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2-08-03罗小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3期
关键词:终末期低血糖胰岛素

罗小丽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20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液透析是终末期DN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与非糖尿病患者肾衰相比,终末期DN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其中以低血糖较为常见,发生率20%,如不仔细辨别容易与低血压混淆[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通过查阅既往终末期DN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病例,分析其原因,在其后的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予以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l2月期间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DN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9~85岁,平均(67.5±8.5)岁;病程12~26年,平均(16.0±7.5) 年;透析6个月~13年,平均(5.6±2.5) 年;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均通过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患者伴高血压8例、冠心病4例、COPD6例,均无活动、思维和意识障碍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经济与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1.2 病因分析

查阅既往终末期DN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病例,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可以总结为:①透析前摄入不足和营养吸收障碍;②无糖透析液导致透析过程中葡萄糖丢失;③胰岛素代谢异常及抵抗的纠正,充分透析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④药物应用导致低血糖,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增加组织对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反应性;⑤透析前胰岛素的用量、剂型、方法等不当;⑥高龄,耐受性低下。

1.3 透析方法

采用德国费森尤斯(Fresenius)4008S型血液透析机,聚砜膜中空纤维透析器,无糖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用水为反渗水,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200~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温度36~37℃。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以全身肝素化的方式进行抗凝。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予以终末期DN血液透析的常规护理。

1.4.2 干预组

在终末期DN血液透析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主要措施[2,3]包括:①饮食指导,控制血糖水平: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计算其营养需求,掌握每日的进食量和进水量,并具体分配至每餐的进量。饮食三餐分为早2/5、中1/5、晚2/5分配。嘱患者随身携带糖块或点心等含糖食物,当出现强烈饥饿感,多汗,心慌时马上通知医务人员测血糖并进食含糖食物。②透析当日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血液透析对血糖及胰岛素使用的影响,在透析日、非透析日正确合理使用胰岛素。透析前一日,早餐前、午餐前胰岛素用量可在原基础上各减少2~4 U,晚餐前不变。透析当日晨暂停使用胰岛素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同时需注意患者日常服用的其他药物对胰岛素及血糖可能产生的影响,密切监测血糖变化,稳定血糖水平。③透析中细致观察病情: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神志恍惚,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告诉患者有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注意对低血糖与低血容量性低血压相鉴别。透析结束后适当休息,防止过早起床发生体位性低血压。④心理护理:终末期DN患者常存在程度不同的焦虑、急躁、抑郁、绝望等心理问题,因此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不良心理,避免应激性低血糖的发生,以平稳的心态接受透析治疗。

1.5 评价方法

表1 两组患者透析及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情况 [例(%)]

于透析1、2、3、4h分别采血监测血糖,对出现头晕、视物不清、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等不适症状者随时监测。血液透析中血糖<2.8mmol/L,伴或不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诊断为低血糖症。比较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发生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均规律性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透析及其低血糖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可见,干预组透析过程中各时段及总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 讨 论

终末期DN患者一方面由于肾脏功能不全,对胰岛素灭活能力下降,机体对胰岛素的需用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机体对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血糖难以控制。再加上患者血液透析前糖分摄入不足,透析过程中葡萄糖丢失,高龄患者耐受性低下,以及其他药物与胰岛素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患者于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

本研究中,干预组通过饮食指导,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透析中细致观察病情,增进护患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因而实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干预组低血糖发生率仅3.81%,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终末期DN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透析过程中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积极地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可用于指导终末期DN患者的护理干预。

[1]王质刚.透析与肾移植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5.

[2]粱茵,李林玉,郑玉琼.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8,7(5):50-51.

[3]胡晓英,范秀球,刘水兰,等.护理干预对结核病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11-12.

猜你喜欢

终末期低血糖胰岛素
透析及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高通量血透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效果分析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