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与研究

2012-08-15黄敏若胡卫东

科技视界 2012年15期
关键词:适应性流动儿童

黄敏若 胡卫东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南昌 330200)

1 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现代化都市文明吸引与国家对其制定的宽松政策环境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来自农村与经济不发达、就业谋生条件较差地区的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同时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为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如何,将不仅影响到其个体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城市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稳定有长远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对其学习行为状况作出比较科学和全面的认识与分析,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我们通过对南昌、抚州、上饶、吉安、赣州等地区6~13岁的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与家访。

2 研究结论与影响因素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爱提问,字写得东倒西歪,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这是对老师访谈得出对流动儿童学习状况的结论。

2.1 户籍制度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户籍制度是造成“上学难”的主要原因,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分布不一致,教育机会尤其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机会是不均等的。在公办的学校被作为“借读生”看待,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学籍和档案的调动非常困难,给流动儿童的就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2 流动性

流动儿童以前就读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低于城市学校,大部分学习基础相对城市孩子较差。转学到城市后往往无法跟上新学校教学的要求。老师还提到偏科、漏学、断层现象,因为不像城市儿童那样见多识广,语文没有想像力,言语贫乏,在部分学科如英语、美术、音乐、电脑的掌握上存在“学科空白”的现象,知识掌握很少或者是一片空白。

频繁的流动会因生活环境不同而使流动儿童失去已有的伙伴、同学和朋友,加剧其孤独感而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甚至可能会产生恐惧感和失落感,形成自我封闭、消极的心理,造成孩子学习过程不连续,学习内容残缺不全,致使其学习出现断层、学习成绩和信心大减,渐渐他们缺乏学习热情和动机,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成绩长期落后甚至会导致其辍学。

2.3 学校环境

学校应该是一个最自然的社会融入场所,它不仅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场所。如果师生的互动总是根据学生成绩、社会经济背景、个性特征、相貌乃至穿戴对学生进行分类,成绩好、经济条件好穿着时尚的孩子、干部子女普遍受到老师的偏爱,那么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亦是形成和谐、愉快教学氛围的核心,不仅决定学生主体性发挥,而且决定教学的成败。

2.4 自身因素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在江西省的市县级开展的。流动人口子女均在省内或县市内流动,而不是以往跨省流动的那般存在南北气候不适(北京)、言语不通(珠三角)、或饮食习惯不同(上海),同时江西各地区的经济相比不会太悬殊,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习惯、行为理念方面也没有显著落差,在风土人情方面存在很多共性,不会产生很大代沟,如果年龄小,适应能力就强,他们均能很快很自然适应当地文化习俗,掌握城市语言、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而适应城市生活。

性格比较开朗、容易接受城市生活中新鲜的文化和知识的流动儿童更容易适应城市的生活,他们也比较容易在城市环境中找到自已的伙伴,建立自已的人际关系网络,较好地适应学习;而性格较为内向、敏感的孩子则在心理、人际交往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适应能力较差。

3 促进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高的建议

3.1 法律、制度层面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儿童是我国的合法公民,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和合法性,不能因为户籍、城乡、家庭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区别而使每个适龄教育的儿童受到区别对待(排斥、限制、丧失或特惠)。

由于人受教育的年龄是不可逆的。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主导作用:用法规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缓解城乡教育差距所造成的需求上的尖锐矛盾。

3.2 教师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会学习的学生,加强交往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考虑到流动儿童已有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关注学生性别差异,找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点”。

①以学习态度的衔接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学习态度的衔接主要从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以及暗示法等方面进行。小学阶段重在学生学习态度意识流地培养,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掌握听课要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具体内涵。

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教师要给予流动儿童积极的期望与要求,在思想上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其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听课、作业、阅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注意引导学生用暗示法让自已满怀信心地去学习。

②以学习技术水平的衔接为主渠道,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

在小学高年级着重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记忆与思考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高效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自觉进行应用,为提升学习适应性增强信心。

③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创设交往的情境,让学生学习交往,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去调动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多给他们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流动儿童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和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创设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成功的激励,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④以完善师生关系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励处分时平等对待,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已不断积累中找到成长的快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无疑会建立起尊重、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使流动儿童对教师产生亲切之感,达到心理认同、情感相容,从而促进流动儿童良好的学习适应。

⑤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教师可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如采用开放式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尤其对学习困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个别辅导,如学习方法辅导、应试方法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保持联系,可以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流动人口子女学期中途流失的情况。

3.3 学校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成立比较完善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做心理问卷调查,可以及时排查出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登记在案,进行追踪和定期心理辅导;同时上好心理辅导课,做好团队辅导,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走入误区。

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构建家校沟通桥梁;或通过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讲授和传递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师生、家长、学校结构明朗化,教师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查找其学习不良问题的来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

[1]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2]杨雪梅,叶修.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1(3):36-37.

[3]罗建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评论,2002(4).

[4]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5]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适应性流动儿童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