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2012-07-16

财务与金融 2012年4期
关键词:重构竞争定义

胡 钢

一、引 言

在当今市场中,竞争是商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理论来研究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包括竞争力理论,战略冲突理论,能力基础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本文的重点论述了动态能力理论,它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延伸。该理论来源于熊皮特提出的用于解释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创新基础竞争,熊皮特还提倡能力的“创造性的破坏”这一理念。

对动态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其概念的讨论仍在继续。本文的目的就是讨论该领域中有分歧的观点并理清动态能力在战略管理研究中的现状。在此过程中提出动态能力的假设模型。为了继续开展工作,以后的研究应着眼于对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

自从提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 and Shuen)在1997年发表关于动态能力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著作后十余年,其主题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管理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关注。毫无疑问,人们对于动态能力的浓厚兴趣有许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与资源基础观紧密相关(Barney,1991;Peteraf,1993;Wernerfelt,1984),其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资源基础观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能力与企业绩效,其在战略管理领域中长期具有重要地位。而与资源基础相反的观点,其重点则在动态上。虽然动态能力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动态上,许多以资源基础观为核心的文章(e.g.Dierickx and Cool,1989;Wernerfelt,1984)都包含动态元素。

企业的资源基础观将企业定义为很多种资源,其中包括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企业性质、信息、知识等。任何被认为是企业优势或劣势的事物都是企业的资源。这些资源混杂分布于企业当中,并且其差异性会随着时间而持续下去。

资源基础观着重强调了稀缺资源和珍贵资源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巴尼(Barney)认为当资源变得珍贵、稀缺、不可仿效和不可替代(VRIN属性)时,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绩效的优劣可以辨识VRIN资源,并将这种绩效归因为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当这些资源具有互补性时,这种互补性能够提高它们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动态能力涉及到时序动态,包括动态生命周期(Helfat and Peteraf,2003),生命周期及企业和行业的动态演化路径。动态能力符合且补充了关于企业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流行观点(Anderson and Tushman,1990;D’Aveni,1994)。因为动态能力处理了变革机制,并与创新和组织学习相联系(Fiol and Lyles,1985),使得它与知识管理(Easterby-Smith and Lyles,2003;

二、动态能力的起源与定义

资源基础观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公司的资源投资组合。它不足以解释在急剧变化中的竞争优势的原因,因此会在高速变化市场中衰落。在这种环境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管理者所面临的战略挑战就是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此动态能力可以给出一些解释。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应归因于它们所发展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涉及到公司有效利用其资源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的能力。

动态能力的概念已经演进了十多年,并从组织惯例、核心能力、核心胜任力与刚性、架构能力、能力建设和吸收能力相关的研究中提出了它的概念。关于动态能力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一些学者称动态能力是模糊的并且同义反复。他们认为能力的价值是根据对绩效的影响来定义的。而另一些人则支持动态能力的概念,并指出动态能力是一套具体和明确的流程,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而且它们的价值可以不依赖于公司绩效进行定义。虽然关于动态能力概念问题还存在很多矛盾,但是存在着一种共识,那就是动态能力是资源基础观的一种补充。从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如演化经济学、组织学习、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复杂性理论中,学者们试图揭开作为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能力的神秘面纱。

尽管动态能力广泛使用,但是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却迟迟没有出现。部分原因是因为在1997年由提斯,皮萨诺,和舒恩的定义为其他人重新定义,重新诠释和拓展概念,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提斯,皮萨诺,和舒恩定义动态能力是企业构建和重新配置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动的环境。这项定义,在一开始时就遗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动态能力是如何构成的,动态能力的属性是什么,动态能力如何才能得到确认,以及动态能力来源于何处。

赫尔法特等(Helfat et al.)定义动态能力是一个组织有目的性的进行构建、扩展、或者修改其资源基础的一种能力。这项精确的定义,是非常有意义的,能让学者通过调查更广泛的了解动态能力的性质和来源。这项定义减少先验假设,因此与提斯,皮萨诺,和舒恩的观点相符合(1997年),动态能力能够使一个企业应对环境变动。无论最后产生任何影响,动态能力的作用对企业的资源基础来讲都是最为重要的,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能力。

