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嬷嬷最生动——第八次《红楼梦》问卷调查

2012-08-15赵瑜山西大学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2年26期
关键词:嬷嬷主子刻画

⊙赵瑜[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6]

作 者:赵瑜,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小说和戏剧文学。

第八次问卷调查的题目是:《红楼梦》写了李嬷嬷、赵嬷嬷、宋嬷嬷、赖嬷嬷等几个女性奴仆形象,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你认为作者刻画得如何?

这次问卷调查的要求和说明,因为问题特殊而又简单,所以就和前几次略有不同,没有要求回答“喜欢不喜欢”和“为什么”。同时考虑到她们在小说中又是特别次要的人物,未占主要篇幅,因此在她们的出场地方有所提示:李嬷嬷分别见于第 3、8、9、17、19、20、26、36、57 回九回中,赵嬷嬷仅见于第 16 回中,宋嬷嬷见于第 37、52、57、77回四回中,赖嬷嬷见于第43、45、77回三回中。

《红楼梦》中的青年男女主子们,甚至连赖嬷嬷的孙子(见第45回),本来都有奶妈,宝玉一个人就有过李、赵、张、王四个奶妈(见第62回),但其中以李嬷嬷出场最多,描写最细;其次就是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虽然出场仅有一次,但对于揭示主题思想却有其极重要的意义,而巧姐的奶妈虽然也出场较多(第7、29、42、92、101、118回)但都是一笔带过;至于迎春、探春、惜春(均见第3、73回)、贾兰(第73回)、黛玉(王嬷嬷,第3、26、97回)、湘云(周奶妈,第31回)、英莲(第1回)等人的奶妈,仅是提及而已;然而宝钗却根本没有提到奶妈,按理说,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又是皇商,宝钗是应当有奶妈的,小说中却一字未写,不知何故。根据故事推理,赖嬷嬷可能是贾政的奶妈,宋嬷嬷则看不出是谁的奶妈,但也是有年纪的在贾府呆久了的老奴仆。按贾府的规矩,她们都是被器重的享受特殊待遇的人。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是在1997年第二季度,共发出150份,收回118份,加上自动索卷者22份,有效答卷共140份。

从发放对象看,有山西大学中文系九三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6份,新闻专业34份,九六级影视专业18份,各行各业自动索卷者22份。

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的有108人,大专的有22人,中学的有10人。

从年龄看,最大的30岁,最小的19岁,其中以21至23岁年龄段的居多。

从职业看,绝大部分为在读学生,只有22人为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报刊编辑、干部、农民,其中河南新乡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刘月娥、黑龙江农垦师专王菊艳讲师答卷写得最为认真细致,请看刘月娥的答卷:

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万事万态,千人千面。《红楼梦》表现的就是封建大家族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刻画人物时绝不脸谱化,而是让人感到活泼泼的就是生活中的“这一个”。重要人物如公子小姐、老爷太太自是个性鲜明,即使是丫鬟奴仆也性格迥异,下面就说一说《红楼梦》中四位嬷嬷的性格特征。

李嬷嬷是贾宝玉的奶妈,她对自己奶大的孩子是有亲情的,她很关心宝玉的痛痒,虽然告老解事,却常来问诸如“宝玉如今一顿吃多少饭”、“什么时辰睡觉”这些日常饮食起居琐事。当薛姨妈让宝玉喝酒时李嬷嬷竭力劝阻说“他性可恶,吃了酒更弄性”。酒过三杯,她又上来拦阻,宝玉不听,她就拿“老爷今儿在家呢”来吓唬,生恐宝玉小孩家喝了酒不受用,当然也是怕在老太太那里担不是。宝玉被紫鹃一句试探的谎话急痛得不省人事,丫鬟们将李嬷嬷请来,书中写道:“(李嬷嬷)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着大哭起来。”而且捶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的心了!”这些动作、语言如果没有亲情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但是,这个李嬷嬷却无自知之明。她倚老卖老,又贪嘴好吃。到了宝玉那里看见丫头们玩闹就唠叨:“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你们越发放没个样,别的嬷嬷们越不敢说你们了……”好像只有她最有威严最重要似的。她来到宝玉这里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一些吃食,就说“怎不送与我去?我就吃了罢”。常常因为她随便又吃又拿使得宝玉大发雷霆,还因此撵走了茜雪。当别人不让她吃宝玉给袭人留下的酥酪时,她说:“我不信他(宝玉)这样坏了……我的血变成了奶,吃的长这么大了,如今我吃了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在宝玉面前完全忘了奴仆的身份,过分以功臣自居,她要让宝玉和大家都牢记她的功劳,别人略有不敬,她就骂个不休。她最恼恨的是有人越过她取代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袭人辈以“无价宝珠”的青春美占领了宝玉的心,这使得李嬷嬷愤愤不平,尤其对袭人出口便是“那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动辄就排揎袭人:“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了也不理一理。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好不好拉出去配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这简直就像是极没教养的婆媳之间争斗。李嬷嬷这颗“死鱼眼睛”显然是无法和袭人辈抗衡的,宝玉的一些话更令她生气,于是指责宝玉道:“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逞着丫头们要我的强。”又是哭又是说,分明是母亲训斥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不孝之子的口吻。使李奶妈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居功自傲、争斗好强又心无算计的性格跃然纸上。

