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村村通”一个贫困县的喜与忧

2012-08-13何流

中国报道 2012年4期
关键词:岳西县村村通广电

本刊记者 何流

对于地处皖西南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今年春天来得比往年迟。连续20多天的雨水淹死了不少菜地里的蔬菜,3月中旬山里的气温仍只有零上几度。但这并没有影响王敢峰的好心情,不久前从省里传来消息,岳西县广播电影电视发展中心获得全国“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从县委办调任县广电中心主任一年多,这一荣誉让王敢峰很是振奋。

岳西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腹地,是一个山区、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2378平方公里,人口40万。岳西县以“村村通”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农村有线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以有线覆盖为主、无线覆盖为辅、直播卫星为补的建设方案,完成了24个乡镇18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设任务,去年“村村通”工作在安庆市评比中位列第一名。

有线电视需求旺盛

3月15日,一辆银色江淮轿车沿着蜿蜒的盘山路盘旋而上,雨后升腾的雾气使得能见度仅有十几米,这条通往岳西县青天乡同心村的山路王敢峰已经走过很多遍了,但他仍需放慢车速,随时避让因山体塌方掉下的碎石。

从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王敢峰到达了同心村。同心村坐落在青天乡西北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借助国家贫困村互助资金,村民们因地制宜种茶、养蚕。

车在一个山坡边停下,新民组6户人家的房子依山势而建。坡顶平缓处住着村民洪时德一家,洪家的6间2层楼房略显陈旧,西侧的一间卧房内放着一台24吋的电视机。“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是覆盖全国已通电行政村、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洪家就是在2009年3月通了有线电视。洪时德还记得当时乡里如过年般的热闹场面,“每个月12块钱的有线电视收视费,可以收看35个电视频道。”

他告诉本刊记者,没通广播电视以前,村里人就靠打牌、打麻将打发时间,所以那时候赌博盛行。洪时德与妻子有7亩地,种了茶、天麻和瓜蒌,还在村里的合作社养了120只羊和2头猪,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儿子在乡里上住宿中学,平日只有他和妻子两人在家。晚上妻子爱看电视剧,农闲的时候洪时德就看看农业频道。

青天乡广播电视站站长彭闯告诉记者,同心村291户居民中,已有190户居民开通了有线电视。今年村里通了数字电视,洪时德是第一批报名开通的。虽然每月的收视费多了10元,但能多收30多个台,而且电视画面也清晰了很多。数字电视还增加了实时查询天气预报的功能,这对务农的洪时德来说非常有用。

王敢峰告诉记者,岳西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数字电视的即时招工、招生信息也很实用。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数字电视的需求也增长旺盛,开年刚2个月,青天乡就有535户开通了数字电视。

现在洪时德又有了一个新愿望,就是通网络。在国家推进“三网融合”战略的大背景下,洪时德的愿望可能不久就能实现。岳西县已经计划将新时期村村通工程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结合起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和宽带接入相融合的服务。

据王敢峰介绍,这一服务已覆盖县内4个区和6个行政村,每月费用66元(电视收视费22元,宽带网络费40元)。

2009年3月开通有线电视后,附近的亲戚朋友也常来洪家看电视。 摄影/何流

熊家所在的老鸭村竹园组因为地处偏远,只能安装直播卫星接收电视信号。 摄影/何流

直播卫星的利弊

青天乡2900户中,已有2692户通了广播电视,其中2000户开通了有线电视,692户架设了直播卫星。王敢峰告诉记者,岳西县山高林多,铺设有线电视的成本高达1公里2万到3万元。同心村距318国道不远,有线电视光缆沿国道架设,而在一些地形复杂、有线接入成本过高的地方,只能通过安装直播卫星(百姓俗称“锅”)的形式。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全国4亿户家庭中,有线电视用户有1.89亿户,主要是城市用户,还有约2亿户农村家庭主要靠地面无线信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最多只能收看6套模拟电视节目,节目套数少,画面质量差。20户以上已通电“盲村”地处偏远,农户居住分散,工程建设就是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覆盖问题。

距离县城45公里的老鸭村地处更加偏远的山区,人口密度稀,岳西县广电中心选择安装直播卫星的形式给每户村民开通广播电视。2008年7月,村民熊寿青一家成为第一批安装直播卫星的村民,在至今不通手机信号、不通网络的老鸭村,47个电视频道是村民精神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

