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德尔马契》中布鲁克先生形象剖析

2012-07-09王淑芳

文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多萝西拉夫布鲁克

内容摘要:布鲁克先生是西方学者研究较少的人物,更是中国读者相当陌生的一个人物。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剧人物,而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颇具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爱略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了她对当时的大学教育及哈里森与阿诺德之间的文化之争的思考。

关键词:布鲁克人文教育历史语境

布鲁克先生是《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的伯父,在小说中多次出场,在某些故事情节(如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中还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米德尔马契》这幅时代风景画中,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对我们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分子颇具份量。然而,国内外历来对他的研究非常少:不仅没有以他作为主题的论文,评论者在提到他时大多以昏聩、可笑作为修饰语,不再对他进行评论,似乎他的作用就是一个喜剧人物而已。布鲁克先生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爱略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了她对于知识分子形象的认知。本文意欲剖析布鲁克这个人物的特点,探索这个人物在历史语境中的定位,为读者了解这个人物增加一个维度。

虽然所有评论家都意识到布鲁克先生的可笑之处,很少有评论家意识到他的高明之处。布利安·斯万却是后者之中的一个。她在《米德尔马契:现实主义和象征形式》一文中指出,布鲁克先生虽然在许多方面是一个有智慧的傻瓜,却经常生动地说出乔治·爱略特本人的意见[1]。她选用的例子是在评论瑙曼的画时,布鲁克曾说,“你知道,每件东西都具有象征意义——较高风格的艺术。”虽然斯万所用的例子反映的是布鲁克先生的审美能力,布鲁克的见识并不局限于此,更体现于他对于智性人物的认知。

针对侄女对知识拥有者卡苏朋的崇拜,布鲁克先生竭力想说明卡苏朋可能具有的缺陷。布鲁克先生首先指出的便是卡苏朋“埋在古书堆里,有些不问世事”。布鲁克先生的意思是说卡苏朋是一个不问世事的学究,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他并不赞成,他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应是积极投身生活的那种,卡苏朋的书斋生活让他联想到此人生活的了无生气。多萝西娅虽然崇拜知识,但她心目中向往的知识是能够对她的生活给予指导的那种,而不是非常专业的神学知识。她对卡苏朋学识的崇拜源于她对知识理解方面的误区,她崇拜知识却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区分,她那博学的伯父对知识颇有感悟却语焉不详,没有澄清她心中的疑惑。一心要服务社会的多萝西娅希望藉由卡苏朋的指导在当时的英国过一种高尚、有意义的生活,由于卡苏朋的知识不能给予生活这种相关性,她热切的希望多半要落空。卡苏朋的生活方式和具体研究的内容是否与她的愿望相符,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她的注意,布鲁克先生对此进行了提示,却没有引起她足够的注意。布鲁克先生指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对知识探求过度可能导致会出问题。他用自己做例子,说,“我爱好知识,想了解一切,简直超过分寸,走得太远了。”然而,在知识方面走得太远会导致什么问题,他却没有展开来解释。这与其说是对卡苏朋缺陷的提醒倒不如说是他的自我忏悔,而在多萝西娅眼里,卡苏朋是与布鲁克先生截然相反的类型,伯父具有的信口开河等种种缺陷在庄重、严谨的卡苏朋身上绝不会出现,所以他这种隐晦的批评根本无法奏效。虽然他没有对探究知识过度会出现什么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我们知道,他指的是对知识探求过度会导致生活兴趣的缺失。事实也正如他所暗示的,卡苏朋埋首古书堆中,几至于变成一具木乃伊。多年的研究埋葬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兴趣,即使他想沐浴于爱河,也由于自己缺乏感情而无能为力。布鲁克先生还指出卡苏朋作为学者的一个缺点,“我认识卡苏朋十年了,但我从没听他谈过什么——我是指他从不发表任何意见。”卡苏朋身为学者却从不发表意见,应该在天性敏感的多萝西娅心里引起一点警惕,至少应该明白可能卡苏朋并不是多么出色的学者,从而减少她对卡苏朋的盲目崇拜。布鲁克以知识方面过来人的身份告诫自己的侄女卡苏朋在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语重心长的告诫却因自己未能做出明晰的表达而失效。虽然如此,他对于知识的感悟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爱略特本人的看法,卡苏朋婚后的表现印证了他的看法的正确性。