实际上她在大家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丫头们说她是“讨厌的老货”,连她的奶儿子宝玉也跳骂道:“不过仗着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便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养着这个祖宗作什么,快撵出去,大家干净。”这固然表现贾宝玉公子哥的任性尚气,但也不能不说是李嬷嬷自作自受。李嬷嬷太好争“礼”。

相比之下,赖嬷嬷就精明多了。她可能是贾政的奶母,贾政是贾母偏爱的儿子,而且现为贾府房主,自然她的地位就要高出同辈,但是赖嬷嬷却不爱当着人的面表功劳。她深知贾母对贾政的感情,所以从不说贾政的不是,而是时时赞美贾政,教育宝玉时就拿贾政作榜样:“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凡老太太所喜者,她都竭力奉承,只从为凤姐“攒金庆寿”一事就可以看出赖嬷嬷心机不爽。邢王二位太太各出一份,贾母要出四份,凤姐说:“老太太吃了亏了。”于是说了一大堆让老太太出钱的逗乐话。赖嬷嬷忙站起来笑道:“这可反了!我替二位太太生气。在那边(指邢夫人)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指王夫人)是内侄女,倒不向着婆婆姑娘,倒向着别人,这儿媳妇成了陌路人,内侄女儿成了外侄女儿了。”这一席话说得风趣得体,既是替两位太太抱不平,二位太太听了很乐意;对凤姐明贬实褒,极力夸赞了凤姐对贾母的孝心,迎合了贾母。

因此,贾母与众人都大笑起来。她不仅会说话,也会行事,等少奶奶们说出了钱数后,她才说要低少奶奶们一等,可见是个很明白自己身份的人。之后,又领着众嬷嬷去给凤姐敬酒。“贾府风俗年高伏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主子还体面”。赖嬷嬷是很有体面的,可以和贾母坐着说话,她坐着时,尤氏凤姐们还得站着。凤姐已经将周瑞的儿子撵走了,赖嬷嬷三言两语,合情合理的一解劝,凤姐又将他放了进来。不仅是有体面,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谋到了许多实惠:大儿子赖大做了荣府的管家,二儿子赖二做了宁府的管家,儿媳也是在内总领家事的。这些权力都非同小可,所以,尽管还是奴才身份,却也成了一个小财主,家里也是楼房厦厅,轩榭花园,呼奴唤婢,连探春看了都要效法她家的管理办法。这个赖嬷嬷的性格是好强的,她的好强不同于李嬷嬷的泼闹,而是深藏于心。她的孙子赖尚荣一落胎胞,他们一家就求主子恩典,放了出来。也像公子哥似的读书认字。她教训孙子时说:“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因这话是当着凤姐的面前转述的,里面自然有“托主子洪福……孝敬主子”之类的奉承,但从上面几句话可以看出赖嬷嬷是不安于奴隶地位的。尽管她已凭着资历得到了如许的荣耀,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充满压抑,充满痛苦,她感到备受煎熬,总希望有出头之日,因此,她管子教孙都很严厉,孙子不争气时,她常把儿子叫来训骂一顿。她的孙子赖尚荣到了二十岁,又求主子恩典,捐了一个前程;过了十年,再求主子,结果被选了出来做了州官。到后来,贾家势败,贾政扶贾母灵柩南行途中,因盘费不继,派人去向任上的赖尚荣借银五百两,赖尚荣却只给了五十两,还诉了许多苦处。“贾政看了生气,即命家人立刻送还……”赖尚荣知事办得不周,心下不安,“立刻修书到家,回明他父亲,叫他设法告假赎出身来。”于是赖家连忙托人要乞恩放出,再也不提什么“孝敬主子”的话了。赖家以他们一心向上爬不甘为奴的心机和搜求来的钱财,最终竟能与主子分庭抗礼,赖嬷嬷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但是,从封建礼教、主仆之情方面看,赖嬷嬷是够“赖”的了。

