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海洋港口与码头产业人才培养调研与分析

2012-08-15杨阿妮

物流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沿海港口货代港口

杨阿妮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2)

1 调研背景及目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海洋运输以不可替代的大运量低成本优势,承担了世界8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港口是海运的重要节点,在配置全球资源、发展世界贸易、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沿海港口经过近30年的飞速发展,港口泊位数已经由建国初期的133个增至2011年的31 968个,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大港口群。据统计,201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0.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4亿TEU,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12.0%,港口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共有8个港口进入世界20大集装箱港口行列。

近年来,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福建省港口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共完成3.72亿吨,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福州港、湄洲湾(泉州—莆田)港和厦门港分别完成1.02亿、1.14亿、1.5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9.6%、11.7%、12.2%;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69.62万TEU,同比增长11.8%。其中福州、湄洲湾、厦门港分别完成166.02万、157.53万、646.07万TEU,增长12.9%、14.4%、10.9%。2012年,福建省交通运输计划投资800亿元,加速“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形成,推进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三大港口群建设,大力扶持船代、货代、金融、贸易、经纪、信息咨询等航运服务业,进一步构建以沿海港口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

港口与码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相适应的软硬件支撑,我国一直都重视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能力过剩的情况,但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目前的供给却存在缺口。随着我国海洋港口与码头产业的不断扩展,港口与码头产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进行福建海洋港口与码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情况调研,明确港口与码头产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各高校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情况,进而找出差距,为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2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选取福建省的福州、厦门和湄洲湾三个重要港口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近20个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到港口管理局等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进行文案调研获取统计数据,并结合对超过5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出较具代表性的产业人才现状。

港口与码头产业涉及行业较多、范围较广,企业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结构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直接挂钩,一概而论将无法体现各个行业真正的人才需求,因此,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将港口与码头产业人才进行分类:港口装卸、报关报检、船代货代和港口机械等。因篇幅有限,本文仅针对“国际货运代理”方向的相关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3 调研结果分析

(1)货代人才需求量

据2011年统计资料,福建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加约100万TUE,若按每年每一个货代人能完成300TUE计,年需新增的货代从业人员将超过3 000多人。如果根据《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2015年福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 500万TEU左右,那么未来四年货代从业人员新增需求量将近1.7万人。可见,未来货代人才需求很大,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成为货代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

(2)货代人才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从学历层次上看,货代从业人员涵盖了大专以下、大专、本科以及硕士,而且以大专生居多,约占68%,本科生约占23%,大专以下学历者约为7%,研究生约为2%,呈现两端少,中间多的结构。专科毕业生居多,这主要与该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有关。通过调查,100%受调企业要求员工应具备单证处理能力和沟通公关能力,78%的企业觉得员工承揽业务的能力是必须的。这个行业企业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而非学历越高越好。

从专业方向看,货代从业人员来自对口专业的,如货代、国航或相近专业(如物流、国际贸易、报关等)不到调查总数的一半;属于有较宽泛就业面的外语类或管理类专业占20%左右;其他不相关专业或高中以下学历无任何专业者占了30%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更注重能力而非学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退而求其次,招聘其他专业人员。

(3)货代人才供给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针对比较宽泛的行业面,而很少细分到货代这个岗位,所以本次调研关于货代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选择了相对对口的3个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截止到调查时,福建省有8所院校设有以上3个专业,其中本科院校只有集美大学,且仅设有国际航运管理专业,其余为高职高专院校。从在校生人数上看,本科院校约500人,高职高专院校约2 500人。而且,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最终未从事与货代有关的职业。对比需求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的毕业生远不能满足每年增加的人才需求。当然,每年也会有大量其他专业的人才填补部分空缺,但是,货代企业不得不为此增加二次培训的成本。

(4)员工流动性大

在访谈时,企业基本都提到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近年来所招聘的员工工作不到一年就申请离职。然而,企业在感叹员工忠诚度低的时候,也要看到这并不是员工一方的问题。当前货代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断变小,企业通过降低工资和减少员工培训费用,来控制成本。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工作内容又较繁复、枯燥,于是助推了跳槽或转行。员工流动性大,导致企业必须要经常招聘,有时不得不降低招聘标准,使得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流动性大使企业不愿意在内部员工培训上投入经费,这直接制约了员工素质的提升。

(5)货代人才能力结构

在调研中,企业更青睐专业精、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对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总体要求较高,其次为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学习精神、纪律观念等。同时,企业反映的应届毕业生所欠缺的工作能力包括:危机处理能力、承揽业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单证处理能力等。

4 货代人才培养建议

4.1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首先,从货代人才结构中可以看出,企业注重的是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岗位群针对性强,更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以“必需、够用”为度安排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同时,着重通过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操作技能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如考取《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注重实践课程,有利于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接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留出空间;上岗前获得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促进货代行业规范发展,提高货代行业整体水平。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本省不同地区的企业,因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非常有利于解决本地区人才不足的问题。

4.2 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要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够直接走上岗位,将所学转化成生产力,降低企业二次培训成本,就必须先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业务,只有经过这步的升华,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因此,要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不仅学生要进企业实习,教师也要到企业学习,把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带回到课堂。总之,只有通过全面的、互惠的校企合作,才能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而培养出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4.3 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

学校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要帮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品格。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可持续发展,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又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的高素质人才。

[1]佚名.福建800亿元建设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J].水运工程,2012(2):142.

[2]佚名.2011年福建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增长13.9%[J].福建质量管理,2012(1):59.

猜你喜欢

沿海港口货代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未来相对海平面变化对山东沿海港口的影响
港口上的笑脸
信用证项下货代提单相关问题探讨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沿海港口发展与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及管理问题的探讨
货代:当“三剑客”遇到互联网
惠东港口
河北170亿推进沿海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