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研究

2012-07-09胡胜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全纳随班师范院校

胡胜

摘要: 随班就读是我国对全纳教育思想的解读,随班就读质量的保证依赖于普校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对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集中在在职培训,而职前培养较少,本文从职前培养的角度,总结了国外相关情况,对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职前培养进行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职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产生了。全纳教育就是要“让学校为全体儿童服务”。换句话说,全纳是指让学校接受全体学习者,不会因为学生有某些特点、缺陷或者困难而拒绝接收。[1]在全纳教育思潮的推动下,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随班就读”的口号。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学校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2]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3.27%。[3]可见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随班就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而随班就读师资水平是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我国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在职培训与职后培训方面,职前教育培养探讨较少。本研究者认为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职前教育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入职前就获得一些特殊教育相关知识,能使教师在进入岗位后能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能更好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鉴定、干预和教学。

二、国外对普通教育教师职前特殊教育知识的培养状况

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教育行动使得每个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教师的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一)英国普通教育教师职前特殊教育培养上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英国通过两种途径设置了适合英国国情的课程,即以普及模式为主进行授课和以实践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普及模式是针对所有普通教育新教师,并将特殊教育知识分散在所有职前培养课程中教授的授课模式。在普及模式中,不再安排特定的教员和独立的课时开始特殊教育培养课程,而是将教授特殊教育能力的责任分配至每位教员身上,要求他们将特殊教育的知识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在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能力职前培养方面,英国非常重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因此,培养内容中有较多以实践为主的课程。[4]

(二)随着全纳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目前美国有45个州,要求普通教师教育计划中包含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实践。全纳教师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培养形式有三种,一种形式是比较专业的全纳教育教师的培养,学院设有专门的全纳教育系或特殊教育系;一种形式是设置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如旧金山大学的特殊项目,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置的干预专家,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与全纳教育相关的工作;最后一种形式是以服务的性质出现的,即学院没有设置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但提供了相关的课程和训练,供那些有志服务于全纳教育的学生选择,学生修完一定的课程就有资格申请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例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课程设置就是这种情况。对于全纳教育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照CEC在1995年正式出版的文件《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5]

(三)在澳大利亚的职前教师教育方面,多年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对教师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为职前教师提供更多的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直接接触的机会,帮助职前教师认清特殊教育需要的实质。坎贝尔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在与障碍人士面对面接触后,职前教师对障碍人士很少再有歧视,他们对个体的差别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积极的态度。他们应对全纳班级中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对职前教师而言,培养全纳教育观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同障碍人士相关的活动中去,参与到提升障碍人士的个体意识的活动中去,参与到障碍学生家长与社区中的相关活动中去。[6]

三、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职前特殊教育培养状况

基于随班就读形式的开展,在许多法律法规规定了师范院校应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与内容。《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第四十一条: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第二十五条:普通学校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1989年)第十八条:各地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的有关专业课,可根据当地需要适当增加特殊教育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应有计划地增设特殊教育选修课程。

根据汪海萍教授对137所师范学校的调查,仅有19所师范学院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3.9%,且这19所师范院中,有些院校坚持每学年开设,有些只是偶尔开设,甚至只是曾经开设。而且即使是坚持每学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受重视程度、师资、课时等限制,规模也均很小[7]。由此可见虽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仍有很多师范院校并没有实施,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职前特殊教育培养仍比较缺乏。

四、建议

在随班就读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方面,外国给我们做出了一些榜样,从他们职前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根据我国的实际探索出适合的方法。加之我国能够培养特殊师资的院校极为有限,很难适应我国目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普通师范院校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如果能利用普通师范院校的资源培养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知识的教师,那将是一件节约教育资源、成本的美事。因此本研究针对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职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行政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接近两千所,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在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及相关内容,然而根据汪海萍教授的调查仅一百多所师范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及相关内容。那么我国随班就读要健康地发展,还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首先教育部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特殊教育监督部门,监督普通师范高校开展特殊教育课程的情况,对不开展特殊教育课程的学校实行一定的惩罚制度。其次在师范高校要加强融合教育理念的宣导,要求高校领导必须定期学习融合教育相关知识,然后在各自的学校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

(二)积极调整普通师范院校课程

特殊教育学本就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在教育学教材里面就可以渗透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以便普通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有一些概念上的认识。如何让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了解特殊教育,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课程上做一些调整。一般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一、二学年都是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在这个阶段,就可以把特殊教育知识穿插到所学的课程中,如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相关课程。心理学和教育学里面很多都涉及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用特殊需要孩子举例说明是无可厚非的。自然而然就让学生了解到特殊需要的孩子。然而针对有些师范院校不能开设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则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利用一些特殊教育办学好的学校,进行网上选课,修一定的特殊教育学分。

(三)改变实习的方式

实习对每个师范生都很重要,是对师范生所学理论的一个检验,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效果是对职前教师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影响都很大。由于普通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非常系统的学习特殊教育知识,那么实习就可以让他们进入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班级,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那些小孩,在态度、认知上发生改变。从实习角度可以做以下努力:首先,通过延长实习时间和更换实习学校让职前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其次,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定期地组织和融合教育相关人士讨论特殊教育问题;最后,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在课堂环境和非课堂环境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主要包括语言、社会交往、学习、情绪和行为四个方面,并且要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五、结语

全纳教育的思想推动着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变革,我国提出以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来接纳特殊需要的学生,就需要有普通学校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随班就读的实施结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同努力,然而在普通教育系统中需要做的就是在职前和在职阶段对普校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知识的培养。美国、英国等国家有关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职前培养的研究,对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杨希洁著.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

[2]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26.

[3]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deoas.

[4]刘嘉秋,昝飞.英国普通教育教师职前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82-83.

[5]贺慧敏.全纳教师教育在美国[J].现代特殊教育,2009,76.

[6]Campbell,J.,Gilmore,L.,&Cuskelly,M.Changing student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y and inclusion[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2003,28.

[7]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

[8]Mukhopadhyay,S,Molosiwa,S,M.,&Moswela,E.Teacher Trainees Level of Preparedness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in Botswana School:Need for Chan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9,2.

[9]Lex McDonald.Inclus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ing across Cultures[J].Inclusive Education:A Framework for Reform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0]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6.

[11]王娟,王嘉毅.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全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12]徐添喜,孙玉梅,雷江华.澳大利亚全纳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

[13]Cooper J E,Kurtts,S.,Baber,C.R.,&Vallecorsa,A. A model for examining teacher preparation curricula for inclusion.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8,35.

[14]Lambe,J.Northern Ireland Student Teachers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During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07,22.

猜你喜欢

全纳随班师范院校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论女性认知方式在科学教育中的全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