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宁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成效分析

2012-08-15李天科高万福薛建斌刘德华

中国水利 2012年22期
关键词:项目区梯田农业

李天科,高万福,薛建斌,刘德华

(甘肃省静宁县水土保持局,743400,静宁)

静宁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人口4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万人;耕地面积 147.6万亩 (9.84万hm2),其中山旱地占 92%,区域内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县。自2010年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项目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02万亩(4 680 hm2),其中新修梯田6万亩 (4 000 hm2),造林 4 710 亩(313.97 hm2),果 园 5 520亩(368 hm2),配套水窖 110眼,配套修建道路341 km。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三个结合”,即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结合,先进模式与传统经验结合,项目支持与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探索出了“梯田+果园”“梯田+旱作农业”“梯田+水窖”“梯田+塘坝”等治理模式,实现了“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项机制、治理一条流域、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成为引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建设合力

试点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县、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落实目标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及时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把梯田建设作为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与项目实施各相关单位及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采取“行政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利益驱动”的梯田建设组织和管理机制,整合发改、水利、国土、农发、综合、扶贫、农牧、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推动了梯田建设向纵深发展。

2.科学规划设计,实行规模建设

按照“工程治理规范化、耕地梯田化、道路网络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流域治理公园化”的标准,科学治理,突出坡耕地改造 “治理一条流域、创办一处精品工程、培育一方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项目立项前首先组织涉农部门及所涉乡镇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示范带动作用。确定实施方案时,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勘测,听取有关部门、技术专家、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实施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规划上,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统筹安排,使项目实施内容与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把建设任务落实到流域、乡村和地块,打破乡村地界,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

3.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建设氛围

认真总结项目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做到报刊上有文章、电台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影像、流域内有标志、交通要道有标语、互联网上有信息,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大力宣传试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效,提高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同时,按照“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通过会议现场、宣传发动、效益对比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有效地解决了梯田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4.创新运行机制,注重过程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始终把工程质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①强化项目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资金项目公示制。在项目立项前、规划设计通过后、招标投标完成后分别在项目涉及乡镇、村组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和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成立监管小组实行动态验收和跟踪监管,对质量不达标的地块当场责令返工,直至达到质量标准,促进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②规范资金管理。认真落实资金配套计划,确保县级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严格按计划筹足劳力。实行县级报账制,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确保项目资金安全。③落实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与项目区乡镇签订管护合同,移交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同时制定封山禁牧和乡规民约,落实管护责任,依托乡镇,吸收乡、村干部以及责任心强的群众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巩固治理成果。

5.严格检查验收,规范项目管理

严格按照《甘肃省梯田建设验收办法》,坚持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验收标准的“三个统一”,由业务主管部门对梯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项目管理、档案管理、资金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确保梯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在工程建设中,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长年跟班指导,严把各道关口,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同时,明确专人加强对文件、材料、图像影像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特别注重进度报表、信息报送和工作总结等软件的管理。

6.整合项目资源,实行部门联动

结合试点工程项目,强化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以规划统筹项目、项目整合资金的思路和“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使用范围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整合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1 900多万元。其中,在项目区水利部门配套实施了集雨水窖工程和塘坝,农牧部门实施了5 000亩(333.3 hm2)脱毒马铃薯和1.5万亩(1 000 hm2)全膜玉米。通过整合,实现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整合后的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部门负责,事权明确,权责匹配,减少了部门行为的随意性和资金的分散,有力地促进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了项目区基础条件,实现了“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目标。

7.突出治理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把梯田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依托黄土高原苹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地提高梯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依托梯田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广以全膜玉米、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瓜菜为主的旱作农业,形成“梯田+苹果”“梯田+全膜玉米”“梯田+马铃薯”等多种产业并存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使梯田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试点工程建设成效

在试点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全县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区由传统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增收一片的目标。

1.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群众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截至2012年年底,项目区将

覆盖20个村,1.2万人解决温饱,贫困面下降到7.3%,累计梯田面积达到6万亩(4 000 hm2)。通过高标准建设高产、稳产、节水、安全、高效的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格局。有效突破了多年制约项目区发展的主要障碍,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703元/人增加到 2012年的 2 340元/人,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6 kg/人。据测算,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比立项前增加 80~100 kg/亩 (5.33~6.67 kg/hm2),农业发展后劲增强,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依托项目资金,在项目区修梯田、筑道路、兴水利,大力改善了生产条件,人均梯田面积达到2亩(0.13 hm2)以上,使项目村所有的坡耕地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工程造林完成4 710亩(313.94hm2),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肥不外流”。

3.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链条得到延伸

按照“梯田修到哪里,产业跟进到哪里”的思路,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畜、薯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发展潜力大、产业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山地果园和旱作农业基地,粮经比例由实施前的8∶2调整到现在的6∶4。通过典型带动的辐射效应,促进了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同时,增强了项目区群众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通过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贫困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同时,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田头指导等活动,培育科技型新农民,共有1.5万人次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造就了一批“土专家”,

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随着项目实施,项目区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增强,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1]赵其国.水土保持是抢救有限的土壤资源[J].中国水利,2009(7).

猜你喜欢

项目区梯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甘肃梯田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