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调控

2012-08-15高妮

科技视界 2012年15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职业

高妮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近年来正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4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达到1125所,占高等院校总数的58.5%,在校生579万人,占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1]。处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尤其是他们的就业心理状况如何,也成为了有关政府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试了解存在于高职学生内心对于自身就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在校学生一定的帮助。

1.1 文献综述

随着高校扩招浪潮的掀起,高校的办学形式越来越多,独立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增多,高校毕业生连年持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2009年的毕业生为520万左右,2010年的毕业生为560万左右,2011年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680万,2011年达到了610万左右,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占了半壁江山。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不容乐观,从过去的包分配工作,到现在一进大学校门就为就业问题担心忧虑,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宁要在大城市的低收入工作,也不愿下基层或者到中小城市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有些则从自我需求出发,对社会实际需要缺乏考虑,导致职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情况反差较大。作为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面对来自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学生的挑战,就业压力则更大,这让他们的心理更加矛盾更加浮躁,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妒嫉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等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也因此失去了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基地,并对周围四所高职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学技术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小部分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统计和数据处理。

2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征及其成因

2.1 就业心理问题的表征

2.1.1 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调查结果显示,有14%的高职学生认为自身的就业前景不乐观,有32%的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觉一般,有39%的学生认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较乐观,而只有1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就业又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现实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被期望的角色。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过于理想主义,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四处奔波,依赖思想严重。而另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欠缺,如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参与双向选择招聘会时,缺乏信心和勇气,无法大胆地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同学由于自身形象差,怕用人单位以貌取人,还有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怕用人单位看轻自己。这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

2.1.2 从自我需求出发

高职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多选题,学习机会和学习专业技术的可能性、单位的实力及将来的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待遇和福利的保障以及未来发展的空间,这5个选项获得了高票,分别被选中126次、117次、95次、92次、80次,而对于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和单位的管理体制,重视的人却并不多。

这可以说明,我们有的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首先是根据自己的意愿,他们觉得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而不从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个人自身条件出发,看到社会上什么职业热门就一门心思争取,看到的都是功利,而少考虑在单位是否有发展空间,导致不少人入错了行。除了对热门职业的追求以外,就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比较明显的择业意向就是从自我需求出发。这些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对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期待通过选择一个好职业而使个人能力和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2.1.3 攀比心理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从硬件方面来讲,大部分学生认为单位的设备先进和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很重要;从软件方面讲,他们认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单位对职员的重视性、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管理规定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职员学习机会多这些很重要。很明显,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他们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分完美,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是否会接纳自己。不考虑自己是否符合所选单位的条件,而是盲目攀比,即使某些基层单位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其他同学选择的单位有所差别,就会选择放弃。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一是留恋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是一心想进机关和大公司,为此,想方设法、挖空心思找关系,为自己达到目的铺路,而对急需人才的老少边穷地区和基层单位,表现出不屑一顾。

从结果中我们还发现,有57%的高职学生所希望的就业地点是本市,只有43%的学生选择外省市,而这些选择外省市的学生中,又有82%的学生注明了选择的地点是广东省或者其他的沿海城市。有些毕业生因为工作单位不能满足他们“条件优越、环境舒适、收入高、待遇好”的要求,宁愿让父母养着,也不肯将就。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持“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宁愿待业”这样的的想法,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就业。

2.2 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2.2.1 缺乏对社会实际需要的考虑

调查数据显示,有40%的高职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工作的薪金达到每月1000-1200元,有20%的学生希望每月在800-1000元之间,只有1%的学生期望每月在500-800元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填写“其他”这一选项的学生中,有学生对于自己的薪金期待达到了每月1500元,更有学生填上了每月2000元。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无可避免的受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多注重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把经济报酬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条件,甚至在面试时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自己期望的薪酬数目,对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则趋之若鹜,而全然不顾社会整体利益和职业理想价值。部分毕业生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实际,在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体现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的狭隘思想,甚至出现虚荣攀比、好高骛远的心态。与之相反,另一部分毕业生却对就业问题漠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或者尚未学到一技之长就频繁跳槽,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拈轻怕重,贪图安逸的生活,盲目追求享乐。因此,目前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长期处于失业或待业的状态。

