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敦煌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2012-08-15李恒勇

中国水利 2012年15期
关键词:敦煌市节水型用水量

李恒勇,邓 巍

(甘肃省敦煌市水务局,736200,敦煌)

敦煌生态环境恶化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水利部将敦煌市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敦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一、概 况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四周被戈壁荒漠包围,总面积3.12万 km2,其中绿洲面积1400km2,仅占总面积的4.5%。年均降雨量39.9 mm,蒸发量2 486 mm。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为39.22万亩(2.61 万 hm2),总人口 18.49 万人。

党河是敦煌市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属疏勒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2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4.48亿m3,其中地表水4.04亿m3,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4416万m3。2010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3174万m3,其中生活用水量732万m3,工业用水量686万m3,第三产业用水量255万m3,农业用水量28701万m3,生态用水量2800万m3。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疏勒河下游断流,党河流域人口、耕地、用水量成倍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采补严重失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水资源十分短缺

敦煌地表水以党河为主,年径流量3.02亿m3,人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1 389 m3,属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安西双塔水库、玉门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超过300 km的河道断流;1974年敦煌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党河下游断流。疏勒河与党河断流后,直接造成敦煌北部、西部没有了地表径流,绿洲区外围的西湖自然保护区及北湖湿地逐渐萎缩。

2.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敦煌人口由3.7万增加到了18.49万人,灌溉面积由 13.4万亩 (0.89万 hm2) 增加到39.22万亩(2.61万hm2)。现全市总用水量33174万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党河来水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年开采地下水近1亿m3。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1975—2001年地下水水位共下降10.77m。

3.“绿色屏障”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近年,敦煌地区天然植被不断退化,绿洲缩小。新中国成立初期,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有天然林219万亩(14.6万 hm2), 湿地 375万亩 (25万hm2),现仅存天然林130多万亩(8.67万hm2),减少40%,湿地275.5万亩(18.37 万 hm2),减少 26.5%。1994 年以来,仅党河灌区外围沙化面积就增加了20万亩(1.33万 hm2),平均每年增加近2 万亩(0.13 万 hm2),对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4.生物多样性降低

一些水生植物已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减少,据资料记载,敦煌原有的8种野生动物现已绝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逐年增加,给林业建设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

5.文物保护和自然景观的存续受到严重威胁

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众多文物遗址的损毁程度日益加剧,特别是莫高窟因风沙侵袭,塑像和壁画病害日趋严重,不少窟区、窟顶遗址残败不堪,甚至可能引起崖体的坍塌。受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影响,月牙泉正面临枯竭的危险,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1.49hm2), 最大水深 7.5m,2008 年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投入使用前,水域面积仅为7.8亩 (0.52hm2), 平均水深0.8m。同时,鸣沙山南麓沙山正在向泉边推进,月牙泉面临被掩埋的危险。

三、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

敦煌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期间,在节水体制机制、水权制度建设、加强重点领域节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修复水环境和发展节水型生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1.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在工程节水上下工夫

积级争取资金组织实施敦煌市党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敦煌市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加快骨干水利工程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通过各项目投资改建干支渠77.6 km、建筑物269座、田间配套面积 5.76 万亩(3 840 hm2),衬砌斗农渠89条92.5 km,配套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 (0.21万hm2)。逐步形成了干、支、斗、农渠配套的灌溉体系,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奠定了基础。

2.以推广高新节水技术为核心,在技术节水上求突破

敦煌市始终把推广高新节水技术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从2006年开始,通过大胆实践,在棉花、葡萄、红枣、生态林、温室蔬菜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滴灌、管道输水灌溉、小管出流、垄膜沟灌等节水技术。2009年,敦煌市适时提出了在314国道沿线建设万亩高效节水园区的构想,逐步形成了万亩高效节水长廊,推动了高效节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已累计推广节水灌溉面积达 26万亩(1.73万 hm2),项目实施后,节水效果明显,棉花膜下滴灌亩节水 275 m3,节水率为 32%,葡萄小管出流亩节水255 m3,节水率为42.9%。

3.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为依托,在结构节水上要效益

逐步压减低效、高耗水的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葡萄、大枣为主的节水高效作物。现全市以葡萄和大枣为主的优质林果面积由原来的5.5万亩 (0.37万hm2)达到了16.5万亩(1.1万 hm2)以上,瓜菜面积由原来的3.4万亩(0.23万hm2)达到了 7.5万亩(0.5万hm2),棉花由原来的23万亩(1.53万 hm2) 减少到 15万亩 (1万hm2)。葡萄、大枣、温室蔬菜等用水量明显低于棉花,而且亩纯收入高达10000元以上,较棉花高8000元。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重由 2005 年的 28∶19∶53 调整到 2010年的 21.2∶26.5∶52.3, 生活、 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用水比例由2005年 的 1.2 ∶1.5 ∶91.5∶0.7 ∶5.1 调 整 到2010 年的2.2∶2.1∶86.5∶0.8∶8.4,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4.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载体,在管理节水上作文章

