实无华。言必有物,辞约旨达。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用词规范,清新活泼。信息时代千变万化,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也在变化,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元素,新闻语言的艺术魅力显得愈发耀眼,对新闻语言在报道中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将永无止境,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1] 刘明华,徐泓,张征,等.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14.

[2] 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6):91-92.

[3] 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77-79.

[4] 周晓虹.模糊语言的运用与新闻的真实性.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5(3):54-56.

[5]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7):34-36.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语言是刀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