在这些嬷嬷里面,赵嬷嬷怕是最没本事的一个了。她是贾琏的乳母,从她大谈主家“接驾”诸事中可见她也是个老奴了。但是,赖嬷嬷可以在贾母那里就坐,赵嬷嬷即使到了“儿媳”——凤姐那里也执意不肯坐,脸面不知差到那里去了。再者,贾母本不喜贾赦,对其子贾琏也就不大在意,乳母更不会有出头露面之事,所以,她在文中出场的次数也最少。她既不会像李嬷嬷那样居功撒泼,更没有赖嬷嬷的心机打算。因此,她的两个儿子“至今还闲着无事”。她曾再三地求贾琏,无情无义的贾琏哪里把这放在心上。她不会说话。听说贾琏从苏州回来了,一进凤姐的门就直截了当地说:“我这会子跑了来,倒也不为饮酒,倒有一件正经事,奶奶好歹记在心里,疼顾我些罢。我们这爷只是嘴里说的好,到了跟前就忘了。幸亏我从小奶了你这么大。我也老了,有的是那两个儿子,你就另眼照看他们些,别人也不敢呲牙儿的……这如今又从天上跑出这一件大事来(指省亲),那里用不着人?所以倒是来和奶奶说是正经,靠我们这爷,只怕我还饿死了呢。”这番话说得很不高明,不会逗笑,也不含蓄,责怪了贾琏的无情义,求得太直白。这也难怪这位赵嬷嬷,遇到了贾琏这主也毫无办法。后来贾琏、凤姐、贾蓉、贾蔷商议省亲之事时,赵嬷嬷干坐着,一句话也插不上,呆头呆脑,直到推她时才醒悟过来。最后还是凤姐顺便给了她两个儿子一个外出跑腿的小差使。赵嬷嬷老实昏聩,只会求人“照看”。

至于宋嬷嬷,书中写得很少。她是宝玉处当差的一个老妇人。她办事很妥帖。袭人遣她去给湘云送东西时,她说:“姑娘只管交给我,有话说给我。”当袭人吩咐完事后,她还一再问:“宝二爷不知还有什么说的,姑娘再去问问去,回来又别说忘了。”可见做事比较细心、周到。她对自己做下人的地位身份心安理得,做事安分守己。当平儿的镯子丢了,凤姐传园里各路嬷嬷们小心查访,宋嬷嬷就按主子的吩咐查访起本处的丫头,书上没有写是如何查访的,反正末了是宋嬷嬷拿了这镯子去回了二奶奶了。偷镯子的坠儿被晴雯抓住打起来,并给宋嬷嬷说即刻打发坠儿出去,宋嬷嬷知镯子事发,上层人不明说,她也不说破,只说:“也等花姑娘回来知道了再打发她。”在宋嬷嬷眼里,做事不但要恪尽职守,而且要尊卑有序。坠儿的母亲来领坠儿被晴雯麝月排揎了一顿。那媳妇赌气带了坠儿就走,宋嬷嬷忙道:“怪道你这嫂子不知规矩,你女儿在这屋里一场,临去时,也给姑娘们磕个头,没有别的谢礼——便有谢礼,她们也不稀罕——不过磕个头,尽了心,怎么说走就走?”她害了坠儿,坠儿被打被撵,她还要别人心存感激——典型的奴才性格:对主子尽心尽力,对同辈没有同情。宋嬷嬷只配供人使唤,“送”东“送”西。

以上就是《红楼梦》中的四位嬷嬷。由于各人身份不同、位置不同、性格不同,使得她们的说话行事差异很大,这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只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曹雪芹对生活深刻的洞察,传神的描写;对人物准确的把握,生动的再现。

对四位老嬷嬷的评价,答卷者一致认为:她们在《红楼梦》中是次要人物,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写了她们的共性,也写了她们的个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值得对比地鉴赏。山西大学中文系影视专业学生贾瑞明这样回答道:

李、宋、赖、赵四位嬷嬷在《红楼梦》中是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出现的。首先,出身的卑微决定了她们不得不是一个奴才,并且同贾府其他的奴才一样,从生到死,一切围绕着主子团团转,一切唯主子之命是从,这是她们卑微的一面。但是,作为老嬷嬷,她们又有其自视高贵的一面:李嬷嬷、赵嬷嬷分别是宝玉和贾琏的乳母,赖嬷嬷是贾府管家赖大的母亲,而宋嬷嬷也是在贾府多年劳作的老妈妈。这些因素,足以使她们觉得自己和别的奴才是不一样的,是比他们高一等的。这一点连掌贾府权柄的王熙凤也得承认,如第十六回赵嬷嬷求见时,王熙凤曾有让座之举。

以上分析的是四位老嬷嬷的社会基础,作者站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处理得非常成功。对于李嬷嬷,我们虽然觉得她对宝玉十分关心,但主要的印象却是:尖酸、刻薄。这是因为“自视高贵的一面”在她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尤其第20回中她因吃茶、酥酪等事大骂袭人,就更让人觉得可厌。

相较于李嬷嬷,赖嬷嬷和赵嬷嬷应该算是两位成功者。她们充分利用了自己对于贾府的这点苦劳得以“封荫家庭”,又没有超出必要的限度引起他人的反感。赵嬷嬷给她的两个儿子找到了差使,而赖嬷嬷,由于赖大的关系获得的成功更大一些,她的孙子甚至做了朝廷命官。这两个人物,赵嬷嬷显得比较畏缩、谨小慎微而奴才性较重;赖嬷嬷则上下圆通、神采奕奕,处处透出了对自己地位的得意之情,连举手动足之间,也有了一股小地主的颐使之气。

宋嬷嬷的形象较为正统,她性格温柔,和下层的丫头们关系较好,能互相体谅、帮助,给读者以敦厚的长者印象。如第52回中她就曾替坠儿向晴雯求情。

同是嬷嬷,四个人的境遇、性格又是这样的不同。《红楼梦》在性格刻画上抓住她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显得非常丰满而又各具特色,让人读来如亲见其面、亲闻其声。四个活脱脱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奴才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封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所认识。

有的答卷能够指出作者运用的刻画手法:一是成功地使用了传统的白描手法,因为她们毕竟是下层人物,出场和说话的机会不是太多,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在不多的场合准确地抓住她们的个性特征,把她们的一言一行都真实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二是注意了侧面描写,从其他人物的眼神中、语言中、行为中来刻画她们;三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将这四位身份、地位相同而所说所为却截然不同的老婢,进行了对比描写,既写了共性,又写了个性。总之,四位老妈妈形态各异、语言各异、命运各异、作用各异。

有的答卷还能指出:作者对这几位嬷嬷虽然着墨不多,但在故事情节中穿插她们的言语和行为,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为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了很好的衬托。当对比地分析到李嬷嬷和赵嬷嬷时,还引用了脂砚斋批语:“宝玉之李嬷嬷,此处偏又写赵嬷嬷,特犯不犯。先有梨香院一回,今又写此一回,两两遥对,却无一笔相重,一事合掌。”①

更有不少答卷,在用对比方法详细地分析四位老嬷嬷形象时,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自己的爱憎。有的认为李嬷嬷塑造得最成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老奶妈,而更多的人则认为是一个自私、霸道、仗势欺人、爱占小便宜的“老不死”形象,令人生厌;有的认为赖嬷嬷塑造得最成功,她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能说会道、敢于批评主子,是个非常典型的奴性十足的二地主形象,但有个别人却认为比起其他三位嬷嬷来性格十分模糊,作者刻画得并不成功;有的则认为宋嬷嬷在小说中虽然占的篇幅极少,而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敦厚老实、任劳任怨、比较和善的老妈妈,正因为着墨不多竟能写出鲜明个性,这正表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但有一份答卷却认为:“作为一个被剥削被压迫者,她不但没有认清自己可怜的命运,甚至为虎作伥地千方百计驱赶同样身份的小丫鬟坠儿。对于她,我只有厌恶的份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有不少答卷认为贾琏奶母赵嬷嬷刻画得最为成功最为生动,“这种奴才形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曹禺笔下的鲁贵,在《红楼梦》中,她是嬷嬷中的‘王熙凤’,作者将其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秉性暴露得一览无遗。通过她的刻画,也从另一个方面衬托了王熙凤的玲珑剔透,圆滑绝顶。”