动态能力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其中大部分都缺少对资源和能力的明确描述,以及对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恰当区分。托马斯和波洛克(Thomas and Pollock)认为资源基础观及其相关联的术语,如资源、流程和能力,都缺乏明确的定义。普里姆和巴特勒(Priem and Butler)表示这种歧义是源于资源基础观的研究大部分都采用和转述巴尼(Barney)所提出的关于公司资源就是资产、能力、组织流程、公司性质、信息、知识等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资源进行不同的定义,如将资源定义为公司特定财产、特定物质、个人和组织财产、以及任何被认为是公司优势或劣势的事物和用于价值创造战略的资产。与此类似地,能力被定义为能力、完成目标的潜在能力、商业流程、社会复杂惯例、行动和增长的能力以及配置资源的能力。能力通常被称为利用资源的能力。相反地,当它不可转换并通过依赖于路径的发展流程嵌入组织时,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能力”和“胜任力”经常在文献资料中被交替使用,从而增加了歧义。胜任力是以适应性、独特性、组织学习和长期生长和生存为特征的。提斯(Teece)等人认为胜任力代表了组织惯例。而桑切斯(Sanchez)等人则认为它是一个组织维持资源协调配置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雷和罗摩克里希那(Ray and Ramakrishna)试图去解决定义重叠的问题,他们将胜任力定义为公司特定资源的组合,将能力定义为适当胜任力的复杂组合25。

由于缺少对资源和能力合适的定义而产生的歧义给了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动态能力的自由。如表1所示,在动态能力概念中明确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文献资料中,对能力和动态能力的区分同样不是那么清楚。提斯(Teece)等人对动态能力的定义完全不同于王和艾哈迈德(Wang and Ahmed)对能力的定义。他们还指出艾森哈特和马丁(Eisenhardt and Martin)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流程,即利用资源流程,尤其是整合、重构、获得和释放资源的流程从而适应甚至产生市场变化,并不能让人理解流程和动态能力之间的区别。温特(Winter)将能力视为“一种高级惯例”。不同学者对动态能力提出的不同定义使人混淆。但是他们为动态能力从资源基础观中演进的方式提供了关键性的见解。

表1 动态能力的定义

三、动态能力与组织流程

动态能力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因为高层管理者针对动态能力的过程提供了一种设想。纳拉亚南,科尔韦尔和道格拉斯(Narayanan,Colwell and Douglas)的案研究表明,流程是由高层管理者发起的,他们影响着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尽管他们表示乐意重新分配资源创造动态能力。这些流程和机制包括以下方法,研发的创建、信息技术协助编纂、解决问题流程、知识共享流程、营销知识发展和吸收能力机制。

动态能力被认为是由基础子流程构成的复杂流程。研究者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等级分类。科利斯(Collis)将动态能力分类为三个等级。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相类似的、变化细微的分类(见表2)。

表2 动态能力等级

初级或一级的功能性能力对于公司的日常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有人称为零级、一阶或“现在如何谋生”的能力。在第二等级中,科利斯(Collis)认为能力与商业流程的动态改善有关。阿米特和斯高梅克(Amit and Schoemaker)将这种能力视为“重复流程或产品创新、生产弹性、对市场趋势的响应性以及短期发展周期”。第三级属于动态能力或科利斯(Collis)所说的“创新”能力,他将其定义为与公司通过对不同资源价值的认识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发展新战略相关的能力,这与其在第二级所定义的“与动态相关的能力”相类似。从上述讨论中可以推论,动态能力是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核心能力构成的潜在二阶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由功能性能力组成的。

四、动态能力的属性与市场

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的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以下几方面受到很大的关注:

1、动态能力是特定可识别的流程

2、动态能力是等效、可代替和可互换的流程

3、动态能力具有共性

4、动态能力具有特殊性

动态能力的最初定义是“学习惯例的惯例”,也就是说它是循环的、同义反复的和不可操作的。艾森哈特和马丁(Eisenhardt and Martin)对此进行了反驳,并提出动态能力是由可辨识惯例组成的,可辨识惯例通常是大量实证研究的主题。例如,获得、联盟、产品研发和战略决策等流程是要求公司重构其资源的动态能力。他们还认为,动态能力是据其与资源控制的功能性关系进行定义,对它们价值的定义可以不依赖于公司的绩效。

