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高血压病60例

2012-07-30陈洪国山东省泗水县人民医院7300山东省泗水县中医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2期
关键词:杞菊黏度血压

李 伟 陈洪国 尤 文(.山东省泗水县人民医院,7300 .山东省泗水县中医)

近3年来,我们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患者6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泗水县人民医院2008年4月~2011年5月门诊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7.1±9.4岁;病程3.2~23年,平均10.2±4.6年;高血压分级:Ⅰ级27例,Ⅱ级33例。对照组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6.9±9.2岁;病程3.3~24年,平均10.3±4.7年;高血压分级:Ⅰ级27例,Ⅱ级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及分级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成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为高血压。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阴虚阳亢的诊断标准。主症:①眩晕。②头痛。③腰酸。④膝软。⑤五心烦热。次症:①心悸。②失眠。③耳鸣。④健忘。⑤舌红少苔。⑥脉弦细而数。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属Ⅰ或Ⅱ级,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证,年龄40~80岁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心、肝、肾、脑、内分泌等其他脏器系统严重病变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杞菊地黄丸加味。组方:菊花20g,枸杞子15g,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2g,牡丹皮10g,丹参15g,地龙20g,赤芍12g,牛膝20g,钩藤12g,夏枯草15g。加减:头晕耳鸣者加龙骨20g,牡蛎20g;五心烦热、舌红者加知母12g,地骨皮12g;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者加龟甲15g,杜仲12g,桑寄生15g,鹿角胶10g(烊化)。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对照组服用卡托普利(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02251)25mg,每日3次。均连续服用8周观察疗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予低盐、低脂饮食,停用其他降压、降脂和影响血压的药物,调摄精神,适当活动,避免劳累。在治疗期间如出现其他严重病变者,退出治疗。

观察指标及方法

1.血压的测定:使用标准汞柱血压计坐位测血压3次,取平均值记录结果,每周至少测量3次。

2.临床症状观察:按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列出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结合临床中所见,主症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计2分、4分、6分,次症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计1分、3分、5分,治疗前后逐项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总积分。

3.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采用日本Olympus Au600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及血液流变学,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由专人进行操作。

4.安全性指标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mmHg(1.33kPa)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者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2.66kPa)或以上。有效:DBP下降<10mmHg(1.33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下降≥10mmHg(1.33~2.6kPa),但未降至正常;或收缩压(SBP)下降≥30mmHg(4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指标者。

症状疗效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候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原有症状有所好转或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治疗前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mmHg±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mmHg±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时间 例数SBP DBP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60 60 165.3±11.9 141.3±10.5﹡95.9±6.9 86.7±6.3﹡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60 60 167.9±13.3 141.2±8.9﹡95.6±6.7 86.9±6.1﹡

表1示,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两组血压下降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3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治疗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mmol/L,±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mmol/L,±s)

TC TG HDL-C LDL-C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组别 时间 例数4.34±0.97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60 60 6.25±1.46 5.42±1.43 2.39±1.42 1.54±1.15 0.83±0.16 0.93±0.15 4.53±0.65 60 60 6.29±1.54 6.17±1.52 2.42±1.33 2.34±1.13 0.85±0.17 0.87±0.26 4.59±0.77 4.45±0.84

表2示,治疗后治疗组TC、TG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s)

组别 时间 例数(mPa.s) 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g/L)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3.53±0.48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60 60 7.96±1.13 7.15±0.77 5.85±0.73 5.83±0.71 1.83±0.22 1.58±0.15 1.63±0.27 1.59±0.24 3.62±0.57 60 60 7.85±1.16 7.67±1.08 5.76±0.87 5.74±0.86 1.85±0.17 1.73±0.18 1.68±0.24 1.62±0.21 3.57±0.62 3.51±0.44

表3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以及对照组的血浆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低切和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组内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对照组出现干咳3例,但仍坚持治疗,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致阴阳失调,痰瘀互结。本病多见于40岁以后,肝肾阴虚是高血压发病的基础。此外,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血液浓、黏、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所以血脉瘀滞也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故阴虚阳亢、血脉瘀滞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病机。杞菊地黄丸加味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法。方中杞菊地黄丸具有补肾滋阴、平肝明目的作用;地黄补肝肾之阴;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夏枯草、钩藤平肝潜阳熄风;丹参、赤芍、牡丹皮活血化瘀;地龙熄风通络;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山茱萸酸敛;枸杞子酸甘性凉,兼有肝热者,更为适宜;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龟板、鹿角胶、杜仲、桑寄生补肾填髓、壮腰膝。诸药合用,可使风阳潜降,瘀血祛而络脉畅通。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可以降脂、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泽泻不仅可以降压,还可以降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动物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显示,杞菊地黄丸加味在降低血压方面与卡托普利相似,降低血脂方面明显优于卡托普利。不仅能平稳地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和消除临床症状,同时又可改善血液黏度,预防高血压的并发症。

总之,杞菊地黄丸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疗效肯定,未发现毒副反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猜你喜欢

杞菊黏度血压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杞菊茶改善肤质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杞菊茶解眼疲劳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我家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