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运用

2012-07-11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电算化分组驱动

谢 默

一、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的设计理念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该课程集会计理论、会计技术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一体,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纵向上是会计和计算机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是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一种提升,在横向上又和会计职业规范、实际工作要求对接。因此学好会计电算化课程非常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本人发现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就是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分成几个任务小组,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互动协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因此,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分组的模式下积极互动的过程,其教学过程如图所示:

图1 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中的教学过程

二、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中的探索和实践

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分析教材,设计任务;创设情景,展示任务;合理分组,设置角色;探索研究,互动协作;检查评价,归纳汇总五个环节。

1.分析教材,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模式中,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是该教学的核心。任务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开展活动,学习是以完成任务为标志。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各知识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工作岗位对学生电算化技能水平的要求,我把电算化课程分解成以下7个工作总任务:

?

教学总任务确定好之后,还应按每堂课的课时将任务进行分解,每个子任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什么样的能力,逐一列示出来,并由老师结合情景设置进行解释,并详细讲解模拟案例中公司背景、业务操作流程,引导学生充分进入情景角色。任务分解书见下表:

?

把知识点设计在子任务中,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2.创设情景,展示任务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以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以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本课程的学习,为任务的确定和完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增加固定资产时,学生经常操作的就是填写固定资产卡片、生成账务处理这两个动作,久了很容易让学生孤立知识点,以为增加固定资产就等同于填写卡片、生成分录,而且操作枯燥无味。此时,应结合实际企业中固定资产的增加流程告诉学生业务流程,让学生知道,这是个过程行为:增加固定资产应先由生产车间或技术部门提出计划,报主管领导同意后,再由技术人员组织人员考察,进行可行性分析,提交会议研究,会议决定后,方可购买或自制。整个过程展示可由学生小品形式展示、也可采用PPT等展示,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增加固定资产的任务。

3.合理分组,设置角色

实施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中,以授课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六人。分组前可对学生作问卷或简单的测试,依据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男女搭配等互补成组。六人扮演六个角色,即账套主管、出纳、总会计、制单会计、记账、财务主管。每组的六名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业务模拟,将此套业务重复六次(业务重复是指经济性质不变,数据变化),六名成员轮流进行角色转换,保证每名成员都能够体验一次不同的角色。

4.探索研究,互动协作

学生拿到任务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意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学习的共同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决不能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参谋者”、“询问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在探讨中应该多向学生问问“为什么”,有时可以给出一点信息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时“走错”的学生,千万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维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问原因、找漏洞,帮助他们“改邪归正”。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5.检查评价,归纳汇总

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下的分组教学的电算化课程,不能再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时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学生平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完成任务的正确性;工作效率、应用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因为是采用小组完成任务的模式,评价每个成员成绩时还应考虑小组的总体成绩,所以小组中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

在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后,获得的体验是具体的,而知识在头脑中却是零碎的。为了让学生得到系统的知识,每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建构。

综上所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会计知识,将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个子任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分组完成,伴随获得一个个成就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团结协作,最终很好地完成本学科的目标。

[1]姜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高建立等.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J].财会月刊.2010(18).

[3]王秀珍.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

猜你喜欢

电算化分组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财务工作探析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