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论集萃

2012-08-15

浙江人大 2012年10期
关键词:监督群众政府

新论集萃

媒体倒逼“三公”公开凸显人大监督滞后

“三公经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理应公开预算接受监督,但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和简单。于是,媒体承担起监督和追问的职责,通过比对、数据测算,舆论不断发酵。在媒体“倒逼”下,人大最终要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尽快公开“三公经费”,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相较媒体的主动,人大的监督明显滞后。公开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明确政府如何花纳税人的钱,让“三公”支出降下来。因此,公布“三公经费”时口径要统一,要具体详细,让数字可信,而不是将一些真实信息隐藏在数字之中。如果公开只是一种“过场”,内容让民众看不明白,涉及违规也缺乏有力的监督和追责,只能削弱自身的公信力。人大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不仅展现政府自信和胸襟,更可保证决策民主性与科学性,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亦可得到提升。

来源:《南方都市报》

法治变革呼唤更成熟的立法博弈

在开门立法实践中,处于利益配置中心的执法部门往往在公开场合“失语”,隐退到幕后干扰立法的进程和具体规则的设计。这种公权力意见表达的隐蔽性,让与之相对立的利益群体很难找到公平竞争的平台,再强的舆论发力往往也难以撼动幕后的立法阻力。舆论压力机制下的立法变革,首先要打破这份沉默,让持反对意见者走到前台,与其他利益主体展开辩论。

一方在明,一方在暗,这样的立法博弈看似激烈,实则缺乏对抗性、辩论性,注定了程序上的失衡,也造成民意对立法实质性介入的瓶颈。只有在完全公开透明的平台上,利益双方展开“阳光下的辩论”,一切托辞与苦衷都将接受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检验,“挟私立法”的空间必将极大缩减,立法的效率和公正性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作者:傅达林 来源:千龙网

“黄金四小时法则”倒逼官民互动常态化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指出政府在关键性的公共事件发生后,在4小时之内至少要给出第一条权威信息。某些公共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之所以会成为公共危机就在于:其一,它形成了对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乃至普通民众的重大威胁,政府不能漠然视之;其二,事件具有突发性,而越是突发的,公众的关注度越高;其三,反应和决策时间短暂,公共机构的层级管理有时反应不及。

“黄金4小时”法则,强调政府与民众和媒体互动的良性和常态。无疑,我们正处于网络新技术冲击着政府既往行为模式的社会生态中,而近年来各种事态表明,政府有关机构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应对公共事件的作为和能力越来越具有常态化的成分,理应得到赞赏。 作者:王胜 来源:《东莞日报》

「巴到地皮」才能知民情解民困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方利益诉求多元化,矛盾和冲突随之多发。人大代表如不能随时了解、掌握群众之所想、所盼,就不能及时“下情上达”,就有可能使群众的期待、呼声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回应。

人大工作应特别注重鼓励各级人大代表贴近百姓,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困、帮民富,这就叫“巴到地皮”上,贴在群众心坎上。因此,人大代表应该时时刻刻都主动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各级人大要从制度层面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活动,使人大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接触基层,多渠道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及时表达,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工作提供广泛、真实的信息。

来源:《重庆日报》

人大把关官员任命不妨借群众慧眼

广东省中山市人大常委会从本届开始将到纪委、信访等部门了解提请任命人的被投诉情况,并在常委会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让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表决前掌握全面信息。一年内有三次以上投诉且经调查属实的,相关人事提请或被“打回去”。这真是一件很好的事。其实,这样的制度设计一早就有,而且已经实践了很多年。但毋庸讳言,一些地方人大履职有时候真的就是走过场,就像有人抱怨的那样,“提请任命人员都不认识”。所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那些拟任命官员放在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接受群众的监督。我们完全不缺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唯一缺乏的是将这些好的制度设计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曾德雄 来源:《羊城晚报》

信息公开离不开司法强力助推

信息公开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或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顶层设计”。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公开与不公开的法律界定不明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很大程度上是以回应民众需求的方式加以推动,这里面包括财政公开、“三公”经费决算的公开,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社会与政府互动的结果。但许多时候政府拒绝依公民申请公开信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常见的就是不属于公开内容,或涉及“国家秘密”。有鉴于此,以法律保障公民知情权,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在现有法律依据不足的情况下,从立法层面赋予公民法律维权渠道,为政府信息公开打开法律之窗,势在必行。

作者:吴学安 来源:《法制日报》

「特定事项账本」不应成为预算公开盲区

为使预算公开更上一层楼,有专家指出,“除了预算表应全面细化到款外,公开特定事项的经费使用情况也很重要”。建立法治政府的关键是依法治财,政府的一切活动都以钱为依据,政府权力的滥用也大多与滥用财政资源有关,在管好政府“钱袋子”最初的认知里,公众更在乎政府预算是不是比往年有所增加;随着“监管能力”的增强,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预算数字的升降,他们还要关注一下政府预算是否合理,财政开支管理制度是否足够严谨,政府部门不能轻易地再以“特定事项”理由搪塞公众的监督。落实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特定事项”不该成为盲区,不然,“特定事项”就很可能成为一个筐,那些“见光死”的预算和支出都有可能被装进这个筐中。

作者:陈 方 来源:人民网

重新学会开会

开会原本的目的就是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集思广益,是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基层许多会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研讨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会”字由“人”和“云”组成,就是要每个参与者都能各抒己见。

眼下许多会议走了样子,演变成“官云亦云”、“权云亦云”、“会云亦云”。上级一开会,下层各级就一一开会落实,上级一个会,下级一串会。下级用会议落实上级的会议,上级同样用会议检查下级会议的落实。如此,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让诸多领导干部因疲于赴会而不能集中精力,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信息化时代要重新学会开会,反思会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开会就是要解决问题,需要发扬民主,需要头脑风暴,最根本的是需要领导干部自己认识到这些问题,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

作者:宫秀川 来源:《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监督群众政府
多让群众咧嘴笑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