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的阅读精神和阅读体系刍议

2012-08-15苟廷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读书图书馆精神

苟廷颐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贵州遵义563002)

大学时代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决定着一个人走出校园后的就业之路,而大学时代的学习和阅读又深刻地反映着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生追求。

1 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1. 1 阅读的时间和形式

东北师范大学于凤贤在对该校理工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上网时间超过了读书的时间。

《南国早报》记者刘琼报道:70%的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上网、玩网络游戏”是受访学生最经常的业余活动方式。

1. 2 阅读的方法

《科技资讯》(2009-11-13)上《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动机浅析》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普遍认知阅读的重要性,但往往不知道该读什么和该怎么读。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欠缺阅读的方法,希望获得阅读指导。

1. 3 阅读的层次

《光明日报》(2010-10-24)上《大学生阅读调查:阅读状况报告告诉我们什么》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网络阅读多,纸质阅读少;浅表阅读多,深度阅读少;只动眼的多,动手作笔记的少;泛读的多,精读的少。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阅读的时间少,阅读的层次较浅。大学生刻苦钻研的阅读精神严重缺失;阅读的目的和目标都不明确,阅读的随意性大,大学生的阅读缺乏体系。所以,树立大学生的阅读精神,构建大学生的阅读体系迫在眉睫。

2 原因解析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是大学生阅读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古人讲究术业有专攻,今天的大学生读书有的随波逐流,杂乱无章;古人读书可以废寝忘食,今天的大学生常是敷衍;古人读书必读经典,用心钻研,今天的大学生常图悠闲;古人读书必求甚解,今天的大学生常是“蜻蜓点水”。当前文化多元,选择多向令大学生眼花缭乱,迷失方向。信息海量使大学生沉溺于追逐信息却忽视了自身精神的追求,文化素养的积淀,人格力量的塑造。他们对阅读价值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阅读就是获取信息,阅读就是一种心理满足。其实,阅读的真正价值除了知识的获取,还在于人心灵的洗涤,性格的塑造,毅力的培养,精神的树立。

3 重建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精神

3. 1 广泛深入的阅读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择业梦想

大学里博士读书的比硕士多,而硕士读书的比本科生要多。名牌大学,如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中,读书氛围要比地方院校好多了。大学生面临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择业。择业的需要理应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动力,但很多大学生认为,阅读对他们的择业毫无帮助,而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好的社会关系才是他们找到好工作的关键条件。大学生只看到眼前的找工作和就业,没有想到长期的人生发展。我们所说的择业梦想,是指一种终生爱好并终生坚持的事业。只有着眼于长远,成功才能靠我们更近。所以,大学生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择业观,坚持广泛深入的阅读、学习,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石。

3. 2 大学生阅读精神的构建

3.2.1 以名人之读书精神激励大学生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或诸多方面颇有建树。名人读书的方法可给大学生以借鉴,名人读书以苦为乐,终生坚持的精神更是大学生的典范。

顾炎武读书,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而且,他限定自已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另外,他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这是一种勤奋之苦。今天的大学生读书很多都不爱动手,更不会深入动脑,就是不能吃这钻研之苦。浅尝辄止,当然体会肤浅。

蔡元培先生自十余岁起读书,一生读书不辍,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因此,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毛泽东也是一生以书为伴。

阅读需要终生坚持。每一个阶段的阅读都能够让我们加深认识,获得新的进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会涉猎不同的领域,所要读的书自然也有所不同。我们的认识在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变化,这更需要阅读一路陪伴,让我们的人生不致走入歧途,不致走弯路。让书本作我们的终生教师,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不一样,才会有大作为。

3.2.2 积极的阅读、伴随思考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

阅读需要毅力终生坚持,阅读需要克服思维的惰性积极思索,阅读需要苦中求乐,这就是当前大学生最为缺乏的阅读精神,也是需要培育的阅读精神。有调查显示,30%的大学生平时阅读得最多的是报刊杂志,列居各种阅读类型之首。40%的受访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主要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还有20%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以睡前看床头书的形式完成的。有的从图书馆借回很多书,但大多数书只是随便翻翻,很多甚至原封不动地归还了。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大学生不能把阅读当作一种随心所欲的活动,深层次的阅读才会有收获,深层次的阅读是一种严肃的精神活动。

阅读应该是一个罗旋式上升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会遇到迷惑不解,遇到思想起伏的时候,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终会豁然开朗,神清气爽,这就是读书的境界,先要吃得反复思索的苦,才会有大彻大悟的乐![1]

4 构建大学生的阅读体系

大学作为研究高深文化的特殊领地,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盛行的场所。大众文化给予人们更多的是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许多人抛弃了深奥难懂的但极富文化营养的经典文本,对那些流行时尚的书籍却趋之若鹜。很多大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解闷。还有的在书海里不知怎么选择,不知自己当下该读什么书,这正是由于大学生阅读体系的缺失所造成的。

