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愁绪盈怀 与花诉情——简评《葬花词》

2012-08-15魏丕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葬花林黛玉落花

魏丕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北京 100074)

一、风刀霜剑的现实生活

《红楼梦》的主题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和历史与家族发展都好像是为林黛玉个性的形成、命运悲剧的演绎等量身定做的一样。《红楼梦》写道:“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1]p430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是不是因为她前世是绛珠仙草,要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所以心中始终明白人世这一遭早晚都会过去,等将那灌溉之德报答了,又会各归其位?抑或因为林黛玉身世的多舛?她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她进荣国府之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名符其实的“肥缺”。林如海之祖又是开国元勋之后,因此在林黛玉的血液中,既含有书香门第的熏陶化育,又含有钟鸣鼎食之家的影响,只不过到林黛玉这一代时,父母过早地离世,兄弟姐妹皆零落,只剩她一个,只有寄居在亲戚家了。这种落差是巨大的,特别是当这种境遇落在像她这样一个弱小女子的身上,况且她又是那么敏感。当时的清朝也是外强中干,繁华泡沫的背后是一片让人惊心怵目的败絮,无论是日益贫困的百姓生活,还是江河日下、空虚的国力,都昭示着严重的危机,只不过在外面还有虚浮的表象掩饰着,但也盖不了多久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已开始让这个强大的国度出现真正的衰败。

《葬花词》的直接创作动机是黛玉为了抒发内心的伤痛和抑郁之情。因为头一天晚上她要去看宝玉,结果让晴雯给挡回去了。原本是心心相印的两个人,中间总有重重障碍,要么是家长的从中作梗,要么是丫鬟的阻碍,有情人每天要面对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不断的阻隔,这是让黛玉抑郁的直接动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第二天是芒种节,按照古时的风俗,这一天是要祭花神的。因为芒种过后,就入夏了,此时众花凋谢,花神退位,按照民间民俗,一般要设各色礼物来为其饯行。面对百花凋零,英华飞逝,人们毫不在意,无一丝怜悯之情。由花及己,这恰好又触动黛玉敏感的心思了,深深地刺伤了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脆弱的神经,她有满腔的阵痛,像泉水一样一下子涌冒出来。自己的遭遇就像这落花一样,一旦飘落,就再也不能在枝头迎迓晨光雨露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还有一番花开花落,但那已不是此番春光,已不是此花此意了。

《葬花词》[1]p383开篇即写出这种情愁:“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看那“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是多么容易引起人的离思呵!此时,“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我之愁苦我之伤感我之痛苦有谁知道呢?又有谁能分担呢?我又能向谁去诉说呢?于是“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因为它们会长久存在,自然“不管桃飘与李飞”。看那“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都是这般易逝,都是这般冷漠,都是不可再来,一经别离,就是永远的别离!写到这里,黛玉终于说出了自己最痛处的心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看似花红柳绿、平静祥和的大观园里,有着风霜的欺压侵凌,那不是秋天的风霜——秋天尚有果实回报辛苦的人们,那是像刀剑一样冰天雪地冬天的风霜,冷酷无比,不带丝毫怜悯!

刘再复在《红楼梦悟》中对宝玉、黛玉两位诗人有深入的解析,其中第二十四则写到:“《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首长诗,一首是林黛玉的《葬花词》,一首是贾宝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林黛玉咏叹之后,为之‘痴倒’、‘恸倒’的是贾宝玉;贾宝玉祭奠后为之倾倒的是林黛玉,他们互为知音。”[2]黛玉在听到宝玉的诗后,感到的不仅仅是他对芙蓉女儿的同情与理解,更有对所有品行高洁却遭遇不幸的人们的深深关切,所以她为之感动、为之倾心;宝玉之所以被黛玉咏出的《葬花词》深深打动,是因为那种飘零寥落,那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情景,同样刺痛过他情动春水的心,无情割断了他爱的千思万绪,这也正是他最不能接受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纵然还有新的容颜和花儿出现在生命中,但最能让他感到震动感到幸福的已不再,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伤心呢!不能将这些美好事物飘零的原因都归结为宿命,因为,这些花儿草儿在宝玉或是黛玉的眼里、心上就是可人儿、心上人儿,就是活鲜鲜的爱、生机勃勃的生命。它们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呢?最本质的原因还要从现实中寻找,是严酷的现实让有情人如此伤悲!