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显示了公司的共性并且这种共性是等效的,即以不同的路径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然而这种共性没有得到系统的辨识。不同的公司所发展的有效动态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普遍的、等效的并具有不同的出发点。

尽管动态能力在公司间是等效的,但会产生由于成本和利用动态能力的不同时机所造成的公司间的绩效差异。动态能力被视为是路径依赖的具有特殊性并难以模仿的流程。然而艾森哈特和马丁则认为他们是可代替和互换的。

虽然动态能力具有共性,但却是不均匀分布的。它们复杂的性质使得其难以被描述和模仿。由于动态能力的复杂性、路径依赖和歧义原因,使得它们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不仅在高度动态市场中具有价值,而且在适度动态市场中同样具有价值。

变化环境/市场在动态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的讨论过。有效的战略会随着变化的实际情况而改变。Lengnick-Hall and Wolff在不同市场情形下研究讨论了“核心逻辑”(能力逻辑、非正式逻辑、复杂逻辑)问题。他们对三种战略研究趋势(资源基础观、高速战略和混沌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证明核心逻辑在不同情况下的合适性。艾森哈特和马丁的研究在市场动态和动态能力关系方面是具有开拓性的。他们能够辨识出适度动态(具有低波动率)到高度动态(具有高波动率)范围之间的市场。适度动态市场是那些具有稳定的产业结构、明确的边界、清楚的商业模式、可辨别的参与者和可预测变化的市场,而高度动态市场的特点是具有歧义的产业结构、模糊的市场边界、不稳定的商业模式,不确定和流动的参与者以及不可预测的变化。他们发现高度动态市场中的动态能力是由简单规则组成的,并且是通过精心的管理选择和反复实施来完成的经验惯例。在适度动态市场中,动态能力是内嵌于组织惯例中的依赖于复杂路径的流程。

沃尔伯达(Volberda)为了应对超级竞争而提出的组织形式的类型对文献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每一种组织形式都表示处理变化和保存的方法。他认为动态能力赋予了公司以组织弹性。这被认为是“弹性组合”,这种混合是一种能力的等级分类,代表更多或更少的能力种类的组合和更快或更慢的响应。沃尔伯达(Volberda)认为组织在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具有刚性结构,在适度竞争情况下具有计划结构,而在超级竞争下则具有弹性结构。人们通过辨别动态能力的机制、组成要素和关键流程对揭开动态能力的神秘面纱进行了多次尝试。提斯(Teece)等人认为学习、重构和协调/整合是动态能力的关键流程。Zott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演化学习的惯例,他认为公司通过以下三种机制能够获得动态能力:变化、选择和保留,这三者能够通过实验和模仿进行实践。Pavlou and Sawy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五种核心流程:重构、感知、学习、协调、整合,并将重构视为由其它四种核心流程组成的潜在二阶结构。王和艾哈迈德(Wang and Ahmed)认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主要组成要素。当通过不同视角,如资源中心视角(分析单位是资源)、组织中心视角(分析单位是公司)和能力中心视角(分析单位是能力),来观察动态能力时会产生差异。这些概念在动态能力的概念中加入了不同的维度。

五、动态能力中的核心流程

总结上述文献资料对动态能力的核心流程进行定义,辨别动态能力的核心流程并描述其相互关系。动态能力由三个一阶流程组成,即学习、重构和协调/整合。这三个一阶流程与提斯(Teece)等人所提出的是一样的,但流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提斯(Teece)等人把学习视为动态流程、重构视为转换流程,协调/整合视为静态流程。这种二阶形成模型认为每种流程本质上都是动态的。核心流程被认为是并行流程。现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从而提出核心流程的定量研究,并捕捉动态能力的效率和基础流程的相互关系。表3总结了在动态能力文献中关于学习、重构、协调和整合的资料。

1、学 习

学习是产生新知识和构建新思想从而提升现有资源的过程。学习是获得、内化、转换和利用现有知识来产生新的知识。关于学习流程的一些例子有知识借鉴、知识链接和编码、新思想、追求新创造力和创新的解决方法等。提斯(Teece)等人认为学习流程具有社会和集体本质,不仅可以通过个体模仿和仿效产生,其产生的原因还在于对复杂问题理解的共同作用影响。

