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乐”休闲体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08-15罗正琴黄正廪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农村

罗正琴,黄正廪,丁 勇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遵义563002)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1]。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过半的人居住在农村,“三农”问题仍然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并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

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深刻而科学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提倡科学、健康、法治的生活观,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塑造“知识决定命运”的教育观和营造文明和谐的秩序观为着力点,它涵盖了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机制、农村文化资源、农村文化领导体制等诸多领域的建设工程[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具有传承文明、社会和谐、生活服务和经济发展的独特功能,因此,“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4]。

2 “农家乐”休闲体育类型

自1987年中国第一批农家乐在四川郫县农科村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家乐已遍及全国各地[5]。“农家乐”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它日益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6]。“农家乐”旅游对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重要意义。但是要促进“农家乐”旅游的长远发展,必须在旅游模式和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突破[7]。休闲体育作为“农家乐”的一项重要旅游内容,对“农家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作如下分类,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目标更加明确。

一是农事类体育活动。这类活动虽在平日是作为生产而进行,但一旦参与的人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锻炼身体,我们就可以把他定义为在进行体育锻炼。而此类活动本身确有能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实现增进体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一类体育活动从生产中分离出来。这类活动主要是根据季节而增设在“农家乐”里面的专为游客体验生产劳作而进行的活动,如摘茶叶、收玉米、摘菜、种菜、晒谷子、打糯糍粑、磨豆腐等,这些活动对体力和技术要求不高,游客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就能得到充分的感受和锻炼,而且这部分活动对小孩尤其具有吸引力,公园里的“小农庄”一直是生意最火爆的游乐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这类体育活动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永远也得不到的身心体验。

二是农家自制体育器材类体育活动。主要是农家乐为了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游客而利用自身场地和条件修建、添设的体育锻炼场地和内容,如用轮胎制作的秋千、水泥彻成的滑梯、木板绳子制作的吊桥、自制跷跷板等,这些体育场地和器材带有明显的农家特色,是农民们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仅有的物质条件进行加工改造而成,花钱不多,也不壮观华丽,却处处可见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促进游客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精神。

三是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的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附近的自然环境而增设的游乐项目,如游泳、登山、划船、攀岩等,这些项目是通过对周围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既区别于城市中常见的现代体育,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客求新鲜、寻刺激的心理需要。

四是通过人文资源开发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和加工,展现给游客,吸引游客的到来和参与。而且这类体育活动的挖掘、整理、加工本身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可行的途径。

3 “农家乐”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 1 缓解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就业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从事农耕和转移。从转移方式看,表现为就地转移、流动性转移和永久性转移。就地转移是指在本地的非农产业就业,主要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也呈增长趋势。流动性转移,或称为候鸟式转移,主要指在城市的打工者,多以青壮年为主,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由于收入水平高于就地转移,以及政策的限制,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工潮。永久性转移,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发展为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成为城镇居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8]。庞大的流动性转移队伍导致了社会“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现象”。“农家乐”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成本低,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低,其广泛持久的发展将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有研究估算,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9]。通过“农家乐”旅游的有效持续开展,实现“立足农村,依托农业找出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问题。

3. 2 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经济创收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经济是贫穷地区办“农家乐”最大的问题,也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能充分发挥“农家乐”休闲体育旅游的经济效应,就能因为游客的源源不断而持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的。

3. 3 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农家乐”在休闲体育的开发过程中,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花灯、龙舟、舞狮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舞蹈表演项目,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把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使之成为农民所享用的丰富精神财富。另外,“农家乐”游客主要是来自邻近城镇的工薪阶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当地农民在与他们的广泛交流与接触中,会潜移默化地受他们的影响,逐步改变旧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增长见识,更新观念,美化语言,在文化素养和思想方面都得到升华。这样既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3. 4 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注重农村体育发展,增强农民身体素质,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10]。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时期,一定要抓住机遇从多种渠道入手,挖掘农村体育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潜力,真正解决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问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融入多元文化,创新农村体育发展观念,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11]。

文化素质不高致使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但“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50年”与“花钱买健康”等理念却为城镇居民家喻户晓,在这些理念的支撑与实践过程中,城镇居民基本都掌握一定的运动方法和积累了一定的健身知识,当他们在“农家乐”旅游过程中,自然要与从业人员有或多或少的接触、交流,会使这些久居农村的农民有意与无意之中受到体育知识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改变以往“劳动”即体育,“劳动”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的落后观念,使他们在提供体育服务的过程中,自身也逐渐培养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4 发展“农家乐”休闲体育的建议

“农家乐”休闲体育的发展对“农家乐”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传承文化都有着极大的意义。所以,“农家乐”经营者应根据经营地的特殊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规划发展目标。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农家乐”创建过程中给予宏观上的指导,“农家乐”自身也要对长期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样才能使投资有成效,发展更长远,最终有利于“农家乐”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4.2 开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农家乐”依山傍水,田园秀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开展登山、攀岩、划船、车水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满足旅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4.3展现特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居农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并沿袭下来的,凝聚着当地民族的智慧和情感结晶,这些悠久的民族文化对城市达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好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可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到来。

4.4开发农事类身体活动。依托季节特点,开发农事类的身体活动,如推磨、舂米、饲喂畜禽、收种庄稼、编织、采集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农事活动既能让游客锻炼身体,还能让他们体会播种的希望,劳动的喜悦,收获的成就。特别是小孩,这是他们在课堂上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教育,参与其中将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将是一堂受益匪浅的劳动课、体育课和德育课。

4.5 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农家乐”休闲体育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到小孩、老人的体育需求。因为“农家乐”的游客一般都是利用周末一家老小出去进行短暂放松的,所以应设置一些运动量小、技术难度不大、安全系数高、趣味性浓的体育项目,像秋千、吊杆、高跷、踢毽子、跳房子、象棋等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4.6 重视安全保障工作。在“农家乐”休闲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工作这一环节。如在项目地点设置安全提示语;对一些带有危险性的项目如登山、攀爬类项目和水上项目,有专门的保护、帮助人员;有专门的医务工作者,对发生的创伤能即时妥善处理;若没有专门的医务工作者,经营者应掌握一些常见损伤的处理方法;“农家乐”应随时准备一些常见损伤的医用药物,以备急时之需。

4.7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等现代媒介以及公共交通用具、路边广告等来扩大“农家乐”的社会影响和“产品”知名度,特别是一些定期举办的文艺表演节目和特殊节日庆典活动,更是应该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信息,以便组织旅游。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38.htm,2011-04-28.

[2]王建林,邓洪波,田 欣.文化安全视野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10

[3]李爱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J].党史文苑,2007,(3):75-76.

[4]卓瑛.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J].农业考古,2006,(3):113-116.

[5]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77.

[6]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40-44.

[7]陶 坤,余学好,彭 彦.基于“农家乐”旅游的农村休闲健身模式构建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2-53.

[8]沙占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76-79.

[9]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2-2324.

[10]任莲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径[J].《开发研究》,2010,148(3):108-110.

[11]柳江.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0,(3):387-389.

猜你喜欢

农家乐旅游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旅游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