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院系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2012-08-15姚彬彬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院系运动队高水平

姚彬彬

(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1 前言

校企合作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利用学校、企业双方资源的互补性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提升企业的效益。大家耳熟能详的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杰作。

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首先属高职与企业的合作是最广泛的,其次是本科院校中的一些如计算机、工商管理、机电、物流管理、生物、农业等等专业与企业合作较多,而高校中的体育院系,似乎一直和企业都谈不上有什么深入广泛的合作。随着很多全国性的体育比赛在大学生中的开展,企业对高校的体育赛事的赞助也日益增多,在其中获益颇多的企业有赞助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安踏,赞助中国大学生三人篮球联赛的特步等等。这些企业瞄准自己品牌的潜在核心市场——大学生,通过特定的比赛让自己的品牌成为潜在的特定消费人群的热点话题,最终成全了高校的比赛,也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回报。当然,企业赞助高校比赛只是高校体育开展校企合作的冰山一角,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高校体育院系开展校企合作的路必将越来越宽,并且成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高校体育院系开展校企合作的常用模式

2. 1 赛事合作

高校里面的各类体育比赛可谓丰富多彩,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但因为行政经费等种种原因,除了校运会以外,其他的体育比赛一般规模小、参赛人数不多、影响不够大。甚至部分比较精彩的赛事属于能拉到赞助就可以开,没有赞助当届就得停开的境地。对各体育院系而言,想要通过教育行政机构的拨款来举行大型的、有影响力的赛事,来进行高质量高规格的训练,或是补充一些高档实验器材和训练仪器,甚是困难。因此,经费问题往往是各体育院系非常头疼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企业,如果当地流动人口不足,普通人群消费能力有限,那么,大面积的广告反而不如有针对性的广告效果好。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高校,不管是重点高校或是地区性高校,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或者地区的地标、窗口。高校的主体构成部分——年轻的大学生,正是社会上最具朝气和活力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观念新,对时尚和潮流比较敏感。这些特点是一般的广告平台所不具有的,但却正是企业最需要的。如果企业能找到好的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消费群体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回报将是非常可观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互相认清对方的价值,各自投其所好,共同搭建“企业——高校体育赛事平台”,由企业来解决高校体育院系的资金问题,由高校体育院系通过大型比赛的超高人气来实现企业在理想的消费目标受众中推广品牌的目的,正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高校体育赛事毕竟比不过国家的职业联赛,没有大量的著名媒体的跟踪报道,没有长期的赛程,除了大学生以外,没有太多的其他的观众。但对企业而言,这种赛事的投资肯定也相对比较少,相比大型的广告投资而言,在高校体育赛事的投资——产出比还是比较高的;另外由于广告受众的统一性,方便企业在宣传的布置上更有针对性。

但企业投资毕竟不是做慈善,利益上的回报是企业以后能够持续投资的一个基本保证,在与企业合作体育赛事时,高校体育院系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核心,那就是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是最重要的。不要有“今年拉到投资再说,以后的事以后再想办法”的观点,要十分关注企业的利益回报,因为这是企业以后能和高校持续合作的最大动因。为了这个核心,高校体育院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成立一个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由本院系教职工兼职即可,专门负责与企业沟通赛事的筹备、组织等事宜;(2)资金许可下,比赛的规模越大越好,甚至可以联合本地区的几个高校进行联校比赛;(3)借助本校平台,以体育赛事为主题,开展大量的相关活动,如举办“体育节”、进行专栏海报板报宣传、举办专题摄影比赛等,让比赛在学生中深入人心;(4)跟当地媒体联系,如能跟踪报道那就最好,争取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力;(5)协助企业在比赛期间进行相关宣传、促销活动。

2. 2 校企共建高水平运动队

高校要大力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一直是我们国家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早在1987年、1995年我国就印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高校的确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运动队和运动员,但是普遍出现的情况是:重点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很难拿出真正的世界级的水平,而非重点院校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高水平运动队都建立不起来。随着全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普及,大学生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怎样创办出极具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并使这些大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达到一流水平,是国内许多高校追求的目标。这样的高水平运动队,对打开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创建高水平运动队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优良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这些是一般专业队所不能比的。在高校中,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会促进运动员包括文化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最大的短板在于资金问题。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高校体育经费支出。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划,本世纪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而发展中国家1993年该项支出的平均值已达4.1%。可见,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而高校体育经费投入更低:95.3%的高校体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的1%[1]。没有足够的资金,意味着没有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所需的足够的器材,意味着无法安排运动员进行高规格的日常训练、后勤保障,无法满足运动员经常去参加国际性至少是国家级的大型赛事的需要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的水平必然难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状态,对运动队向良好方向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困难。

企业雄厚的资本正好可以解决高校的资金问题。对企业而言,一支有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对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有好处的。当这些运动员去参加高级别的大型比赛时,对企业带来的无形的广告效益是巨大的。在国外,大型企业出资资助培养高校运动队的成功例子是非常多的,这为国内的校企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校企合作办运动队,既可以缓解学校经费紧张,又有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同时,还能够给企业带来知名度和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立足点,不仅基础牢靠,而且选位准确,符合教育发展多元化的规律,因而此模式在我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2]。

2. 3 校企共建经济实体

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把学院引向市场,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3]。在创办实体化公司的合作中,依托教育行业和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广泛集合市场资源,引进企业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同高校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化的公司。这些实体公司既是经营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基地。创办专业的实体化公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促进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校企共建经济实体,有以下几个好处:(1)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学校专业为主体,与企业联合建立的专业实体化公司与教学部门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公司中,主要骨干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最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有利于建立以市场为唯一导向,以共同利益为唯一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而不是靠行政决定来确定方向,可以显著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的选择比较多,比如可以在学校周边共建一个健身房,由企业与院系共同出资,企业安排管理人员与负责培训高水平的资深教练,院系定期派出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去培训,然后在健身房任教练。由于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采取本校学生锻炼优惠的政策,薄利多销。另外,如有体育康复专业的体育院系可以与企业合资共建康复保健所,也是不错的选择。