在多萝西娅婚姻一事上最有份量的是他告诫一心要按照教条来规范生活的侄女,“生活不是按照模型铸造的,也不能先定了尺寸再来裁剪。”这一告诫正中多萝西娅的死穴,也是《米德尔马契》中冷静、客观的叙述者所赞成的(多萝西娅和罗莎蒙德在择偶问题上的失误都是源于自己先定好了尺寸来选择伴侣),身处谜中的多萝西娅如果尊重伯父的权威和经验,理应对此有郑重回应。然而,布鲁克先生认为自己在煞费苦心履行作为监护人的职责,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卡苏朋学识、身体方面的问题做了足够的提醒,实际情况却是他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掺杂在一大堆自我消解的废话中,面对多萝西娅的反驳却不做解释,致使自己感悟颇深、本应给后辈提供借鉴的见解显得无足轻重而付诸东流。许多学者把布鲁克先生视为可笑、昏聩之人,对他的看法不加重视,实际上,布鲁克先生可能在有些方面可笑,但他对知识和生活的看法却是深有体会的睿智之言,应该说体现了爱略特的思想。

更给布鲁克先生增加份量的是他对拉迪斯拉夫的欣赏。布鲁克先生是闭塞的米德尔马契镇能够欣赏拉迪斯拉夫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拉迪斯拉夫代表外面的世界,代表先进的理念和艺术方面的权威。布鲁克先生在洛伊克初遇拉迪斯拉夫,便对后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邀请这位年轻人到蒂普顿田庄做客,还称赞小拉迪斯拉夫“是个聪明的年轻人”,是“大有希望的”。布鲁克先生意识到后者“是一个善于把思想化为语言的年轻人”,决定聘用这位年轻人做《先驱报》的主编。即使詹姆士爵士一再要求驱逐拉迪斯拉夫,布鲁克却因为拉迪斯拉夫“非常能干”,坚持不肯让这位年轻人离开。拉迪斯拉夫把《先驱报》办得几可以与伦敦的报纸相媲美,证实了布鲁克先生的知人之明。他还意识到拉迪斯拉夫具有雪莱和伯克的潜质。拉迪斯拉夫后来投身政治,成为一名国会议员,证明自己确实具有布鲁克先生所意识到的潜力。拉迪斯拉夫无疑是爱略特非常喜爱的人物,而布鲁克先生则是唯一慧眼识人的伯乐,可见,在对拉迪斯拉夫定位问题上,布鲁克先生充当了小说作者爱略特的代言人,对这个问题的判断说明布鲁克超越了庸俗的米德尔马契居民,是一位有一定见解的智性人物。

布鲁克先生既是爱略特屡屡讽刺的对象,又在某些情况下是爱略特的代言人,这就给他的定位带来了问题:他究竟是什么人?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布鲁克这个人物究竟有何意义?

布鲁克先生对许多门类的知识广泛涉猎却又所知不多,具有鲜明的涉猎者色彩:一方面,他在引章摘句时往往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他的博学并没有使他在米德尔马契社会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如利德盖特所说,“谁想依靠他,都要失望”,这种特点与当时的大学教育有深刻的联系。从小说所披露的布鲁克先生的经历来看,他是受过剑桥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曾经与华兹华斯同学,又曾经到欧洲各地游历,对艺术及当代的各种思潮多有涉猎。马蒂尔德·帕勒特(MathildeParlett)在《乔治·爱略特和人文主义者》一文中着力研究爱略特小说中受过人文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指出当时受过人文教育者的种种不足。这种人物在爱略特的五部小说中都受到讽刺,尤以《米德尔马契》中的布鲁克先生描述得最为细致。“他对所有学科无不涉猎,担心的是涉猎过分。”。从小说看,布鲁克先生对所有的领域似乎都略知一二,但却都说不出很有见解的内容,这和当时牛津、剑桥等大学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布鲁克先生作为涉猎者的一个体现是他喜欢收集各种材料,却从不对它们进行整理,结果这些材料都杂乱无章,成为无用的废物。罗伯森敏锐地意识到布鲁克先生对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与他的大脑的工作方式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布鲁克先生的脑海里充盈着各种知识,然而,这些知识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层思考,对布鲁克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的作用,反而导致他无论说什么都辞不达意,无法形成重要、权威的观点。更可笑的是,由于他的大脑充斥着这些知识原料,拉迪斯拉夫想把写好的竞选演讲塞到他头脑里,却发现,“布鲁克先生的头脑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货色,有时难免失去头绪,不知所云,很难再言归正传。……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们装满他的头脑,占有它的一切空间。但困难的是找不到这种空间,因为它早已被各种思想塞满了。”在布鲁克身上体现了广泛涉猎、不求甚解的可笑的后果。这个人物在令人莞尔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教育的本质。