二、情愁与感伤

无论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盟约,最终还是要进行抉择的。但这又意味着必然有人受伤害,曹雪芹恐怕也不忍进行这样的抉择吧。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只留下前八十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张爱玲曾说,自己小时候在看《红楼梦》后八十回时,感到“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3]她的意思并不是说小说情节让她骤然失落,而是那种文笔和意境,已出现天堑般的断绝,再也续不上了。林黛玉的忧愁和感伤,也是无法接续的,她必将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绝唱,来给自己的“宿命”、自己的伤痛、自己的愁苦一个总结与解答。而《葬花词》正是饱含她的这种情绪的心血之作!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美好的春光能够存留多长时间,一旦随风逝去,就再也无法觅得芳踪,黛玉对自己的人生际遇是有着深刻的体察与预见的,她似乎已知晓太虚幻境里那属于自己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以及《红楼梦》第63回中,黛玉掣的花签上的那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都是对自己命运的真实写照。《葬花词》出现在《红楼梦》第27回,这个时候大观园里还是一片热闹和祥和的,虽然已经出现秦钟过早离世这样的事情,但整体的氛围还不危情,就在这样的时刻,敏感的黛玉已经发觉和预感到了自身的前途命运——总有一天她也会飘泊零落,再也不能享用春天的美好了。“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落花一旦凋落,再也无法觅得影踪,如果单单是自然界的落花,也就算了,但正巧的是今天是祭奠花神的日子,而且自己又有着情愁郁结于心,所以再看到这落花,就感到格外地伤心了。黛玉这时倍感孤苦,就倚着花锄暗自落泪,这泪水洒在了空枝上,竟是一片血痕!娥皇女英因丈夫舜的牺牲而伤痛至彻至戚的泪水能够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痕迹,传之万代后世,黛玉也捧出一颗伤泪浸渍的少女之心,真真切切地以至诚至善感动天地,空枝上的血痕正是自身命运的喧示。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1]p383杜鹃的叫声,在前人看来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意思,白居易在《琵琶行》里亦曾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引人归去、啼血伤心的杜鹃此刻都无语了,是不是看到黛玉此时的境地,更觉凄凉难言?荷锄归去,将门掩上,独留一盏青灯照着未眠的人,而这时又逢着阴雨天气,那冷雨不断地敲打着窗户,代替了杜鹃的啼鸣,再一次让黛玉感受到凄凉,这凄凉就像还没有暖好的被子,睡下去会让人周身冷彻。“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黛玉这时不禁设问:人们会问我这时为何倍加神伤,那其实是因为这一半是源自怜惜春光短暂,还有一半就是恼恨其来去匆匆,而且每次来去总是无声无息,让人根本无法把握。这种无法把握的状况不正像她和宝玉之间的情感吗?她和宝玉是如此情投意合,但总有障碍挡在两人中间,让两个人的相遇总是呈现一种邂逅的状态,根本无法确定。于是她又不禁想到:“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昨夜没能见到宝玉,让自己黯然神伤,夜深的时候她忽然听到庭外有悲歌传来,声声如泣,真不知这是花魂抑或鸟魂,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无法挽留的,鸟儿和花儿也只能暗自悲戚。黛玉这时产生了强烈的渴盼:真愿现在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黛玉接着又情不自禁发出一声浩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对自身境遇的控诉,是对命运的诘问,让人读后倍感伤心!