2. 4 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合作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有一则实例:东方太阳城俱乐部有限公司与北京一所学院共同采用“订单式”联合办学模式,该校根据专业设置,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每年为东方太阳城高尔夫球场委培30名左右的专业球童。学校许下承诺:将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全部推荐学生就业;俱乐部也答应:在企业培训三个月,着力培养,择优录用。这个联合办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吸引了家长和学生,解决了招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校企资源共享,也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而企业招工困难的问题,最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4]。

当然,“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在高职中较多一些,高校中尚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提出的订单式人才,要100%去他单位上班,但当代大学生,很多人并不愿意到企业去上班,而更愿意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考研,考教师编制等等。但学校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来解决,如必须保证有一定量的学生去该企业上班,否则支付一定的赔偿金等等。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指定的人才去企业顶岗支教的方式,学校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而企业可以将顶岗支教的学生作为专业的正式员工处理。学校保证每年达到一定的数额,保证其连续性,保证企业的利益。

另外,也可以采用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培养人才。例如,考虑到专业队的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工作难找,可以采用高校体育院系、专业队、企业三级合作的方式,为相关企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例如,某企业需要几位篮球方面的高水平运动员偶尔代表企业去参加比赛,但考虑到企业运作成本,又希望这些运动员平时可以上班做些计算机管理工作,到比赛时再去打球。那么,这种情况下,三方培养模式的好处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可以让企业在专业队“定制”一批运动员,这批运动员平时在学校参加训练,同时参加体育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并要求他们必须修满相关的学分。毕业后,他们可以直接去企业参加工作。这就是“订单式”的量身定做的人才。

总之,只要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要,“订单式”人才将会逐渐成为未来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3 当前高校体育院系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本质上是一种“以高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仅仅是被动参与[5]。这样的校企合作比较容易偏离本质,很难调动企业主动去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校企的长期合作和卓有成效的发展。

具体到高校体育院系的校企合作,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3. 1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法律保障措施不力

目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并成立了专门的协会,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但尚未制定权威的、全面的校企合作的指导手册,政府在保护企业利益方面做得不够,仅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还没有真正出台相关校企合作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并且,没有专门建立一个机构来协调校企合作,对其进行设计、监测、评价和实施考核。很多企业的相关项目很难获得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全力支持,造成了高校体育院系的校企合作出现政府呼声高、法律保障措施不力、法规税收激励政策相对缺乏的局面。

3. 2 企业在与教育合作方面思想不成熟

在企业而言,由于我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毕业生找用人单位要工作,而不是用人单位求毕业生来工作,因此企业认为是他们给了毕业生一个饭碗,而没有想到这些人能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只是想到“只要有钱就不怕招不到人”,殊不知,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任何企业想要发展、壮大都是一句空话。另外,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招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更愿意招现成的已经有工作经验的熟手,这样的局面导致许多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愿意拿出钱来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对长期的投资和等待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部分企业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一旦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往往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正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在想着去直接招现成的熟手,而没有想过自己去培养熟手,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011年春节以来,很多地方出现了用工荒,很多企业使出各种招数到处去“抢人”,很多政府出政策“留人”,但同时却还是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奇怪现象的出现和企业没有广泛参与直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不无关系。

3. 3 高校体育院系的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弹性不够

对高校体育院系而言,由于校企合作必然促成管理上的革新,很多管理人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另外,学校的体制滞后,学制弹性不足,也会制约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目前,仍有很多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化和学科化为主,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专业的设置、课程开设等很多方面与企业的要求不够符合。高校体育院系的培养方案往往追求其专业理论的系统、完整,缺乏针对性、目的性,缺乏足够的弹性,使校企合作的推广有很多的阻力。同时,高校体育院系在校企合作效果的评价,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奖励,学生参加校企合作之后学分的认定等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 4 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做到真正融合

校企合作从本质来看是属于优势互补的关系,学校追求的结果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追求的结果自然是利润最大化。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部分高校参与校企合作并不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上级检查的需要,所以一切程序、成果都按照检查指标来,在这种情况下的校企合作学校也往往只是去找一些关系较好的企业来做做样子,其结果必然是流于形式和表面。而参与合作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存在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在真正是因为合作需要而合作的高校和企业里面,也存在深度不够、合作内容不丰富的情况,往往只是简单的企业在学校投资或是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缺乏融合、互动。在合作中,高校往往强调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安排学生,导致学生仅仅成为简单的劳动力,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企业在合作中也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一旦发生矛盾或短期经济利益受影响,往往会失去合作兴趣,找种种理由终止合作。

4 建议

4.1 政府应建立针对校企合作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应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增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减少投资风险;应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4.2 高校体育院系应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弹性学制;加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增设一些社会需要的新兴专业;积极学习其他院校、专业成功的经验;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来安排教学。

4.3 企业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向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学习,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看待校企合作,而不是只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优势互补,把企业做大、做强,开创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美好局面。

[1]邓家平,秦曼.校企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可行性分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8,(6):143-149.

[2]裴永杰.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4):2-3.

[3]万由祥.创建以专业实体化公司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62-63.

[4]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7):17-20.

[5]李广琼,黄少年.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0):8386-8390.

猜你喜欢

院系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