2.2.2 心态失衡

就业意向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特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他们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有强烈的被社会认可的愿望,家庭经济地位、自身竞争实力都会对他们的求职行为产生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一般会滞后于就业现实,很多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这往往造成他们自我评价的缺失,使他们不能及时的把握就业的机会,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种种的困难和挫折。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时,就更容易出现不平衡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打小报告,造谣中伤自己的同学。

2.2.3 就业形势严峻

如果说,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从自我需求出发以及存在攀比心理,是导致他们就业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主观原因,那么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是客观原因。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模式,再加上高校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不平衡的就业结构,给人才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在沿海省份及地区,如广东省、江浙两省、上海市这些较为富裕的地方,大学毕业生疯狂寻找就业机会,甚至连保姆的工作也不放过,这也许并不是他们寒窗苦读时的心中所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在经济繁荣的中国,找到一份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才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但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使他们降低自己的就业期待。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毕业生陆续毕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就业了为80%。2003年时值“非典”,在党中央的全面统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下,高职院校就业率也仅为55%。2004年高职院校就业率为61%。2005年高职院校就业率为62.1%。2006年情况有所好转,高职院校就业率为85%,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院校。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以上数据有所优化[2]。

3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控

3.1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发展趋势,设计一系列满足学生情感、兴趣、能力发展需要的文化艺术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组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学生社团组织,以及组织与其专业相关的各种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磨练意志,培养合作和动手创新能力。

目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合理,不能有效的按市场需求来调适。往往是有什么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不管市场是否需求,是否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或者是按招生时那年的市场需要大规模的扩招某些专业的学生,两年、三年之后市场能否完全吸纳,则根本没有深入社会广泛调查。这就从源头上成为了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能带走些什么。很多高职院校就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课的教学,至于其他素质方面则不闻不问,比如,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导致学生毕业以后走上社会,表现为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就业单位肯定不会喜欢这种学生,由此更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职院校方面必须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则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在招生过程中,应根据本校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源和数量,避免盲目招生;在培育学生期间应注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从生产一线聘请优秀员工来充实师资队伍,切实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高职大学生;在学生将近毕业期间,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二则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考虑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多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等进行协商,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参与企业,通过系统实习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等。

3.2 加强就业指导,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职业指导课

雄心勃勃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在广阔的社会中能够大有作为,当然也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很想把自己的设想投入实践,把前面的道路想得过于一帆风顺,对实现理想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估计不足,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们对理想与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在就业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导致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情况都说明,我们急需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就业目的,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良好的心态去迈向社会。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最理想的就业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业,因为“最理想”的只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不能代替最合适的这样一种客观事实。反过来说,“最适合的不一定是最理想”的职位,它可能反映了适合个人的素质、潜能,但不一定符合个人的意愿、理想。因而,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在就业时,一定得理性对待,强化自谋职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要一味希望在大城市和大单位就业、希望工作收入高和福利好环境佳,这只会使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其次,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充分认识自我。由于高职毕业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没有完全成熟,自我认识往往不充分,较为单纯。因此在择业的时候,应该教育他们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要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

最后,要教育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高职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职业都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

3.3 进行心理干预,完善学生心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教育,使学生对自身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努力达到社会对其的职业要求,缓解毕业时的就业恐惧心理。

首先,我们要积极消除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用以往学生成功的就业案例和经验,发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教育学生只要积极掌握专业技能,就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上,找到适合的职业。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各种原因,竞争能力不如高校毕业生,所以在面临毕业时,往往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实,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的优点和优势,有很多对口的工作岗位。

其次,要消除就业攀比心理,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不要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比学历,应该从高职教育特点上看到自己身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也不要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攀比,要有凭自身学识与能力就业的自豪感。

最后,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不要太高,应当适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从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制定出与本人实力相当或接近的择业目标,不可好高骛远。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要刻意追求所谓“最满意”的结果。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树立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去工作的思想,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抱定“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以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

[1]叶春林.高职院校大一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8(20):234,238.

[2]漆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5):83,84.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