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之学理探析

2012-08-15刘艳丽许艳平

科技视界 2012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政治制度

刘艳丽 许艳平

(1.菏泽学院数学系 山东 菏泽 274015;2.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系 江西 南昌 330029)

1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设立的历史回顾

高校辅导员(在英文中一般被称为college counselor),从字面含义上讲,一般是指在高校里专门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但这种解释没能揭示出辅导员职业的本质特征,即辅导员在高校里究竟从事什么样的辅助性工作①。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高校设置辅导员岗位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较为普及,但不同的国家由于教育体系和制度设计的不同,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区别,自身定位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国高校里的辅导员其主要的职责包括三方面: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 。而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则明显与此不同。要准确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职业定位,我们不妨对我国辅导员制度设立的历史进行考察,以获得对其较为准确的认识。

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 萌芽阶段(1933年—1949年)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在革命根据地实施的“政治指导员制度”。这一制度可以看作是我国现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前身。1933年,党在江西的瑞金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因形势所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迁到陕北的瓦窑堡,并改名为“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又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日红军大学”。该校的组织机构采用部队编制,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学校设有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政治部下设有组织、宣传、训育、秘书四科,负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编成若干大队,大队配备政治委员;大队下设若干支队,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支队下设若干中队,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学校对学员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政治指导员制度”可以看作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前身。

1.2 初创及确立阶段(1949年—1965年)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高校内部确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校在继承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在高等学校实施了“政治辅导员制度”。1951年10月,教育部发出 《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指示;1952年10月,又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规定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处。政治辅导处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就是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服务于最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该指示的发出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1961年9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该条例中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该条例的出台更进一步的明确了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作用。1964年6月,中共中央又批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该报告中又一次提出“在二、三年内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其编制为1﹕100的比例”。1965年3月,针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又发出通知,再一次的强调学校要设立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年又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的精神,到了1966年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政治辅导员队伍,标致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了初步的发展。

1.3 恢复及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恢复原“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我国的“学生辅导员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校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高校的许多政治辅导员被批斗、游街,身心受到残酷的摧残。在这段时间内高校辅导员制度实际上被取消。文革十年后,1978年4月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由此恢复了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随后1980年4月和1981年7月教育部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地规范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央引起高度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同时对这一角色,中共中央明确定名为“辅导员”,同时该规定还指出,“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力量”。2005年1月,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确立了学生辅导员的选聘原则,明确了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发展以及与学生的配备比例;2006年4月,教育部又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身份方面也给予了肯定,确认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由此,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越来越健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诞生的历史来看,尽管其历程曲折,但却初衷不改:即设立学生辅导员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时代有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变化,但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本质却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2 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之学理探析

在辅导员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之际,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我国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一些学理方面的反思和探讨,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根据中央的16号文件及2006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的高校工作人员”。根据这种表述,很多人把我国辅导员确定为“德育工作者”。毫无疑问,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对这样的定位,却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我国的高校辅导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究竟包括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做狭义的理解的话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具体来说主要就是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那么现在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和过去的政治指导员或政治辅导员就没什么区别。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那些已在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的国家,辅导员的职责主要却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服务和学业服务。我们能不能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或者将这些内容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已经成了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有很多学者想当然地认为: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纳入到辅导员工作的范围内 。殊不知,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辅导员职责就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了。这不仅会导致辅导员压力过大,而且也会导致工作不可能深入细致,辅导员就会演变成学校打杂的,成为四不像人员,这绝对是和辅导员制度设立的初衷相矛盾。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我们应当对高校的辅导员进行分类,根据工作的内容设置不同的辅导员工作岗位。从事德育的辅导员应该成为德育辅导员,从事其它职责的也可按需要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员、学务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不能将各种职责放到某一类辅导员的身上。

第二,我国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何区别?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当中,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所有高校都设置了所谓的“两课”。两课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理解。既然我们高校内部已经有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那么设置德育辅导员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呢?有不少高校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学校内部的辅导员工作缺乏明确的定位,辅导员演变成了学校打杂的员工。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同两课老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至少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思政课老师的思想教育阵地主要在课堂上,而辅导员的思想教育阵地则主要在课堂外;第二、思政课老师的思想教育方式是通过课堂讲授,而辅导员则主要是通过个别谈心等;第三、思政课老师的思想教育方式含有一定的研究创新成分,而辅导员则主要让同学们正确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第四、思政课老师的教育方式主要围绕课本进行,理论性较强,而辅导员更多的则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来进行,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从这些区别我们可以看出,将辅导员的角色认定为“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似乎更加合适。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舞台,不能将辅导员的工作简单地看作是思政课在课堂外的延伸。

另外,教育部2006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根据这条规定,学生辅导员的角色还被认定为“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的人生导师”。对这种认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觉得也有两个现实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同学校其他部门对学生的管理如何协调,辅导员的管理是否有自己的特殊性。熟悉高校机构设置的人员都知道,为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设置了许多部门来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些部门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出台的各种管理措施往往相互冲突。根据笔者的体会,学校的很多管理措施往往最后都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如果这些措施不互相冲突的话,学生辅导员只是扮演学校管理措施的执行者,这比较好办。但麻烦的是,当这些措施互相冲突的时候学生辅导员就不好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不同于学校其它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管理。辅导员主要应当是措施的执行者,当发现管理措施互相冲突或效果不明显时,则有责任向学校管理机构进行信息反馈,而不是一个管理的决策者。对这个问题,高校管理似乎还有不少的探索空间。

第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那么“人生导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这似乎可以理解成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对此笔者有些疑惑。能成为引路人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见识。而我国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往往都是从学校毕业不久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来担任的,这部分群体往往缺少的正是人生阅历,因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让刚毕业的学生来担任辅导员很难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招聘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否则教育部的规定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实际效果。

总之,学生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面的,这些角色的具体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相信通过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断探索,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1]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3:19.

[2]刘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21.

[3]杨勇,许爱华,刘红旗.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职业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09(3):15.

[4]林章杰,沈研.辅导员角色定位新思考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1:69.

注释:

①根据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学生辅导员的解释: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工作干部,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猜你喜欢

辅导员政治制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