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独具特色、富有新意的佳志:评《陕县志》(1986~2000)

2012-08-15刘曙光

黑龙江史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志书

刘曙光

(山东省东营市史志办)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素有“南甘山北黄河山青水秀,东崤陵西函谷人杰地灵”之称,境内温塘地热矿泉被誉为“华夏神水”,驰名中外。《陕县志》(1986~2000)共设34编、139章、128万字,附图、照、表630余张。该志客观、系统地记述了1986~2000年陕县自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突出展现了陕县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变化。拜读之后,认为该志的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完备,篇目设计合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鲜明,资料翔实,文风朴实,是一部有特色、有创新的高质量续志。

一、把握重点,浓墨重彩记载时代特点

反映时代特点是编纂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为充分反映时代特点,突出改革开放这个时代主旋律,《陕县志》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记述改革。在集中记述方面,一是在志首“概述”第二部分集中记述陕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概略情况,让读者先从宏观、整体上把握陕县的改革大势;二是在篇目设置中单独设编,专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编,分别对陕县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同时,在乡镇企业、工业、商贸服务、金融、财税等经济部类和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等政治部类,以及教育、卫生等编,对改革进行分散记述,从不同角度记载改革的范围、途径、方法和效果,进一步突出了改革这个时代主题。可以说,《陕县志》对改革开放给予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凸显了改革开放在志书中的重要地位,也符合陕县这些年的发展实际,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为体现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政方针,《陕县志》在篇目设置中别出心裁,专设“经济综述”编,该编的立意非常好,写得也很有特点。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经济效益3个新视角入手,突出经济部类的整体性,反映宏观经济的面貌,让读者对陕县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能了解陕县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随后,设置农村经济、厂矿企业、商业贸易、乡镇企业等编章,从不同侧面记述陕县经济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烟叶、林业、苹果、蔬菜等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等给予较全面记述,反映出了陕县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注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是《陕县志》体现时代特色的又一亮点。《陕县志》在篇目设置中单独设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编,内容虽只有1.7万余字,但文约事丰,写得非常扎实。一是记述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如公民文明言行知识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三学三爱”(学政策、学法律、学本领,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教育等。二是记述创建活动。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县城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等。三是设立“文明新风”专章,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尊老爱幼、救死扶伤、拾金不昧、崇尚科学、发挥余热8个方面展开记述,所记多数是普通的群众,让人感到这些事例既可亲又可信。四是集中记述张飞山、冰河、白天鹅三次大营救的真实事例,写得精彩生动,十分感人。这种有措施、有活动、有结果的层层递进式记述,陕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就跃然志中,凸显了志书的感染力和教育功能。

与时俱进,集中记述三大基本国策是《陕县志》的另一个时代特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保护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陕县志》在记述这三大基本国策时,力求出新。一是在篇目设置上将三大基本国策均进行升格处理。按一般习惯做法,环境保护和土地保护大都作为二级目放在地理环境部类中,计划生育则放在政府工作中或与人口一起放在社会部类中。而《陕县志》不仅将它们都上升到一级目的层次,而且集中设为专业志的前3编,给予极为突出的地位。二是从篇幅方面加强内容记述。全书共设34编,而此三编的内容占全书的8%,可见其在全书中的分量之重。

二、准确反映地情,凸显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否突出是体现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往往是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大看点。陕县志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一是对地方特殊事物作适度升格。如在第二编“资源与管理”中,对“温塘矿泉”一般应为节层次升至章层次。开篇即写“温塘矿泉”这个陕县特有的矿产资源,从地质储量、矿泉源流、天然洗浴、水质科考、洗浴疗效、开发利用等6个方面进行详细记述,并附有温塘村矿泉碑铭,写得既平实又生动,十分出彩。对于陕县来说,可谓是一大地方特色。同时,鉴于陕县数十年“有县无城”的历史实际,把“县城变迁”的内容从“城镇建设”编中析出,独立设为一编,通过陕县古城、县设市区、新县城建设3章的纵向记述,反映陕县城1959年因三门峡水利建设被拆迁,陕县长期处于三门峡市区,1994年才有新县城,至2000年城区面积扩展到20.6平方公里,一个现代化的新县城崛起的发展历程。

二是以“社情与民俗”编的相关内容体现陕县特色。如设置“姓氏谱牒”章,题目起得好,内容记得实,富有陕县特色。记述陕县境内的5种主要姓氏起源,10个主要世居族姓,并分析不同的姓氏结构,记述了6个姓氏族谱的编修情况。这不仅能很好地反映陕县地情,也会对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增进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民情风俗”章中将陕县的民情习性概括为:“生活安定,固守家园;粗犷强悍,温柔敦厚;勤劳节俭,积富耻贫;重耕尚文,轻商拙卖;讲究礼仪,注重名声”40个字,用词简洁有力,概括准确。文中既记述这些习性形成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因素影响等,又引用一些历史事实、宗祠碑文、民谣谕俗、人文典故加以说明。这种历时数千年才形成、植根于血液中的习性,成为陕县民情的一大亮点。

陕县志通过温塘矿泉、县城变迁、社情民俗这几个有地情特色的“点”,把陕县的地方特色这个“面”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浓厚的地域气息,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读后令人难忘。