在节水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坚持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节水工程奠基础、改革制度为核心、健全协会促管理、节奖超罚保节水的思路,建立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用水机制,成立了57个农民用水协会,实行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分水到户、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群众自治”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地下水控采新机制,安装机井智能水表2 862套。农业灌溉中超定额实行加倍收费。加大“三禁”(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政策的落实力度,强力推进关井压田,压减耕地5.5万亩(0.37 万 hm2),关闭机井 318 眼。

5.以调整用水价格为手段,在生活节水上找空间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运转规范、调控有力、公平有序的用水价格体系。对城乡居民用水实行分类定额阶梯水价制度;对不同行业用水实行分类水价,对农业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2007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0.06元/m3提高到了 0.104元/m3,农业灌溉地下水资源费从0.03元/m3逐步提高至0.05元/m3。对全市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实施了节水器具改造,完成旧住宅楼水表出户改造8 700户,新建住宅楼的住户安装智能卡水表5016块。启动了污水处理场,中水全部用于农业灌溉。同时,对现有和新建的工业企业全部按要求采用了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

6.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在生态节水上创新路

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增强道路绿化美化及防护功能,抵御风沙对两侧农田的危害,重点实施东门至伊塘湖20 km的绿色生态长廊景观工程和314线敦月公路两侧道路绿化工程,建成节水生态林带0.21 万亩(140 hm2),并全部配套实施了微灌技术。完成了“千米”防护林工程2 524亩 (168.27 hm2), 绿色通道72.4 km,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 66.9万亩(4.46万 hm2),人工造林6.53万亩 (0.44万 hm2), 义务植树212.9万株。实施了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最大限度通过人工措施保持月牙泉水位恢复。月牙泉现有水域面积 11.2 亩(0.75 hm2),最大宽度42 m,平均水深1.5 m,较工程实施前增加了0.7m。实施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完成了砾石铺压、林带栽植和滴灌自动程控系统安装工作,铺设了草方格106.6万m2,山顶滴灌系统完成部分管道铺设。

四、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

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治标与治本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兼顾”的思想和“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以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建设取得了可贵的推广经验。

1.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试点建设期间,敦煌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采取政策引导、制定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框架,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敦煌市机井智能水表管理办法》《敦煌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办法》等制度办法11部。编制完成《敦煌市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8项,用制度的稳定性和约束力,规划的引导性和规范力解决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机制问题,使各行各业和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引导和约束,自觉去节水,同时受益,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运行机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

2.修复生态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

针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敦煌市紧抓国家扶持政策,依托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良好机遇,先后实施了封滩育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和农田林网改造等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封滩清牧、规划湿地保护项目等措施的实施,使全市95.3%的农田控制在了林网内,近50万亩(3.33万hm2)流动沙丘得以基本固定,农区沙化趋势局部得到了遏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通过多种措施,敦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3.优化配置,建立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关键

按照以水定布局、定规模、定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压缩低效、高耗水的作物种植面积,积极示范推广了以滴灌、小管出流、管道输水灌溉、垄膜沟灌等灌溉模式为主,以种植葡萄、大枣、日光温室瓜菜等农作物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截至目前,全市推广节水灌溉面积达 26万亩(1.73万 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7%。结构调整后,节水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增收又推动了节水措施的推广,有效化解了政府节水与农民增收的矛盾,促进了高效节水农业的和谐发展。

4.规范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抓手

在管理上,实行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分水到户、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群众自制”的管理措施,安装机井智能水表2 862套,积极推行“禁止移民、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的三禁政策,压减荒地 5.5万亩(0.37万 hm2),关闭机井318眼。进一步建立完善了运转规范、调控有力、公平有序的用水价格体系,提高党河灌区农业灌溉水价,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适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

5.先进技术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支撑

敦煌市积极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在棉花、葡萄、红枣、生态林、温室蔬菜等作物上大面积采用滴灌、管道输水灌溉、小管出流、垄膜沟灌等节水技术。在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中,注重推广先进的节水器具,采用了循环用水设施。为用水户安装符合标准的入户水表和用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敦煌市的实践证明,用水过程离不开先进节水技术的运用,管水过程离不开节水技术的完善。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

敦煌市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

生活节水、生态节水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敦煌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和生态恶化趋势,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促进了城市、工业、农业以及生态的和谐发展。敦煌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 1 469 m3降为584 m3,全市总用水量控制在3.4亿m3以内,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56提高到0.59,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由17.4万亩(1.16万hm2)增加到 26万亩(1.73 万 hm2),节灌率达到6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232 m3降为86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52%,城市管网漏损率由15%降为8%,城市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都达到了100%。

[1]敦煌市人民政府.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S].2007.

[2]于树坤.淮安市节水型社会创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2(3).

[3]跨世纪节水行动专题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敦煌市节水型用水量
大漠晨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甘肃敦煌市新泉北钒多金属矿床概略经济评价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节水型抽水马桶
敦煌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上海:以节水促减排 以减排抓保护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