三、本洁与坚贞

刘再复在《红楼人三十种解读》中,将林黛玉定义为梦中人、槛外人、玉人、泪人、痴人、真人、知音人等,从此也可见在他心中,黛玉就像钻石一样,正因为有许多折光面,所以才能闪现那么夺目的光彩。在这诸多类定义中,槛外人、玉人和真人这三种形象,可以说充分体现了黛玉的高洁而坚贞的本质。槛外人即是指那种不受尘俗熏染,能保留清净在人间的人物形象;玉象征着无暇与坚贞,玉人也有这样珍贵的秉赋;真人则显示其不虚饰不造作的品性,黛玉确实如刘再复所定义的这样,她的本质是高洁而坚贞的!《葬花词》中,黛玉在质问何处有香丘后,继续这样写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1]p383这几句可谓字字含泪、句句悲戚,又是金石之音,铿锵有声,翠竹矗立,节节坚贞。纵然随风殒落,但依然艳骨昂存,那就用锦囊将其好好地收起来吧,然后用一抔净土将其埋上,这净土掩埋的是一段风流特出的情思,是一段凄美动人的童话,掩埋的是那种不可再得的韵致。从高洁的处所来到这人世间,然后再干干净净地离去,回去。这和《红楼梦》第五回所说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形成了多么强烈的映照!

满地的落花让黛玉产生了如此多的感慨,她已将自己和落花视为相知,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询问:“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本来黛玉是将自己和落花视为一体的,但到后来随着感伤的加深,随着思考的深入,她便觉得自己连这落花都不如了。落花飘零满地,尚且有自己来收拾埋下,但自己呢?自己何时零落,却无法预知;我今天将这落花埋下,人们要笑我心痴,可等到我也离开人世,谁又来将我置于净土中,我恐怕连落花都不如呵!“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春残花落,红颜也会在萧瑟的时辰老去,等鲜花与红颜都飘零殆尽,谁还会惦念回想曾经的鲜妍与明媚!人世间不也如此吗?百年后,谁还知道我林黛玉呢?

刘再复在《红楼梦悟》第34则写道:“林黛玉是中国最美的生命景观。她太稀有,太珍贵,根本无法在尔虞我诈的世上存活。”[2]这个评论是允当的!她的本洁与坚贞,在那个风刀霜剑的时令与环境里是很难立身的,她对此是有着清醒的体会和认识的。她寄居大观园,事事都得看人眼色,时时不能多一言,刻刻不能少一步,日日见白眼,夜夜听是非,这样的日子着实不好过。当看到别人有家人相伴左右,自己却伶仃一个时,那种感受就更让人不胜悲苦了。《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开头即讲到,黛玉在等待宝玉的当儿,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这本是寻常场景,可“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1]P473黛玉和贾母也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但父母兄弟都不在了,伶仃之感随时都会袭来,特别是看到别家团圆相聚的时候。与谁说说私房话?向何处倾吐心中事?何人能解女儿心中愁滋味?黛玉有时也想和这些长辈,和这些兄弟姐妹一起欢笑打闹,如她重建桃花社,这就是表示想和大家一起欢聚的意思,但这样的时候是不多的,多少还有些勉强,故作之份。因为她的心性实在太高洁、太坚贞了,容不下别人的任何误解和亵渎,所以和大家的关系也就渐渐疏远了,这也是她不愿看到的,但她依然无悔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四、对黛玉自己命运的关照