布鲁克先生作为外省生活的一个特色人物其核心内容是他热衷于政治,以独立派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一事。从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来看,他本应站在贵族一边支持保守派,这也正是他的朋友们詹姆士爵士和卡德瓦拉德牧师及太太等所希望的。然而,布鲁克先生这位好好先生敢于逆朋友们的心愿而动,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自由知识分子,相信自己的思想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布鲁克先生颇以自己的思想为重。小说中说,布鲁克先生在勾画出聘用小拉迪斯拉夫做《先驱报》主编的蓝图后,“从年轻时代起就埋藏在他心里,但由于各种障碍,一直没有得到成长机会的种子——把他的意见公诸于世的愿望——终于在暗中抽条成长了。”布鲁克先生想把自己的意见公之于众,是因为他坚信这样做是在“教育他们”,“我们要带领他们前进”,“优秀的人都站在我们一边。”利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民众,这正是维多利亚时代诸多思想家所倡导的知识分子的天职。布鲁克先生正是力图履行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即使这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抵触也在所不惜。

虽然布鲁克先生具有参与政治的热情,他的政治活动却以滑稽剧告终,反映出缺乏行动力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无能。布鲁克的参政经历仿佛在为弗雷德里克·哈里森等人对文化拥有者的攻击提供佐证。哈里森抨击“文化”一词,称,“对于新书的评论者来说,文化是一种理想的品质,足以为舞文弄墨的教授增色;但是文化一旦用于政治,它仅意味着喜欢吹毛求疵,热衷自私的悠然自得,行动上的优柔寡断。拥有文化的人在政治上是最无能的人。在单纯的学究气和缺乏常识方面无出其右。对他来说,没有任何臆想是不真实的,没有任何目的是不现实的。也许他们是社区里有责任心的阶层中唯一不能放心地托付权力的人。”如果我们把哈里森所罗列的文化人的特点与布鲁克先生进行对照的话,可以发现后者几与哈里森的描绘完全吻合。

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提出文化的拥有者应该具有认知自己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而布鲁克先生在这两方面都非常欠缺,导致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文化的敌人攻击文化拥有者的种种特点。他虽然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人文教育的弊端,却对人文教育可能带来的增值具有洞察力:他对艺术和人物的鉴赏力成为这个人物的亮点。也许,我们可以说,布鲁克先生是一个对于解剖教育颇有意义的智性人物。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称赞爱略特在塑造卡苏朋这个人物上所体现的智识深度,这个断语同样适用于布鲁克。乔治·爱略特在塑造这些人物时表明“自己对政治、社会以及经济史,对文明的整个复杂走向所抱的一份强烈的兴趣”。

参考文献:

[1]Swan,Brian.Middlemarch:RealismandSymbolicForm[J].ELH,1972(2):279-308.

[2]乔治·爱略特著,项星耀译,米德尔马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刘意青,女性的困惑[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2),1992:1-7.

[4]James,Henry.TheNovelsofGeorgeEliot[A].G.S.Haight,ed.ACenturyofGeorgeEliotCriticism[M].London:Methuen,1965.

[5]Parlett,Mathilde.GeorgeEliotandHumanist[J].StudiesinPhilology,1930(1):25-46.

[6]Robertson,LindaK.ThePowerofKnowledge:GeorgeEliotandEducation[M].NewYork:PeterLang,1997.

[7]Arnold,Matthew.CultureandAnarchyandOtherWritings[M].Cambridge:CambridgeUP,1993.

[8]利维斯著,袁伟译,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

王淑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小说。

猜你喜欢

多萝西拉夫布鲁克
记事或悼友人(外一首)
英跳水名将到手的金牌“送”中国
英少年种“圣诞树”攒学费
大奖惊魂
我只是开个玩笑
我是风
她生下了女强人希拉里
慷慨爱心留下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