大学生阅读体系的构建应该围绕基础阅读、专业阅读、择业阅读和拓展阅读而展开。

4. 1 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指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中华宝藏。作为享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它能让大学生修身养性,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4. 2 第二层次的阅读——专业阅读

专业是指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中国现行的大学招录制度导致很多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是自己喜爱的专业,好在大学里还有相关的专业转向的制度,这有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和专业兴趣的培养。无论怎样,大学四年是黄金般的光阴,这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的黄金时期。有很多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专业基础,所以,专业阅读对大学生尤为重要。

4. 3第三层次的阅读——择业阅读

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在悄然变化。理科专业的从事文科工作,文科专业的去经商的大有人在。考公务员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管如此,很多大学生就是认准了这条路。无论怎样的择业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择业阅读应该是第三层次的阅读。

4. 4 拓展阅读

这是指拓展个体知识面的阅读。比如有关当今时势、世界格局的知识;比如提升自己的文艺爱好的知识;比如应该适当具备的生活常识,与人相处的知识。如果说前面三个层次的阅读重在深度,那么拓展阅读则重在广度。

4. 5 关于文学书籍的阅读

在各大高校图书馆,文学书籍的借阅量都居高不下。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学的阅读当作消遣。作为大学生,我们对文学的品味更不能只停留在中小学生的水平,只去关注他的故事情节。文学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现实看得更透彻。文学作为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真实的文化语境外,还深深影响着读者的情感,是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阅读材料。能否通过文学作品阅读习得文化差异,在文学语境中理解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整体素质是进行文学阅读的关键。[2]

5 帮助大学生进行健康有效的阅读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5. 1 帮助大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和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责任

有调查表明交流图书资讯和加强专家导读是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专家阅读指导课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工作怎样开展呢?这是摆在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工作都还很欠缺。因为这是一项很专业,很有难度的工作。它要求工作者既要具备图书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阅读和渊博的各个门类的知识。要能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书目选择的建议,还要能指导阅读方法。我国很多学问家都阐述过对不同书籍的学习方法,比如梁启超先生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这些虽可作借鉴,但具体实施还值得研究。个人建议可开设专家讲座,专门讲授大学生阅读;请专家坐客图书馆,亲临指导,与学生进行个体交流;培养专门的图书馆员专职进行大学生阅读指导。

5. 2 倡导纸质阅读,正确引导网络阅读

有研究表明,网络阅读的心理卷入水平明显低于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更有利于知识积累和深度思索。图书馆应该大力提倡纸质阅读,为大学生提供正版的、高档次的图书。

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手机网络功能的日益加强,手机阅读已经越来越普及。而购置一个上网本的手机又是多数大学生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手机阅读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普遍。不过,从上网的目的看,查阅资料的人数比例最高,说明学校图书馆的部分功能已被网络取代。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辅助性的学习工具,上网查阅资料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的延伸。[3]由此可见,图书馆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以起到引导作用,比如拦截黄色网站、游戏网站,加强网上图书资源,给读者提供电子书阅读的便利。丰富网上数据库,方便读者知识、数据的查询等等。

5. 3 倡导经典阅读

大学生普遍认为经典阅读重要但却读之甚少。主要原因是:晦涩难懂,内容与时代脱节,专业更重要,没有兴趣。经典本身属高端读物,需要有阅读的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阅读心境。曲高和寡,故读的人自然就少。[3]

5.3.1 疏通大学生经典阅读的障碍

图书馆可以有选择地购书,选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能“读得懂”的名著(即经过翻译或注解过的二次文献)。对于原著,图书馆可以邀请相应专业的教师通过讲座的形式作阅读指导。

5.3.2 选购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著作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典。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新生事物不断产生,就在我们当前的时代里也产生了很多的经典读物。那些富有鲜活思想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更受大学生的喜欢,如《货币战争》、《人性的枷锁》等时代经典,足以让大学生细细品味。

5.3.3 开展向大学生征集书目的工作,让图书馆的馆藏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学校图书馆的书可能往往不是学生想读的书,图书馆新书补充慢,购书系统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脱节都是问题,大学生的读书意愿很少能够与图书馆征订工作接轨,尽管在网站上都有与读者交流的通道,但多是形同虚设。所以,图书馆的读者阅读问卷调查应该切实开展起来,并将问卷结果作为图书馆开展工作的一项依据。

[1]刘绩宏.成就动机与阅读倾向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陈品.大学生阅读调查:阅读状况报告告诉我们什么[N].光明日报,2010-04-24(5).

猜你喜欢

读书图书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图书馆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