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类报刊批评性报道技巧谈

2012-08-15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8期
关键词:批评性廉租房农场

□ 程 旭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之一,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职能之一。笔者认为,作为与群众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都市类报刊,更不能忽视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性,针对批评性报道,记者如何及早发现线索,如何做好采访、报道,在报道中如何保护好自身,笔者做以下论述。

善于发现报道线索

批评性报道的线索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可以是记者在与别人的闲聊中得来,可以是从报刊开通的热线电话中获取,也可以是从同城媒体的报道中发现……

在大量的线索面前,如何筛选有批评价值的线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线索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针对性。如果具有以上三个特性之一,就可以进行策划,做出深度。如果居民反映的是涉及面小,或偶然现象,报社也不能置之不理,可以前去了解采写,只是在报道上不必花费过多版面。

2008年夏季,笔者所在报社接到读者拨打热线反映,一农场欲将廉租房出售。当时,全国上下都在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当地居民也非常关注廉租房建设。笔者随即与另一名同事前去采访。后来刊发了报道《××农场廉租房为何租转售》。

2009年,市区一小区内居民向报社反映,天然气管道早已入户,但迟迟盼不来天然气。笔者了解后得知,该居民反映的问题共涉及上千户居民,这对于一个小城市来说不是个小数字。笔者在多方采访后,刊发了《两企业对头天然气管难碰头1400余户居民空叹气》这篇报道。

笔者认为,对于都市报而言,读者很看重报纸是否能反映群众的呼声,在一些负面的现象面前,是否敢于涉足并披露。同时,记者在选取批评性报道线索时,也要注意辨别,有的爆料人是希望通过媒体向对方施压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下媒体介入不利于事情的公平解决,记者还是不要涉足的好。

对于批评性报道,读者会有一种心理,想知道批评的效果如何,记者在采写了批评性报道之后,还应留意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及时跟进,采写后续报道,从监督问题的解决这一层面来说,对批评性报道的跟踪报道是有必要的。

做好批评性报道,对于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提升报纸的公信力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准确把握好采写原则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采写批评性报道是“得罪人的事”。一名同行曾对笔者说:“我不愿意去晚报、都市类报社,有时还要写批评性报道,吃力不讨好。”但笔者以为,如果媒体人对于危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于媒体而言,不但是一种失职,也会使其公信力大打折扣。

不少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其中,就有一层含义是针对记者的批评性报道而言的,但记者应该很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无形的“权利”是绝不能滥用、误用的。正因为批评性报道影响大,涉及有关方面、有关人的荣辱得失,采写报道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采访要深入细致,报道务必真实客观,把握好分寸。

笔者认为,在面对批评性报道的采写中,记者应认识到一点,批评性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打击被批评者,为了在被批评者脸上抹黑,从微观看,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从宏观讲,有的是为了推动一项政策、一个领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批评性报道不管是采写方面,还是能否顺利报道方面,其难度都超过其他形式的报道,这就需要记者胆大、心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深入,不能怕麻烦,要多方面了解,反复核实。

记者要避免一种情况,在接到线索后,就因为提供新闻源人的述说,对新闻事件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有时会影响到采访报道中的客观公正,以至于报道的准确把握上有失偏颇。联想、推测,这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难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但是,想象和推测只有在得到了客观事实的验证后,才能写进批评报道。

在报道的文字表述中,要把握好分寸,虽然批评性报道要观点旗帜鲜明、尖锐泼辣,但也不能言辞过激,因为批评性报道如果能让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批评,不失为一种好的效果。

注意做好自我保护

因为采写了批评性报道被找上门来,这是很多媒体人都经历过的事。笔者认为,对于因采写了批评性报道而被找事的媒体人来说,要正确看待被找事,只要自己的报道准确、客观,就不要把当事人的上门找事太当回事。但在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同时,记者也应做好自身的保护工作,让来找事的人“无功”而返。

如何做好自身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留意。

采访报道不但要准确,还要合法。记者在采写批评性报道时,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国家机关的秘密文件不具有公开性,记者不能将其放在报道中进行披露。在选择批评性报道的采写时,有的当事人的不良生活作风等个人隐私问题,不应涉足,否则就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再例如,未成年人的姓名在报道中不能提及,所谓保护未成年人。

采访中应收集好证据,只要与报道内容相关的证据,应尽可能充分地收集,必要时也可以考虑私下录音,这样一是保证了报道更加准确,也为报道刊出后自身的保护做出了准备。以前文提到的笔者与同事采写的《××农场廉租房为何租转售》为例。该篇报道刊发后,该农场几名负责人来到报社“问罪”,并指出文中有三处失实。对于所指失实处,笔者一一做出答复,并表示有录音为证,对方不再多说什么。后来,在该农场上级部门的过问下,农场又邀请本报记者二次前去,对该农场廉租房的问题做了后续报道。

对于批评性报道,笔者认为二到三名记者联合采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报道刊发前应多做几次修改,证据是否充足,措辞是否得当,细节处是否有出入,不够严谨之处应及时删减或补充。

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记者能在公心、公信、公正的前提下做好批评报道,既能体现出记者的责任心,也能反映出记者的职业操守。

猜你喜欢

批评性廉租房农场
本期导读
农场假期
删繁就简,切中要害
农场
一号农场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关于廉租房建设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丰收的农场
论教育语言的特性
为什么廉租房应该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