这次问卷调查的特点有四:

其一,在140份答卷中,就总体来看,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比大专文化程度的要好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比新闻专业的好一些。除了6份答卷写得较差外,其余134份都写得很认真、细致、全面:有的做了对比分析;有的指出了刻画手法;有的表示了爱憎态度;……其中有一份答卷最有代表性,即山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九三级的崔继锋的答卷,兹将原文照录如下:

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娘,又是个公认的“久经老妪”,已经“告老解事出去”,所以在一般婆子中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她老于人情世故,如果平日检点安分一些,就不会受到年轻丫鬟们的嫌弃,而安享天年。但那样一来,她就只能作为一个面貌模糊的人出现在《红楼梦》中,所以作者故意让她倚老卖老,和下等丫鬟赌气,大骂年辈比她小的袭人,从而在大观园形形色色小姐公子之外,多了这么个多少有些可笑的人物,便使全书的生活气息极为浓厚。其实按人品说,李氏还是不错的。

一则太太辈的夫人都让她几分面子,她对宝玉身边以外的丫鬟似乎也很和蔼可亲;再则,她对宝玉的确是有真情的,不过她到底没文化,跟宝黛钗这些文采超凡而心性不俗的小主子之间有着深深的代沟,所以每每为宝玉所厌弃,她的一腔热情也付诸东流。在这种貌合神离的人际关系当中,展示了不同生存方式的众生相彼此之间的陌生与无奈。

赵嬷嬷虽然在书中出场机会很少,但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作为贾琏的乳母,她受到了应当有的尊敬。她很清楚自己作为奴仆的地位,与李氏不同的是:她不倚老卖老,而是婉转陈词,表达自己的愿望;她很谦恭,同时又很适当地强调了自己昔年的身份,并很有耐心,所以也能因人成事。

宋嬷嬷好像是个爱告密,替姑娘大丫鬟们跑小路的一号人。作者对她着墨更是不多,但一个小心谨慎做事勤快,甚至多少有点讨好上头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作者没有必要对每一个老妈子都施以浓脂厚墨,但寥寥几笔,也很传神地刻画了宋妈妈的性情行为。其中,受袭人之托几次看望被逐出大观园的晴雯,也显示了她的同情心。

赖嬷嬷是书中出现多次的人物。平儿过生日她送礼,平时孝敬贾母又殷勤,她孙子在贾府提携下,放了一任县官,从此摆脱了做奴仆的名声,而后反过来成了别人的主子。所以书中的赖嬷嬷总是那么心安理得,胸有城府。

就全书而言,这几个老妈子的篇章不算多,但作者熟悉生活,故人物也写得血肉丰满。四个老嬷嬷,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也是大观园里一直活动的角色,与贾府盛衰有一种记录人的意义,作者特意标示出来,其用心或许就在于此吧。

其二,《红楼梦》中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从皇帝王妃到一介小民,从封建主子到老少奴婢,从中国人到外国人,有名有姓的,无名无姓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竟出现了975人。②不仅几位主人公和几十位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鲜明、栩栩如生,就是对李嬷嬷、赵嬷嬷、宋嬷嬷、赖嬷嬷等几位着墨不多的人物,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刻画性格的。可以说,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而文学的语言,就是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曹雪芹塑造四位嬷嬷就是靠的文学语言。他能注意到把同类型的人物的各自个性及音容举动刻画出来,而绝不雷同。比如,四位嬷嬷都是女性的、老年的在贾府有资历的奴婢,但在具体刻画时却四个人四副面孔,活龙活现,跃然纸上。写李嬷嬷时,既写了她对宝玉的关怀体贴,又写了她爱占小便宜;既写了恃功傲物的蛮横神态,也写了敢于和贾府里的“富贵闲人”、“混世魔王”贾宝玉顶嘴申辩。写赵嬷嬷时,主要是通过她和贾琏、王熙凤的对话,就把为两个儿子谋事的目的达到了,写出了她的恪守封建礼教,善于表达心曲,委婉批评贾琏而又拉拢凤姐,因此便用了一些“阿弥陀佛”、“嗳哟哟”等语气词。写宋嬷嬷时,由于她是宝玉房里干杂活儿的老妈子,不同于做奶妈的李嬷嬷和赵嬷嬷,因此她的语言行为就必须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办事跑腿可靠,说话善于奉迎。至于写到赖嬷嬷,她地位虽低,却是财主,家里有后花园,孙子又捐了个官,因而财大气粗,既能连摆三日的酒席,连老太太、太太、老爷、爷们都请去赴宴,当然替周瑞家的儿子求情于凤姐,就更不在话下了,因而在写到她的语言时,便是成套成套的“演说”,说得那样得体,既没有丢了自己的面子,还感恩戴德地奉承了主子。

