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电影的调酒师陈可辛

2012-07-05于滨

电影 2012年11期
关键词:陈可辛巴特尔香港电影

文/于滨

身份:香港导演入选理由:作为北上导演的代表,陈可辛把香港电影多年积攒的类型理念、制作策略以及宣传模式带到内地,调动了诸多娱乐、文化资源,激活了内地市场,为内地电影提供了多样化的“装修方案”,从而支撑了内地电影近十年的发展。

第69届威尼斯开幕红毯,香港导演陈可辛绅士范儿十足,随评审团集体亮相。

2005年末的某个晚上,投资8000万的爱情歌舞片《如果·爱》举办首映式。主办方开启了一个盛大的SHOW场,香港导演陈可辛第一个亮相红毯,可媒体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前来捧场的内地导演冯小刚。最终,《如果·爱》内地最终票房以3000万收场。后来,陈可辛才明白,多年前的自己属于“非主流”,在内地电影市场,只有像张艺谋、冯小刚才有绝对的票房号召。

虽然《如果·爱》口碑不如《甜蜜蜜》,但盈利相当可观,自那时开始他就不止一次告诉媒体“内地是我的终点”。2007年《投名状》在内地取得了2亿票房,这个数字是香港票房的10倍,占据全球总票房的70%。2009年,《十月围城》最终票房过2.74亿,豪华的演员阵容,大场面,大时代,这是陈可辛为中国观众定做的“主旋律样板间”,也是这位“北上”的香港导演摸索出来的大片模式。

2009年2月,陈可辛正式移师内地,在北京建国路某创意产业园里铺开了400平方米的工作室——“我们制作”:全明结构,大落地窗,干燥和煦的阳光一览无余地铺洒进来。这是在香港难得一见的奢侈。让他哭笑不得的是,自己设计的工作室,一个月后就被同一家装修队直接“山寨”到了楼下。因为装修过一次,有经验了,楼下的那家甚至装潢得更合理些。创意产业园里的邻居这样没有创意令人吃惊,陈可辛每天经过楼下,都能从硕大的落地窗里看见别家一色一样的格局与陈设。这大概是这些香港电影人到内地后上的第一堂“谨防盗版”教育课。

陈可辛北上带来的不仅仅是票房的成绩,更多的则是对内地电影工业的充实。在 《如果·爱》到《投名状》《十月围城》的拍摄团队中,内地电影人越来越多,陈可辛觉得现在的北京是整个华语电影圈最后的培养人才基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我们制作”公司一半以上是内地人,据内部人士透露,陈可辛以前只是有项目才飞来北京,而目前则是一半的时间在北京。对于陈可辛来说,生活在北京,还可以了解到这里的风土人情,熟悉内地的拍片习惯,投资环境和政策变化,了解内地的热门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陈可辛们的到来,不仅培养了内地的制作团队,更捧红了很多内地的电影明星,尤其是女明星。因为作为合拍片,演员多是港台与内地搭建组成,而香港的男星有着绝对的票房号召力,与之配戏的自然是内地的女星。于是,范冰冰、李冰冰、赵薇、周迅、徐静蕾这些一线明星也在各路大片中频频露脸,在香港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模式中得以历练并迅速成熟,进而成为内地电影票房的扛鼎人物。

作为一个有着成熟商业操作经验的香港电影人,陈可辛在运作电影项目的时候,还为中国电影的营销做出了模板。《十月围城》中出现了众多明星,甚至还包括歌手李宇春和篮球运动员巴特尔,之所以如此安排,作为监制,陈可辛自有一套理论,“电影就是一个商业计算,大家之前讨论人海战术,我说这个不是‘战术’,是必需的。这个电影不人海怎么拍?结果是,当你有了人海战术,得来的好处是你不停有媒体版面,剧组自己不做,演员的经纪人也会做,每个演员每天做三篇报道,这就已经几十篇了。我永远都不相信跨界的人一进来,就会给你带来几千万、上亿的票房,但是我相信,李宇春会造成很大的话题。用巴特尔不是为了他的话题,结果没想到巴特尔带来了体育版面的宣传效果”。

作为香港北上导演的代表,陈可辛把香港电影多年积攒的类型理念、制作策略以及宣传模式带到内地,调动了诸多娱乐、文化资源,激活了内地市场,为内地电影提供了多样化的“装修方案”,从而支撑了内地电影近十年的发展。

曾有媒体例举了香港导演的几宗罪,并把中国电影的“欠优质化”归咎于香港导演的北上。这样的看法有着卸磨杀驴之嫌。诚然,香港导演在与内地的磨合上有着“水土不服”的经历,但事到如今,谁也不能否认香港导演对内地电影的贡献。陈可辛只是这些香港导演中的一个,在他勤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硕大的群体,他们的努力逐渐使得合拍片的概念悄然退却,取而代之的是大华语电影的整体繁荣。

《投名状》剧照

猜你喜欢

陈可辛巴特尔香港电影
辩说短章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小驯马师巴特尔
金城武手捧剧本羡慕嫉妒
亲亲格日勒
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陈可辛“北漂”十年的文化审视和空间位移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巴特尔否认 要去韩国打球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