作为动态流程的学习可以从组织学习文献中找到来源。吸收能力的观点也影响了动态能力中学习的概念。吸收能力被认为是影响公司能力从而创造、配置、建立其它组织能力必须的知识的一种动态能力。知识的获得、内化、转换和利用就是相关的流程。表3列出了在动态能力文献中关于学习的参考资料。

2、重 构

重构流程会将资源的现有构造改变成能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新构造。重构性作为一种能力,与合适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是相联系的,并以此使得现有资源重构为新的营运能力。

重构是现有和新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和程度中的任何变化所组成的流程。重构的概念不同于其他学者所提出的营运惯例的概念。惯例被认为是学习、模式化和重复性的行为或者代表成功解决特殊问题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作为相互作用模式的重构,现有的概念可能会产生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也可能不会。此外,如温特(Winter)等人所说的,它们可能具有重复性,甚至会由于随后的学习而对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改善。

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重构的三种主要机制,分别是作为资源获得或释放的重构、作为资源组合的重构以及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重构。除这些主要机制外,在文献中还存在其它重构的方法,如通过创新、模仿、实验等进行重构。表3列举了动态能力文献中关于重构的参考资料。

3、协调与整合

动态能力中的协调与整合被认为是有助于重构资源配置的流程。由于两者在动态能力中是互补的关系,所以常被放在一起。然而,协调能力在理论上和经验上与整合能力是有区别的。

尽管整合规定了组织原理,通过该原理可以对单个输入进行整合,但是据Crowston称,协调能管理资源和任务间的依赖从而获得执行活动的新方式。Crowston对协调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将其描述为管理资源间的依赖。任务与任务间的依赖,任务和资源间的依赖和资源依赖。协调中的主要活动是任务分配、资源分享和管理依赖。Crowstone and Krammer认为整合是“相互作用的整合模式”。

动态过程的整合源于Weick and Roberts所提出的“集体心理理论”,它讨论了在面对复杂性,尤其是当缺少理解以致严重后果时,集体中的个体是如何进行应对的。个体会分享对集体任务的理解以及能促进群体绩效的互相理解。整合的主要概念就是个体对集体成果、表现(个体建立集体内部模范)和从属性(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的贡献。表3列举了动态能力文献中关于协调和整合的参考资料。

表3 动态能力文献中与核心流程相关的活动

Capron,Dussauge,and Mitchell 能产生水平并购的资源重新配置Galunic and Rodan 具有吸引力的新的资源组合Kogut and Zander 将资源组合成新的组合Grant 改进(而非破坏)现有营运能力Eisenhardt and Tabrizi 在做决策时能够产生出多种方案的实践Langlois 内外部转换的需要Amit and Shoemaker 重构公司资产机构Abernathy and Clark 架构创新协调和整合Zolloand Winter集体活动的模式Okhuysen and Eisenhardt 分布分配知识资源,分享集体中的个人知识Eisenhardt and Galunic 捕捉任务和资源之间的协同作用Eisenhardt and Brown 安排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单位Zollo and Singh 公司并购过程中的整合战略Brown and Eisenhardt 让管理者对集体活动知情Grant 联合多种相互关联的投入来共同执行集体活动Dougherty 整合不同实体的投入Aoki 内部协调和整合的效率

4、核心流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引发重构。学习能力通过有效获得、内化、转换和利用知识对重构性进行塑造。科恩和莱温特(Cohen and Levinthal)认为学习能通过增强单位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各单元更具主动性。Van den Bosch等人认为学习能过促进重构和创新。协调和整合有助于配置重构资源。通过协调,资源和任务能够进行分配,活动可以进行同步。整合能力通过有效贡献、表现和相互关系有助于对重构资源进行配置。学习处于循环的末端,同时又是再次循环的起点。

尽管流程间同时存在循环关系,但该动态能力的模型仍将核心流程视为并行流程。图1描述了核心流程间的这种循环关系。

六、结 论

关于资源和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未成熟,动态能力作为一种研究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和不断探索中。对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还没有达成一致。学习、重构、协调和整合是构成动态能力的并行流程。这些核心流程在形成动态能力中的作用依赖于特定环境的,并且取决于公司的需求。尽管这些流程是并行的,但每个流程的目标是不相同的。研究者在试图分解动态能力时需要注意这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可以朝着证实动态能力的多维度观点进行。