彭闯向记者出示了老鸭村“村村通”统计资料,427户村民中,有线电视接入239户,直播卫星接入155户。王敢峰告诉记者,直播卫星接受设备由国家统一投资,广电总局统一招标后,无偿发放给偏远农村的村民,并且不收收视费。

但与有线电视相比,直播卫星只能收到上星频道,地方未上星频道村民就无法收看到。村民给记者讲了一个几年前发生的事,当地县领导某天下乡暗访,到了通有线电视的村子,一下就被村民认了出来,而在没通有线电视的村子,村民则没有认出他来。

虽然熊寿青家的直播卫星接收设备仍能正常收看,但彭闯告诉记者,在岳西山区,雷击经常造成直播卫星设备损坏,维修时需要集中一批,再统一送到厂家指定的维修店。路途远,周期长,出于成本的考虑,不少设备坏了就被村民丢弃了。

今年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的飞跃,也是以直播卫星应用为主。一方面国家的政策不能违背,另一方面,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又让王敢峰颇为头疼。

直播卫星设备虽然由国家出钱,但后期的维护费用一直紧缺。相比之下,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由于能够收取每月一定的收视费,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后期的维护费用。“岳西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只够管吃饭,如何保证‘长期通’、‘优质通’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安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延辉也向记者表示,地方广电从自身业务布局和发展的角度,也倾向于使用有线联网的方式。

奋战在冰天雪地里的工程技术人员。

一个广播站的生存之困

2011年,岳西县完成588户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村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其中以有线联网方式覆盖294户,直播卫星覆盖294户。每户中央投入2000元,省级财政投入5000元。中央投资部分按要求全部用于直播卫星,省级财政投入安徽省规定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配。

岳西县在县级可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切块安排扶贫资金20万元专项用于“村村通”工程建设,另安排36万元用于“村村通”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即使这样,保证“村村通”长期优质运行的维护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县广电部门仍然捉襟见肘。

2010年5月,县广电中心正式组建。县财政增拨广电中心专项工作经费100多万元,帮助其解决了设备更新等多项实际困难问题。今年,中央和省级“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较往年有所减少,县广电中心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

王敢峰告诉记者,各广播站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电缆淘汰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历史欠账,当时的人员工资在每月每人150元的水平,按照每户每月收取12元的收视费计算,预计能“3年还本,5年赚钱”。

然而,2000年之后,人员工资的上涨幅度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预计,而广播电视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每月的收视费按规定又不能上涨。

另一方面,2005年起,岳西县将各乡广播站三权(人、财、事)上划,从归属乡政府的块状管理模式,转变为统一归属县广电中心的条状管理模式。广播站人员工资也由乡财政支出转变为自收自支,因此地方广电部门希望更多地发展有线电视以及数字电视,用收视费消化债务和支出。

彭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青天乡广播站依靠收取有线电视费收入20余万元,除去电费、主干线路维护费、租用杆线费等成本,广播站5个人的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现在王敢峰最担心的就是人员流失,“这支队伍不能散掉”,平时话不多的王敢峰说起来忧心忡忡。

3月8日到12日,岳西县组织30名技术人员,对全县352名直播卫星安装人员进行了安装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并将安装注意事项、操作程序等规范制作成册发放到每位技术人员手中。此外,岳西县还印制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明白纸”和“应知应会”2万份,发放到农户手中,保证村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能找到解决办法和具体的负责人。这些后期维护费用都给并不宽裕的县财政带来压力。

彭闯2006年10月来到青天乡广播站,当时青天乡只有400多户通了有线电视。在他们的积极宣传和努力下,目前青天乡已有1700多户开通了有线电视。王敢峰告诉记者,岳西县下辖的24个乡镇广播电视站中青天乡的状况算比较好的,预计今年可以还清债务。

工程技术人员在调试安装直播卫星接收天线。 (岳西县广电中心供图)

现在彭闯非常看好数字电视业务,虽然每户每月的收视费只多了10元,但对于缓解广播站的资金压力还有一定帮助。

采访过程中,安庆市和岳西县广电部门的负责人多次向记者表示,“村村通”工程是广播电视事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但如何因地制宜保证“长期通”、“优质通”,仍然是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岳西县村村通广电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推动岳西县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探究
温州:聚合力 攻坚客车“村村通”
广播村村通 村民百事通
岳西县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
用生态文明铺就发展之路——访安徽省岳西县环境保护局局长程卫华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着力攻坚『村村通客车』畅通城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