《红楼梦》中人物语言,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它们或文或野,或长或短,无不切合某个人物的言行气质,正像鲁迅指出的那样:“《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正是《红楼梦》刻画人物的一大艺术特色,即使是着墨不多极为次要的小人物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作者坚持了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便对小人物的刻画,也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再现她们。

其三,四位嬷嬷究竟哪位塑造得最成功呢?不少答卷回答了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都成功,但也有不少答卷认为仔细比较下来,还是有差异的:或曰李嬷嬷最成功,或曰赵嬷嬷最成功,或曰赖嬷嬷最成功。笔者认为还是数李嬷嬷最成功:一是由于她出场次数多,占的篇幅也重,所以作者能淋漓尽致地予以描写;二是刻画人物“任其本色,犹得保其不雕不凿之天”,这是道光年间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说的话,他紧接着撰写了72条人物赞,共赞论了76个人物,除主子亲朋之外,有奴婢33人,主要的奴婢几乎都有,惟独四个嬷嬷中仅有一条“李嬷嬷赞”。涂瀛说:“李嬷嬷龙钟潦倒,度其年纪,在贾母之上,不足为宝玉乳也。至其老而不死,尤当叩胫者耳。然袭人一生隐恶,从无发其覆者,独此老借题发挥,一泄无余,比陈琳讨操檄尤为淋漓痛快,亦愈头风之良剂也。昔苏子美读汉文至博浪沙一椎,击节叫快,浮一大白,用以此赏之。”④这一则“赞论”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李嬷嬷龙钟老态,年纪很大,怎么会有乳汁喂养宝玉呢?的确,当李嬷嬷出场时,贾宝玉不过才十二三岁,若以倒计时计算,这时李嬷嬷已年过半百了,怎么还会有乳汁呢!指出描写不真实。大约又过五十年的样子,即光绪年间,有个名叫谢鸿申者,在《与惺斋书》中详细评论了《聊斋志异》与《红楼梦》的创作优点之后,特意指出:“(《红楼梦》)惟于乳母,说得龙钟老朽,与贾琏、宝玉、黛玉年纪太相悬殊,是其第一短处。”⑤二层是借用两个典故(一为孔子骂原壤,一面骂,一面用拐杖打原壤的小腿;一为建安七子陈琳声讨曹操,十分淋漓痛快),赞美李嬷嬷借题发挥,大骂袭人好得很。因此,他告诉读者要像北宋文学家苏舜钦阅读《史记》张良椎刺秦始皇于博浪沙时的激动心情,去欣赏李嬷嬷大骂袭人的一段故事才是。由此可见,古人也是认为李嬷嬷塑造得最成功。再由此可见,评论《红楼梦》也应当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斯询为文艺批评之优良传统。

其四,有个别答卷还能指出,四位嬷嬷在《红楼梦》中尽管是极其次要的人物,占的篇幅也不大,但对主题思想的揭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答卷人虽然未能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证,但说的却很有道理。确实如此,例如,赵嬷嬷的“讨情”文字,在整个小说中仅出现在第16回中的少量篇幅,但对揭示主题思想、交代社会背景、起承故事情节,都是有实际意义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字。正如脂评所云:“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派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故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文蓉蔷来说事作收,余者随笔顺笔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⑥曹雪芹正是运用了这种避难手法,来构思故事情节、刻画赵嬷嬷思想性格的,匠心独具,何等奥妙!

① 见甲戌本或庚辰本第16回夹批。

② 徐恭时统计数据,见《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③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一)》

④ 引自一粟编《红楼梦卷》第1册139页。

⑤ 一粟编《红楼梦卷》第2册385页。

⑥ 甲戌本《石头记》第16回回前批语。

编者手记:杜碧媛

猜你喜欢

嬷嬷主子刻画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阿莫嬷嬷的草帽
减字木兰花·咏犬
江山如画
献给猫主子的秋の珍味
敬爱的“容嬷嬷”
斯基大人换主子
陌生人的嬷嬷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