动态能力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艾森哈特和马丁指出使用动态能力的竞争优势要比一般的竞争更快,更敏锐以及更幸运,从而扩展了这一思想。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动态能力所产生的资源构造被推测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中重构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Tushman and Anderson的关于增强和破坏框架能力以及技术的非连续能力的研究。技术的非连续性可分为能力破坏和能力增强。这种框架将能力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就是一种主要观察其输入和输出特征的系统。这种思想需要系统的调查研究。王和艾哈迈德(Wang and Ahmed)认为有必要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公司是如何利用它们的资源以寻求竞争优势的情况和过程。

总之,动态能力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可以涉及不同功能,如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或进程发展,但是最主要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拥有更高水平的能力,为知识收集和知识分享提供机会,不断更新操作流程,与环境,决策评估相互作用。

未来关于动态能力研究的几项挑战。随着以上有关动态能力的性质的讨论带来了最大的问题。通过研究随着时间推移的创造和演化,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McKelvie and Davidsson(2009)研究了动态能力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新创企业中的应用,并得出结论——定量方法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是可行的,尽管理论上还缺乏案例和共识。其次,有必要为动态能力提供更加集中的研究,例如通过观察他们如何与能力产生联系,如IT,研发和市场营销。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的研究往往将讨论重点放在动态行业上,如半导体和生物技术。因此,在其他背景下探索构建将更加具有价值,包括更多的传统产业,公共部门,和在其他有不同限制和优势条件的国家。最后,仍然存在概念性的问题,如区分业务和高阶能力,以及区分动态能力,都是依靠增量学习过程以及预料那些引人注目的新知识轨迹。

从长远来看,动态能力的影响力有机会超过竞争的影响力。它能创造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这类似于金与谟玻格妮(Kim and Mauborgne)的“蓝海战略”。公司所拥有的感知惯例以及积极应对的能力为公司提供了活力并帮助它们远离竞争。这种思想在现有的文献还没有得到研究,但它可能成为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解释动态市场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的能力有限,那么有必要对动态能力进行更多学术上的关注。

[1]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 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l5)2:171–180.

[3] Amit,R,and P J H Schoemaker.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4] Wang,C L,and P K Ahmed.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31-51

[5] Collis,D J,and C A 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4:118–128

[6] Eisenhardt,K M,and J A Martin.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7]Teece,D J,G Pisano,and a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8] Prahalad,C V,and G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79–91

[9] Leonard-Barton,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Henderson,R,and I Cockburn.Measuring Competence?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42)1:63-84

[11]Makadok,R.Can First-mover and Early-mover Advantages be Sustained in an Industry with Low Barriers to Entry/Imit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7:683-696

[12]Cohen,M D,and D A 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13]Williamson,O E.Strategy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12:1087-1108

[14]Wang,C L,and P K Ahmed.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31-51

[15]Levinthal,D,and J G March.A Model of Adaptive Organizational Search[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1,(2)4:307-333

[16]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17]Brown,S L,and K M Eisenhardt.The Art of Continuous Change:Linking Complexity Theory and Time-Paced Evolution in Relentlessly Shifting Organization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1-34

[18]Thomas,H,and T Pollock.From I-O Economics’S-C-P Paradigm through Strategic Groups to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Reflections on the Puzzle of Competitive Strategy[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10:127–140

[19]Wernerfelt,B.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Ten Years aft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

[20]Stalk G,Evans,P,and L E Shulman.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2:57-69

[21]Winter,S G.The Satisfying Principle in Capability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981-996

[22]Lenz,R T.Strategic Capability:A Concept and Framework for Analy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2:225-234

[23]Hall,R.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angible Resour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2:135-144

[24]Reimann,B C.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as a Predictor of Long Run Survival and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2,(25)2:323-334

[25]Ray,S,and K Ramakrishnan,K.Resources,Competences and Capabilities Conundrum:Aback-To-Basics Call[J].Decision,2006,(33)2:1-24

[26]Helfat,C E.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l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The Case of R&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339–360

[27]Griffith,D A,and M G Harvey.A Resourc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3:597–606

[28]Lee,J,K Lee,and S Rho.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 Group Emergence: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Mode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8:727–47

[29]Zahra,S,and G George.Absorptive Capacity: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213–240

[30]Zollo,M,and S Winter.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31]Winter,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1-995

猜你喜欢

重构竞争定义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感谢竞争
成功的定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