《红楼梦》里有许多黛玉冷笑的场景,这其实也是她对自身命运以及当时社会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又是带有反思和批判意味的。《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奉姨太太之命来给黛玉送花,黛玉便问是单送给自己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就回说其他姑娘都有了,这时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另第二十回,史湘云看到黛玉“见一个打趣一个”,于是就说道:“我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这时黛玉忙问是谁,结果史湘云回答是薛宝钗,黛玉听后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这两处冷笑和她在其他场合下发出的冷笑不同,这两处充分体现出她的敏感,显示出她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对别人的嘲弄与不公平之不屑,或是一种回敬与反击的方式罢了。本来林黛玉的身份地位是不低的,正如第五回开头讲的:“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1]P69但下面的人各有各的心思和主意,并没有真正将黛玉看做大观园里的重要人物。贾母纵然怜爱关心黛玉,但也不可能天天都让她呆在身边,所以黛玉的处境其实并不好过。之所以花挑到最后,才给黛玉送去,之所以“不敢”挑宝钗的毛病,那是因为在荣府以及大观园上下,薛宝钗是和凤姐一样吃得开的,如果得罪了,以后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黛玉的一腔愁情不仅是因为爱情受阻,还有就是因为自身的这种伶仃孤苦。《葬花词》里那句“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正是这种情愁的集中呈现,尤其是那个“独”字,将自身的那种无依无助渲染得十分醒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黛玉眼中,无论是这红消香断,还是荷锄归去,无论是对花洒泪,还是净土埋骨,都有一种特别的凄美蕴含其中。凄是凄凉惨淡之意,美是悲剧之美。凄凉惨淡,是因为当时的境遇实在险恶,平地起波澜,让人防不胜防;之所以称其为悲剧之美,是因为自己的那种高洁和坚贞,在风刀霜剑的欺凌下势必遭到摧残和磨折。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这样写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红楼梦》的悲剧性,正是体现在当时的社会将黛玉这样美好的女子硬生生地逼上绝路。悲剧的这种效果不仅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还具有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具体到《葬花词》里,就是读者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来感受那种凄凉的氛围,从而对黛玉,对当时的时代有进一步的体察。林黛玉心中的真善美感染和召唤着读者心中的真善美,进而弘扬真善美,传承真善美,人人都去践行真善美,爱护真善美;同时也有百花飞逝之悲壮,传递着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悲壮,更召唤着读者心中的悲壮情感。亚里士多德在讲到悲剧的那种作用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而在《葬花词》这部文学作品中,净化的过程则表现为作者通过凄美的意境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和内蕴。

《葬花词》何等凄美!那花谢花飞的场景已经令人惊心和叹惋了,这时又见闺中女儿满怀愁绪,手把花锄从绣帘中走出来。她连落花都不忍去踏,对那些自命不凡的柳丝与榆荚,她也并没有苛责,只是怀想着落花的零落与不幸。就这样一路写下去,一路带着惋惜与质问,带着高洁与坚贞,将本来是祭奠花神的一个日子,铺排渲染成一曲无比动听、无比感人的人间招魂曲,书写成一首红尘命运宕迭的命运史诗。《葬花词》的凄美又是引人深思的,在那样一个被誉为盛世的年月,在这样一处被外人视为神仙居所的大观园内,都存在着这样的凄凉情境,那么其他兵荒马乱时候,其他寻常人家,岂不是更加不堪,更加让人不忍去看!透过《葬花词》的凄美氛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大观园繁华热闹里的寥落与清冷,窥见大清王朝盛世嘉年华背后的孱弱与虚浮。林黛玉看到烟云散尽处的是什么?我们今天的读者自然看到了烟云散尽的大清朝之尽头了。我们不得不惊诧曹雪芹或林黛玉的远见卓识,更可以从中看到人性在这样的艰难境遇下,会闪耀出何等璀璨夺目的光辉,生命的可贵也由此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愁情,这凄美才显得这么感人肺腑,正因为凄美,愁情才得以有现实的寄托。潇湘馆里的青青翠竹也才会有那般动人的姿容,红楼一梦才会这样千回百折!

为此,我要断言:如果说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对栩栩生辉的主人公的话,那么《葬花辞》与《芙蓉女儿诔》就是主人公眉宇之间光芒四射,有如蓝宝石般的眼睛。这两首长诗正是红楼梦与主人公命运的点晴之笔,如两座美丽而高高的山峰,永远屹立在中国文学史的里程碑上。前世今世后世万世的人们,读到这两首史诗,就读到了中国近代史,就读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就读到了真善美,就读到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刘再复.红楼梦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6,21.

[3]张爱玲.红楼梦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葬花林黛玉落花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归来落花拂罗衣
红楼戏的滥觞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落花人独立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