三、创新人物入志方法,加大以事系人力度

人是生产力中能动性最强、最为活跃的因素。志书如果能写好写实了人的活动,包括群体的、典型个体的活动,一部志书就有了灵性,就增强了志书的生命力。

《陕县志》既坚持以事系人、生不立传的人物入志基本原则,又独具匠心,采取一些新方式突破对当代人物的记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编纂理念。一是拓展人物编的记述空间。除集中收录传记人物20位外,收录简介人物37位;设名表五种,入表的人物达670多位;并记述了50位“山南海北陕县人”在不同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整个人物编共收录各类人物780人左右。二是在部分章节后设立“小附”,记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如兴办水利的村干部和普通农民,带头发展经济的民兵,荒山造林的普通群众,集资办学的捐款人,等等。三是加强正文中“以事系人”的力度。所记人物不仅有省、市、县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还有农民、普通干部职工、个体户,以及关心和支持陕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侨眷,进一步扩大了陕县志的人物覆盖面。

《陕县志》的入志人物不仅数量多、涉及领域广,而且以人物的言行和细节,用丰富的内容取胜,以事实和数据描写人物的个性和事迹,使人物形象既丰满又感人,读后令人信服、觉着可敬,改变了有些志书中以事系人少和人物记述相对平淡的弊端,从而增强了志书的教育功能。

四、注重表现形式创新,不断丰富志书内容

一部志书是否属上乘之作,内容固然十分重要,但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也会为志书的内容增光添彩。《陕县志》注重对表现形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志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一是灵活运用图、照、表。《陕县志》收录各种地图、示意图、照片400余幅。其中,志首有标准地图3幅,彩色照片130余幅;随文插入黑白照片、示意图等270余幅,直观形象地展示陕县的发展变化。这些图、照大多随文而设,与文相得益彰。如蛋雕蛋绘、社火表演、剪纸面塑等图照,强化了陕县地方文化特点的记载,这不仅对深化县志内容,客观反映地情,提高可读性起到很大作用,也增强了志书的存史功能。志书还收录各类随文统计图表128张,不仅直观简洁,而且信息量大,还节省了篇幅。二是序、凡例、目录和概述全部附有英文,在志书中比较少见,既拓宽了该志的使用范围,也显示出陕县面向世界的眼光。三是志末设有主题词、人名、地名和图表4种索引,检索方式多样,方便读者使用。四是设“限外辑要”,简要记述2001年~2004年陕县的四大班子任职和所发生的大事情况,弥补志书下限到成书出版之间的记述空白,增强了陕县志的时效性和服务现实的功能。五是在“附录”中设“前志订正补遗”,对前志的大事记补遗26条、文字勘误66处。加上志书中多处正前志之误、补前志之缺,陕县志较好完成了对前志的纠错补漏工作。

五、白璧微瑕,志书的不足之处

《陕县志》虽然是一部质量上乘的成功之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凡例不够严谨规范。一是缺少关于纪年的时间规定。《陕县志》中有些编章如古城始末、旅游名胜、人物等,均涉及传统纪年与公元纪年问题,而凡例中却没有纪年的规定。二是有的人物传记上溯年代太远,与凡例第一条的“对重要史实适当上溯”不符。如周朝的姬奭,唐朝的达摩、上官婉儿等,本志上限是1986年,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果漏记,可在“前志补遗”中记载,不宜纳入正文,否则志书的断限将变得意义不大。三是入志人物的排序规定前后不一致。凡例中规定入志人物“均按生年为序”,但在人物编第760~761页却出现了人物记述不以生年为序的情况。

第二,有的章节、内容归属不当。一是第一编“环境与保护”第四章“自然灾害”中第四节“防汛抗旱”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应并入农业编的“水利”。二是第四编“社情民俗”第一章“民族宗教”辖“民族、基督教、其他教派”三节,将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内容列为“其他教派”欠妥当。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同为世界三大宗教,而“教派”一般指宗教内部的派别。依据科学分类与编排原则,应将基督教与其他教派设为“宗教”一节,与“民族”节并列。三是如第五编“人民生活”第二章“物质生活”第一节“饮食”中,记述居民的衣食住行的部分内容属于当地风俗习惯,而不属于饮食。

第三,图、照、表的处理不够细致。一是书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多张珍贵示意图,如陕县旅游资源分布图、水利工程示意图、乡镇示意图等,感觉制作比较粗糙,不太清晰,也没有统一编号,降低了图片的利用价值。二是照片存在资料性不强、文字说明要素不全、缺少摄影时间等问题,如第63页“县环保局领导监测工厂水污染处理情况”的照片缺乏典型性,这类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书的使用价值。三是表格不够统一规范。如表述“××年”时有的表用“年度”,有的表则用“年份”,全书应该统一为好。

第四,文字、数据的规范统一方面还需改进。一是出现明显错误。如目录第4页的“古城始未”应为“古城始末”;如第115页写2000年陕县总人口为343863万人,多了一个“万”字。二是用词不准或不当。如记述中出现“目前、现在”等模糊词语,应有相对明确的时间。如在记述民族宗教时出现“伊斯兰教徒”之称也不妥当,应为“穆斯林”。三是文字、数据前后不一致。如大事记第25页1990年4月18~23日条目中县长名字为“李鸿滨”,而第522页“人民政府”编的县长更迭表中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的县长名字却成了“李鸿宾”。再如,第267页陕县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图中国内生产总值、农民年均收入的数字,与第265、266页文字中记述的指标相同,而数字却不尽相同。此类数字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志书中出现多处。

尽管陕县志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从总体来看,毕竟瑕不掩瑜,陕县志仍然是一部独具特色、有所创新、可以学习借鉴的好志书。

猜你喜欢

志书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谈志书质量的几项测评标准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档案资料在志书编撰中的作用与意义探析
关于县级第二轮志书篇幅控制的思考
发电企业志书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煤炭志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常见细节问题探讨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