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返祖”:一个畸形儿的悲剧——解读多丽丝·莱辛《浮世畸零人》中的社会反思

2012-08-15刘小波

科技视界 2012年15期
关键词:莱辛人类小说

刘小波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0 前言

多丽丝·莱辛,英国著名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小说涉及面广,寓意深刻。小说《第五个孩子》(1989)讲述童年的“怪物”班,国内目前已发表数十篇评论文章,其姊妹篇《浮世畸零人》(2000)则讲述成年后的班在人世的种种遭遇,目前国内对其研究屈指可数。因此,对这部小说进行细读和探索,既可填补当前的研究空白,也可挖掘这部小说潜在的创作意义。

故事先后发生在英国、法国和巴西的几个现代化大都市里,人们不知道班是一个什么东西,反正不能算是人类。他矮小粗壮,宽肩阔胸,吃生肉,捕捉和生吃小鸟。他愚钝、迟缓、心智不全,却充满野性的力量。因此,人们称他为“生物返祖”现象。作者将这样一个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孤零零地放置于现实中,透过他无辜无助的眼睛展现世间百态,由此揭露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弊端。

现代社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种族仇视不断抬头,恐怖主义时时侵扰,环境日益恶化。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代腐朽思想盛行,还出现了高犯罪率、高离婚率、毒品消费以及普遍的道德沦丧、青少年精神颓废等现象。黑格尔既对现代性的成就满心赞扬,也为其后果忧心忡忡。他把市民社会大多数的不良经济后果和危害看成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财富分配中日益增长的不平等以及暴民的产生,黑格尔承认他没有找到任何解决办法。”[1]黑格尔把伦理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而科技的发展是现代性的一大标志,因此,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挖掘小说《浮世畸零人》中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1 家的普遍缺失

家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家庭的稳定关系社会的基本稳定。然而,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家却在逐渐地消解。攀高不下的离婚率、从而产生的成群失去家庭庇佑的问题少年、越来越多信奉不婚不育的“单身派”和“丁克族”。读者在莱辛的这部小说里不难发现,离家的人们陷入艰难的境地,而且,家的概念和意义并没有在他们的记忆里被模糊和淡化,相反,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更加渴望家的温暖和关怀。在《浮世畸零人》中,大部分的人物都处于一种“离家”的状态。孤苦无依的老妇人在死亡边缘独自挣扎;失去父母的管得利家的低能儿们被留在农场上自生自灭;年轻的丽妲辍学逃离恶劣的父母到伦敦靠做妓女讨生活;詹士顿十四岁逃离一个问题家庭后以偷窃和干一些不法勾当赚钱;电影人亚力有一个儿子,但是和孩子的妈离婚了,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完整意义上的家几乎不存在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家的梦想。小偷李察梦想着在蔚蓝色海岸买一栋小房子。詹士顿希望有钱后生大堆的孩子,然后让他们全都上私立学校。小说的主人公班更是流离失所,命运从一个人手中落入另一个人手中,从伦敦流落到法国,再到巴西。“不在家”的人们象失去了根,正如班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是如此松垮,毫无重量,没有归属感,仿佛可以掉落到地板上,或漂浮在房间里”[2](94)。 莱辛通过塑造这些“生活在别处”的人物,将现实摆在了读者的面前:家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她在作者注里特别提到的整日游荡在街上的少年犯罪帮派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一个直接后果。不难看出,莱辛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警示:抛弃家庭组织,人们会将自己陷入不幸的境地。

2 社会的异化

在莱辛的这部小说中,社会的异化主要体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上。阶层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尊卑。上层凌驾于下层社会,穷人受制于富人,男人压迫女人,白人比黑人优越,未受过教育的人仰视着有知识的人,种种社会不平等现象在小说中均能发现。优越的白人路易兹批评他朋友的女儿茵妮丝不应该进贫民窟,说她可能被谋杀或绑架,可见上层对下层讳忌很深。来自下层的人觉得“受到这个富裕聪明世界的压迫”,在那个世界里人们 “觉得安全”,“高枕无忧”,“只要有钱”。异化并不局限于某个阶层,同时是整个社会的现象。班作为一个低能儿,尝尽世间辛酸。他试图在农场和建筑工地靠卖力气为生,却要么被偷,被抢,要么被骗,而旁人只是围观看笑话,从没有人为他出头。一些人甚至萌生残酷的恶意捉弄他,攻击他。如果班只是外形上的扭曲,而蓄意伤害一个无害之人的那些人则是人性受到严重的扭曲。丽妲的一席话揭示了作者的观点:“然而,他如果不是人类,那么又是什么?一个有人性的野兽”,“唉,我们不都是如此吗 ? ”[3](52)

3 科学道德的沦丧

科学技术无疑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在倡导“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自19世纪世界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单纯功利主义”思想作怪,为了推动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和其它生物采取无情的掠夺。在科学研究领域,在动物身上做试验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某些手段和方式冲破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令人发指。莱辛在小说中披露的某些研究机构的“牢笼”,让人惨不忍睹。兔子的脖子被固定,“化学药品不断滴进它们的眼睛”;一条狗被反复地开肠破肚,以观察它内脏的功能;母猫和小猫的头颅被插上电线,以测量“它在粪便滴在头上还努力喂小猫的感觉”。德蕾莎对小说中那位科学家这样指控:“他什么都做得出来,而且永远不会在乎这些动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是个冷酷无情的怪物”[4](191)。莱辛唤醒人们去思考一个被广泛忽略和遗忘的问题:在我们享受能改变自身命运的的科学成果时,谁成为了背后的牺牲品?在科学一往无前的道路上,她呼吁人类尊重自然,尊重我们的生物同伴。

4 小结

在现代社会无处容身的班最后绝望而自杀。通过班的悲剧,莱辛意在唤起人类对自身的反思,我们的现代社会到底有多少包容和关怀。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在我们高度文明的世界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班的自杀也预言式地告诉我们:人类正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正如是说:“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自然的威胁,而是人自己造成的灾难”。[5]

[1][美]大卫库尔柏.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徳格尔及其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6-67.

[2][3][5][英]多丽丝·莱辛.浮世畸零人[M].朱恩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毕彦华.何谓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67.

猜你喜欢

莱辛人类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